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河中石獸 >

河中石獸文言文及翻譯

河中石獸文言文及翻譯

《河中石獸》敍述了三種尋找河中石獸的看法和方法,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河中石獸文言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河中石獸文言文及翻譯

河中石獸文言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裏,兩隻石獸一起沉沒於此。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後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了。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鈀,(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説了這件事笑着説:“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説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説:“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jǐ yún)(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閲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裏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慮問題時,要從表到裏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的解決根本方案。

閲讀提示: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牀形態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它説明了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觀推論,要實事求是的道理。2.實踐出真知。3.實踐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重要。同時也啟示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儘可能少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話

《河中石獸》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學法指導:

自主、朗讀、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這個故事啟發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儘可能少鬧那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學家一樣的笑話。讓我們一起走近文本吧!

一、檢查預習。

1.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圮於河(pǐ)棹數小舟(zhào)曳鐵鈀(yè)

為暴漲攜之去(zhǎng)齧沙為坎穴(niè)

倒擲(zhì)溯流逆上(shuò)]

2.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臨:____幹:__

(2)山門圮於河。圮:

(3)閲十餘歲。閲:______歲:____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2)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譯: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4.瞭解作者:

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死後諡文達。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鉅著。

二、問題導學。

1.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三種: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2.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達標訓練

1.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圮於河()棹數小舟()曳鐵鈀()

為暴漲攜之去()齧沙為坎穴()

2.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臨:____幹:__

(2)閲十餘歲。閲:______歲:____

3.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學者、文學家________。字________。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補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紀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其作品涉獵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領域。本文選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説《閲微草堂筆記》。該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

一、問題導學

1.課文説了一件什麼事?

説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2.想想這一個關於找石獸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誰…找石獸”的形式説説每段的意思。(僧、講學家、老河兵)

3.請學生一段一段的讀,想想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獸。用“誰怎麼樣找石獸”的形式説説。

三種: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二、訓練達標

1.指出下面加線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1)如是再齧

古義:______今義:

(2)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______今義:

(3)但知其一

古義:_______今義: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聞之笑曰B.當求之於上流C.一老河兵聞之D.其反激之力

三、拓展延伸

收集有關勇於實踐的名言:

(1)百聞不如一見---班固

(2)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毛澤東

(3)實踐是思想的真理。-----車爾尼雪夫斯基

四、達標訓練

1.本文主旨句

———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辦法?

3.文章中寫到了兩次“笑”,你怎麼理解其中的意味?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補充: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教材中新加的一篇文章,讓學生去預習,程度好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讀不懂,也能理解對於初一學生來説,這篇文章原是高中練習冊所選的習題,可見,這篇文章的難度。

我在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後,我改變了我的教學策略,我原打算讓學生合作來學習這篇文章。一個學生讀,另一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進行翻譯。但是看來是不行的,一是由生生合作變成了師生合作。我帶着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譯,當然是結合課下註解,學生知道由他們説,他們不會的由我來引導他們。這樣一節課下來,領着學生讀翻譯背誦,感覺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中下等學生都能跟着思路走。並且能夠記一些知識點。看來這種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在做練習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小組競賽形式,同學們充滿了鬥志,通過檢驗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通過這篇文言文教學使我明白,對於難度比較大的文章,老師還是要領着學生藉助課下註解,逐字逐句的翻譯的,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學生自己動了腦,然後老師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總結,應該説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對於簡單的文言文教學,老師可以學生合作,老師引導幫助他們完成。

在帶領學生翻譯完之後,引導學生思索這篇文章圍繞着什麼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什麼思想。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説開了,但是我發現學生説全的很少,這樣我領着學生看文章的標題,標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要寫什麼,在寫的過程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什麼説了什麼,最後作者通過他們的事情想要告訴我們讀者什麼觀點。經過我幫助學生一步步的梳理,同學們終於概括了出文章所寫的內容,但是作者藉此要表達什麼思想呢,學生還是茫然,最後我引導孩子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幾種,最後引導學生找出本篇文章議論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自我感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效果還可以的。

通過本節課,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學效果,教師必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依據學情選擇教學方法然後,創設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得開心,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師一定要敢於創新,這樣你的學生才會敢於創造。

標籤: 翻譯 石獸 文言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ishou/ndwjy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