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鄉愁 >

有關《鄉愁》的賞析

有關《鄉愁》的賞析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迴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鄉愁》的賞析,歡迎大家的閲讀。

有關《鄉愁》的賞析

有關《鄉愁》的賞析一

有人説余光中的《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這篇鄉愁賞析是如何細評這一文學作品的。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峯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説:“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説:“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有關《鄉愁》的賞析二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佔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鄉愁》,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關於余光中《鄉愁》鑑賞,至今都還有人在細細品味和理解。

我們會慢慢的懂得鄉愁是一本歷史的鉅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願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甦,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後(青年)——夫妻分離、後來(中年)——母子死別、 現在(老年)——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託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藴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説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詩情層層推進昇華,最後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標籤: 鄉愁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angchou/rkxk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