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離騷 >

有關《離騷》教案3篇

有關《離騷》教案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離騷》教案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離騷》教案3篇

《離騷》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瞭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重點

1、瞭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鑑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説)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曆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裏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説: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説、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説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説。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範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註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後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繫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後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脩: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於軍事的

3、通假字

闢:通僻,幽僻

道:通導,嚮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餘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餘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敍身世;自敍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歎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説出自己想説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説説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羣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説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羣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鑑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並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離騷》教案 篇2

學習要點

充分體會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

學習比喻、對偶等手法的運用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

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討論題1:《離騷》雖以抒情為主,也不乏生動的比喻及對偶,從文中找出一二處並談談這些詩句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應該説,本文所用比喻及對偶較多。

如:“既替餘以蕙鑲兮,又申之以攬茝”,

又如“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這些比喻及對偶的詩句,

討論題2,有人認為直接抒情的詩句,只有“意”而無“境”,你是怎麼認為的?請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應該説這種認為是不夠正確的,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也”等,這些詩句決非有“意”無“境”,因為

思考題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讀了課文你能否概括“楚辭”的體裁特點?它與《詩經》在表現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討論題3、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命運?

討論題4、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品格?

(使用原文詩句填空)

,。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三、悟理探究,主題性研究課題:文學即人學。學完本文後,你認為在商品經濟的今天,學習屈原的為人處世是智還是愚?

答:

訓練案

一、課文閲讀訓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偭( )規矩而改錯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為衣

④高餘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高,加高。長,加長。“高”和“長”這裏都作動詞。

B.“芳與澤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澤,污濁。昭質,即指詩人內懷的美德。虧,虧缺。

C.“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於自稱。復路,返回原路。之,這裏無意義。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雖,即使。懲,懲罰。

3.對句中加黑詞的解釋錯誤的項是( )

A.背繩墨(喻準繩)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直兮。

B.不吾知(瞭解)其(無意義)亦已(罷了)。

C.屈心而抑(壓抑)志兮,忍尤(尤,罪過)攘(忍受)詬(恥辱)。

D.謇朝誶而夕替(貶黜),將往現乎四荒(四處荒涼、冷落)。

4.翻譯下列句子

①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譯文:

②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譯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譯文:

二、基礎知識檢測

一、填空題

1.長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

2.亦餘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餘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長餘佩之陸離。_______________,唯昭質其猶未虧。

6.民生各有所樂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離騷》全詩主要以主人公“餘”的__________構成。它採用和__________手法。

9.“離騷”,按東漢班固的解釋,即

的意思。

10.《楚辭》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輯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後人仿寫的作品,因這些詩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為“楚辭”。

三、選擇題

11.注音,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太息:歎息。 謇:jiǎn

誶:suì,進諫

B.謠諑:zhú,造謠誹謗。

忳:tún,鬱悶。?侘傺:chàjì

C.溘死:突然死亡。溘kè

鷙:兇猛的鳥。

D.蘭皋:gāo,有蘭草的水邊。

拓展延伸(高考鏈接)

1、山重水複疑無路,()。

〔〕。風一更,雪一更,〔〕,()。

2、問君能有幾多愁,()。

3、對酒當歌,()?何以解憂,()。

4.星垂平野闊,()。名豈文章著()。

5、少無世俗韻,()。誤落塵網中。()。曖曖遠人村,()。

6、明月鬆間照,()。

7、無邊落木蕭蕭下,()。萬里悲秋常作客,()。

8、大江東去,浪淘盡,()。

9、兩情若是久長時,()。

10、山重水複疑無路,()。

學後反思:

《離騷》教案 篇3

【教學要點】

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學體裁常識。

2、理解運用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3、翻譯並背誦全文。

【教學設想】

難文淺教,重在落實,先譯後析,趣味背誦。

【教學流程】

一、出示對聯和詩歌,初步感知,導入課文

1、對聯和詩歌: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户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2、闡釋對聯詩歌內容:屈原一生忠君愛國,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後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偉大的詩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屈原在詩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現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學常識,落實基礎知識。學生課前查閲資料,課堂上師生交流,進一步明確知識點

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開創了由集體創作轉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離騷》《天問》《遠遊》《卜居》《漁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漢人劉向輯錄的《楚辭》中。其中,《九歌》是祭神的樂曲,充滿生活氣息;《天問》表現屈原的學術造詣和歷史觀、自然觀;其餘以《離騷》為代表,表達內心的情愫。《離騷》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也是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2、楚辭: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新詩體。源於楚地歌謠,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每句以四六字為主,多用“兮”字,辭藻華麗。楚辭的概念最早見於《史記》。劉向把屈原宋玉及漢代模擬這種題材所寫的作品彙輯成書,定名《楚辭》,於是,楚辭又成了詩歌總集的名稱。因為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離騷》,後人以“騷”來稱楚辭。而《詩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國風”,後人以“風騷”稱《詩經》和《離騷》所開創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

三、翻譯全文,落實字詞句等知識點

1、通假字:

錯──措,措施。

鬱邑──鬱悒,憂愁苦悶。

反──返,返回。

離──罹,遭受。

章──彰,明顯。

圜──圓。

2、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賓語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3、詞類活用:

步餘馬於蘭皋兮。步,使……步行,使動用法。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長、高,形容詞用作動詞。

四、把握內容,討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思路:前七節抒懷,揭示被排斥原因,表達堅定意志;後六節反省,檢查自己行為,追求高尚品德。詩人為民請命,遭奸臣誣陷、昏君罷斥,他堅守信念,誓死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他追求政治理想遭挫折,決心追求理想人格,雖死不悔。

2、討論詩人的形象:

詩人的處世原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詩人的人生信條──“捨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

詩人的愛國觀念──君國相融,君是國的化身,富國強民的希望寄託於國君一人,即“忠君愛國”。

幻燈展示後人的感慨:

生不能力爭而強諫,死猶能冀其感發而改行!(蘇 軾《屈原廟賦》)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 白)

3、教師激情演講:他是一個不吾知的富於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有理想有骨氣又有使命感的失意政治家的形象。屈原雖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但他依然是偉大的詩人!

五、掌握藝術特色。探討比興手法

1、生活喻:

“偭規矩”“背繩墨”比喻時俗背棄法度;“鷙鳥不羣”“方圓不周”比喻決不同流合污;“芳澤雜糅”“昭質未虧”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相道”“行迷”“復路”比喻政治上的進退出處,相當於現在的“仕途”“出路”。形象生動,詩意盎然。

2、兩性喻: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諑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對國王以夫君相稱,稱朝中奸佞小人為挑撥離間君臣關係的眾女,把君臣關係説成夫妻關係,男女關係。兩性喻把政治鬥爭生活化,用男女間的感情糾葛和夫妻間的離合悲歡寫君臣、臣臣間的明爭暗鬥和權勢起伏,化抽象為具體,平添了幾分人情味。語意雙關,化俗為雅。

3、芳草喻:

用蕙、茝、芰荷、芙蓉為衣料飾物,象徵對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髮香的花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蘭、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詩人開朗美好的形象。芳草喻在視覺上斑斕絢麗,嗅覺上馥郁芬芳,華美繁富。詩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藝術效果。

六、在撲克遊戲中趣味記憶,背誦文章

前後位的四個學生組成小組,讓他們分工合作,把《離騷》的13段文字分別製作成13張撲克牌,每張牌上寫出全段內容或開頭的幾個字。各組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在打牌中背誦全文。實踐表明,學生的遊戲辦法可謂五花八門,妙趣橫生。

標籤: 教案 離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isao/xzld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