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沁園春 >

沁園春詞味氣韻

沁園春詞味氣韻

宋詞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生變的,詩的句式較刻板,詞的句式則多變,詞的`語言與詩不盡相同,有“詩言志,詞抒情”一説,唐宋詞在初始階段只有小令而並沒有長調。小令的寫作語言受唐詩後期影響較大,比較講究辭藻和煉字。小令字少,要求語言特別精煉,須儘量做到小中見大。王國維認為“小令易學而難工,長調難學而易工”,這雖然有些道理,但不一定很對。小令與長調在表意方法上有較大差別,前者容量小,結構簡單,故其技巧主要體現在表現語言上,並以含蓄婉約、辭約義豐為上,而後者則是“宏篇鉅製”,內容比較豐富,結構相對複雜,語言上相對從容,宜豪可婉,並更多地吸收了民間俚語入詞,故以整體優勢見長。在這個問題上,清人彭孫遹的看法與近人王國維正好相反,他認為長調比小調更難工,而“長調之難於小調者”不在於字多而“難於語氣連貫”。實際上,長調和小令同樣難工,長調或者更難成佳制。

沁園春詞味氣韻

相對於其他長調來説,《沁園春》有其特殊的篇章結構和語言結構,一首成功的《沁園春》,讀起來往往或徘徊婉轉,一氣貫通,或抑揚頓挫,明快飄逸。這也是它吸收了四言詩和駢儷文優點的魅力之處,也是《沁園春》受詞人偏愛的原因之一。

要填好《沁園春》,必須講求氣韻。氣脈連貫、韻味濃郁是填好《沁園春》另一重要要求。清人彭孫遹強調長調必須“語氣連貫”,孫麟趾則認為“詞之高妙在氣味,不在字句也”。彭孫遹、孫麟趾等清代詞論家之論很有見地。所謂語氣連貫,即全詞要一線貫穿;所謂氣味,指的是注重氣脈和韻味。要做到氣脈連貫和韻味濃郁,作者就必須以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真實的情感,通過高明的遣詞造句藝術來創作有濃郁詞味的雅緻篇章。

在遣詞造句方面,語言是否凝鍊是衡量作者遣詞造句藝術水平的直接尺度,凝鍊的語言有時體現在麗辭中,也體現在用凝鍊的口語入詞的技巧中。這裏所説的口語是經過作者加工的藝術語言,而非通俗白話,它與通俗白話是雅與粗的關係。凝鍊的口語與麗辭交替運用,是在絢麗中營造平淡,使其相得益彰,詞味更濃,更臻自然,也更加雅緻,從而也更見詩人工夫的精到。大凡有韻味的詞,都能很快引起讀者共鳴,而那些只有激情沒有韻味的語言就象白開水,所謂“味同嚼蠟”就是這個意思。堆砌辭藻是令人反感的,用這種方法創作不可能成功,而堆砌概念、甚至用標語口號代替詩詞語言,充其量只能算是有韻散文或順口溜,而不是嚴肅的詩詞文學創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inyuanchun/kxgyv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