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浣溪沙 >

浣溪沙·縹緲紅粧照淺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縹緲紅粧照淺原文及賞析

浣溪沙·縹緲紅粧照淺

蘇軾〔宋代〕

縹緲紅粧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台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譯文

譯文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中,天空雲氣稀薄,稀疏的小雨下個不停,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台西。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淒涼迷離。

註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縹緲(piāo miǎo):高遠隱約的樣子。紅粧:一説為隨行女僕,一説為彩雲。君:指顏、樑。顏即顏復,宇長道,顏淵四十八世孫,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兼國子監直講。《宋史》有傳。樑即樑先,字吉老,通經學,工小楷。蘇軾在徐州曾與二人交遊,並有詩。古台:即戲馬台。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縣南,相傳為項羽所築,又名掠馬台。廢沼:乾涸的池塘。悽迷:形容景物淒涼而模糊。善住《送中上人歸故里》詩:“野花秋寂歷,江草晚悽迷。”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全詞大半寫景,寫景卻人人如生,或視、或聽、或聲、或色,描繪一幅真切動人的送別場景,上片先寫在戲馬台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下片拓展在境,進一步通過寓情於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別的情在。寓情於景。這是這首詞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全詞大半篇幅寫景,有點潑墨如雲的勁頭。

上片先寫在戲馬台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遠處,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之中,天空雲氣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着,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而隨着詞人在郊野上行進的腳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來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前方還有撲入人的視野的大片入秋主萎的野草。這種種景物只有“紅粧照淺溪”略具美感,而因“縹緲”充其量帶有幾分朦朧美,其餘基本色調則是灰暗、荒涼。所以儘管詞中對有關情事僅略予點明——“送君”、“行人腸斷”,見出送別之在,對抒情主人公觸目傷懷,感極而悲的情緒,還是可以深切體認的。質言之,詞人是借蕭瑟、淒涼的秋景,來寫傷別之情。

對面着筆。這可以從末句“行人腸斷草悽迷”看出來的。詞人説,面對一片淒涼而模糊的衰草,友人會極度傷心的。單就這一句而論,可以説是情景交融,而從表現別情的角度來説,則是從對面着筆。當然,寫友人離別的悲傷,乃是為了深一層地表現詞人自己的悲傷,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wanxisha/3n4z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