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鄉愁 >

《鄉愁》教學實錄片段賞析

《鄉愁》教學實錄片段賞析

一、“新”與“舊”

《鄉愁》教學實錄片段賞析

生:一定要選“郵票”這個意象嗎?

師:你想換作什麼呢?

生:可不可以把“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換作“鄉愁是一句熱熱的叮嚀”?

師:有意思。同學們評評。

生:我覺得可以,“叮嚀”也是母親常做的事情。

生:可以,但不太好,不夠含蓄。

生:不好,很普通,大家都會這麼想這麼寫,沒有創意。

生:根本不行。余光中寫《鄉愁》的時候,恐怕電話還沒有那麼方便,母親的叮嚀不容易傳達到吧。

生:“叮嚀”不好,主要是引不起最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不像“郵票”,這詞語讓人遐想聯翩,讓人想象這一封封信裏傳遞着母親和兒子多少故事啊!

生:“郵票”標誌着分離與掛念,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所以會引起所有讀者的共鳴。而且這個比喻很新穎別緻。

生:如果不用“郵票”而用“叮嚀”,後邊的“這頭那頭”也不能用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就被破壞了。

師:討論得非常好,因為大家已經在不自覺中涉及到了詩歌意象選擇的要求,比如要新穎,要含蓄,要引發聯想等等。來,讀這一小節,把你們的感悟用朗誦表達出來。(生反覆讀)

師:如果你現在來寫《鄉愁》,你會怎麼選擇比較新奇的意象呢?

生:鄉愁是一個短短的電話。

生:鄉愁是一封淡淡的e-mail。

生:鄉愁是電視台每日的天氣預報。

生:鄉愁是攝像頭前久久的等待。

……

二、“重”與“輕”

生:我發現詩歌中“頭”字重複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裏頭”。

師:你是不是覺得可以用其他的詞語替換?

生: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裏邊”。

師: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是否一樣。(生齊讀)

生:“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距離的兩個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麼遙遠。

師:説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小節,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麼不同?

(生換讀一二小節)

生:“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

師:好個厚度不夠!漢語言就是這樣,相同的意思因為語音的不同就會使一個頓挫一個輕快。余光中用頓挫而棄輕快,這就是詩人內心世界很鬱悶的折射。來,再比較着讀最後一小節。爭取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重。(學生換讀比較)

三、“有”與“無”

生:四節詩中的四個形容詞都用得很有意思。郵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墳墓是“矮矮的”,海峽是“淺淺的”,這些詞語都很普通,但我覺得很耐人尋味。

師:發現得好。郵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刪去“小小的”,味道會如何呢?讀一讀。

(生讀:鄉愁是一枚郵票)

生:不好,好像差點兒什麼東西似的。

師:差什麼?

生:“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麼……

師:有意思。“大大的”什麼呢?加上。小小的”,再讀一讀。

(生加上反覆讀)

師:説説“小小的”中間有什麼“大大的”?

生:小小的郵票,大大的空間。

生:小小的`郵票,重重的離愁。

生:小小的郵票,深深的思念。

生:小小的郵票,長長的距離。

師:小小的郵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

生:載不動許多愁。

師:對了,郵票越小,離愁越多越沉越深。這實際上是詩人一種痕跡不露的情緒暗示吧。再來讀,讀出你們感覺到的小與大之間的辯證關係。

四、“奇”與“平”

師:我年年回老家去給媽媽掃墓,我媽媽的墓並不高大,但是我每次站在媽媽墓前,心裏頭總會湧起一種奇特的感覺,如果我來寫詩歌,我只能寫“思念是一座高大的墳墓”。老師和余光中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大家評一評誰寫得更好呢?

生:詩人的“一方矮矮的墳墓”和王老師的“一座高高的墳墓”都寫得好,雖然不一樣,但都表達出了相同的情感。

師:謝謝你的肯定。我們的情感相同在哪裏呢?

生:都很苦悶。

師:那我們的表達為什麼卻恰好相反呢?

生:您站在高大的墳墓面前,您就很渺小。您的母親睡在高大的墳墓裏面。會很孤獨。

師:很好。高大的墳墓襯托出了——

生:王老師的孤單。

師:是的,母親在墳墓裏邊那樣孤獨,而女兒在墳墓外邊同樣孤單。當時我就是這樣的感覺。另外,墳墓那麼高大,似乎——

生:您和母親的距離就更遙遠了。

師:對,每年,就是這種孤單和遙遠讓我每一次掃墓的時候都淚如雨下。而余光中呢,那“一方矮矮的墳墓”又暗示了一些什麼感情呢?

生:“一方”的意思就是小,母親睡在那麼小的墳墓中,會不會很逼仄,不舒服?

生:“矮矮”也是一樣,墳墓這麼小,但詩人和母親的距離卻是天人相隔,那樣遙遠。這些詞語表達出了詩人的心痛。

生:“矮矮”也表達出了詩人情緒上的極端壓抑。

師:其實第四節中的“淺淺”的運用也是一樣的。換個人,他寫的詩歌就可能是“鄉愁是一灣深深的海峽”,沒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海峽本來就是深的,不可能淺,淺只是詩人的一種錯覺。

生:不是錯覺,是希望,希望那海峽淺一些,再淺一些。

生:我認為這個“淺淺”,比“深深”表達的感情更為厚重。海峽雖淺,但是台灣和大陸卻不能團聚,這和那“矮矮的墳墓”表達的無奈和痛心是一樣的。

師:非常好。同學們用個性化的語言解讀着詩人個性化的感受。這就是真正地讀詩了。那我們來讀吧,讀出這兩節詩中沉沉的壓抑和綿長的歎息。

(生反覆讀這兩小節)

[以前講《鄉愁》,探討得多的是“淺淺”的含義,沒有想到這次卻在“矮矮”上做出了一些文章。有些意思。]

五、“直”與“曲”

生:我發現這四節詩有一個不和諧的地方。第一節的開頭是“小時候”,第二節是“長大後”,可是第三節開頭變成了“後來啊”,第四節又變成了“而現在”,詩人為什麼不一直保持一樣的語言形式呢?

師:你認為應該怎麼變呢?

生:第三節這樣開頭“中年後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第四節這樣開頭“老年後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小時候”到“長大後”到“中年後”再到“老年後”,這樣形式上不是更整齊嗎?

師:你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孩子,提出了一個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那麼,按照你的改法,我們來讀一讀,大家體會一下看行不行?(生讀)

生:我覺得把“後來啊”改成“中年後”不好,“後來啊”,有點像講故事那種味道,娓娓道來,讓人覺得親切。

生:一個“啊”字,給了我一種時間很久遠的感覺,好像作者長長的一生就在這“啊”字中了。而“中年後”比較死板,沒有那種一聲歎息的沉重感。

生:“後來啊”還給人一種聯想,母親的去世帶給詩人的惆悵一直延續到今天,延續到此刻,還會延續到未來。總之,我覺得“後來”是一個時間不確定的詞語,這會讓人聯想到作者一生的坎坷,這就使全詩更有了一種滄桑感。

師:剛才同學們的發言有幾個詞語用得好,“娓娓道來”“一聲歎息”“不確定”“滄桑”,這表明大家對這個“後來啊”的體會比較深刻。“而現在”你們怎麼看?

生:我覺得“而現在”好像一下子就把什麼東西定格了。

生:我的感覺是“後來啊”,把人的情緒和思維拉得很遠很遠了,突然在最後一節來一個“而現在”,思路也就突然凝固了。

師:你們的感覺很有意思。到底是什麼突然定格突然凝固了?需要定格和凝固嗎?

生:最後一節是情緒的高潮,需要定格,需要凝固。

生:如果説“後來啊”把情感拉得很長很長了,最後一節猛一用“而現在”一收,就把詩人最深的一種鄉愁——祖國情民族恨推到了讀者面前。

師:你的意思是這就像電影中的——

生:大特寫。

生:而如果用“老年後”,因為語言形式和前邊完全一樣沒有變化,那麼情感也就是一根直線,沒有形成起伏,這也就不能凸現全詩情感的高潮。

師:大家的意思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些變幻了形式出現的時間詞語,一起連綴成了一根變化有致的情感線索,它牽引着讀者去體會詩人坎坷的一生和複雜的思緒。因為語言形式的變化,詩人的情感就呈現出了跌宕之勢,詩人感情的高潮就被“宕”出來了,就被烘托出來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個性的解讀。現在,讓我們再次朗誦第三節和第四節,讀出情緒的跌宕和高潮。(生齊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angchou/0q2n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