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錢塘湖春行 >

《錢塘江春行》參考教案

《錢塘江春行》參考教案

導語:《錢塘江春行》,唐代著名詩人——“詩王”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詩,為千古名篇,詩篇描寫了詩人早春時節遊賞西湖美景時所見的融融春意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錢塘江春行》參考教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錢塘江春行》參考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3、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第一課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介紹。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悦的心情。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這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漾滿湖堤。“雲腳低”寫遠望白雲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詩眼”在“早”“新”兩個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説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雲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築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敍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於衷的喜悦。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舒感。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裏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遊春非常盡興。

小結:這首詩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對盡興遊春的喜悦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2、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誦讀這首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

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附錄:《錢塘湖春行》賞析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讀了白居易這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後湖與外湖之間,峯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殊的標誌。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敍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裏舒捲起重重疊疊的白雲,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雲腳低”。“水面初平雲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於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徵。在這裏,詩人對週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緻入微的.。説“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説“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悦。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悦。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範圍是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髮出來;後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後寫景;後面先寫景,然後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繫: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遊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遊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裏,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奼紫嫣紅開遍,湖上鏡台裏即將出現濃粧豔抹的西施。

方東樹説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於窮形盡相的工緻刻畫,而在於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標籤: 錢塘江 教案 春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iantanghu/p9z0k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