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蘭亭集序 >

《蘭亭集序》教案5篇

《蘭亭集序》教案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蘭亭集序》教案5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次”、“修”、“與”、“因” 等重要的文言詞語;積累一些寫景的句子。

2、提高誦讀文言文的能力,培養語感;學會比較,質疑與思考。

3、體會認識作者的人生觀,提高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學會聯想與比較,在“語境”中對其意義確認。

2、理清文章結構,提高誦讀能力。

3、領會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學思考與人生認識。

 教學設想

1、如此美文,誦讀至關重要。準備高雅的古琴、古箏曲《高山流水》配樂誦讀。

2、通過聯想、比較的方法,來闡釋文體、積累詞語、拓寬視野。

3、多媒體配合。

背景資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祖籍琅邪(今山東臨沂)。初為祕書郎,徵西將軍庾亮引為參軍,累遷長史。後拜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復授護軍將軍,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世稱王右軍。原有集10卷,已佚。張溥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衞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樑鵠等著名書法家的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楷書逐漸成熟,草書得到發展。他在此基礎上,又博採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晉書》説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後世譽為書聖。

2.關於王羲之的逸聞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山東臨沂)人。著名書法家,亦能詩文。郗鑑派人到丞相王導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後都顯得拘謹,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東牀上,毫不在意,於是被選中。《世説新語·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牀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此正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個老大娘賣竹扇,就在竹扇上寫了五個字。結果扇價驟增,人人爭買。過了幾日,老大娘又拿扇來,王羲之笑而不答。《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在聚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老姥愠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寫《黃庭經》,換取山陰道士的好鵝。何法盛《晉中興書》:“山陰道士養羣鵝,羲之意甚悦。道士雲:‘為寫《黃庭經》,當舉羣相贈。’乃為寫訖,籠鵝而歸。”按,《晉書·王羲之傳》説王羲之寫的是《道德經》。

有人把王羲之《蘭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詩序》,又把他與石崇並論。王聽説後頗有喜色。《世説新語·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謝安共登冶城,王舉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於政務,批評當世的虛談廢務,浮文妨要。謝卻有高世之志,反對其説,認為秦二世而亡,並非清談所致。

許詢就宿于丹陽尹劉候處,牀帳新麗,飲食豐美。劉、許兩位名士樂此安逸,言語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譏諷説:“如果上古高士巢、許通稷、契,當不會有此類話。”二人聽了都有愧色。

謝安曾對王羲之説中年後對哀樂很敏感,與親友別,常數日不快。羲之謂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樂陶冶性情。《世説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王徽之放達不羈,在官而不理政務。有次桓衝叫他料理官務,他卻拿着藥悠閒地看西山雲氣。

王徽之非常喜愛竹子,以至認為不能一天沒有此君。《世説新語·任誕》:“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世説新語·簡傲》亦載:“王子猷愛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書法,尤以行草擅名。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亦能詩文。王獻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弔喪,取獻之琴彈,因悲傷而弦不中調,便將琴摔在地上,歎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説新語·傷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徑人坐靈牀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二)背景資料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初渡浙還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這天天氣很好,名士們分坐在溪水兩旁,飲酒賦詩。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一篇“興於詩敍”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寫得既遒媚,又飄逸,各個字勢縱橫變化,如花亂飛,但轉左側右,無一處相牴觸,好比以線穿珠,大小參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別是「之」字,寫了二十多個不同的樣子,達到藝術的多樣與統一。

王羲之寫這篇敍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並命虞世南、歐陽詢、褚懷良等臨寫了幾本。 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裏,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着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羣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敍在與吳質等人宴樂之後:“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西晉石崇《金谷詩敍》亦在與眾人宴樂之後説:“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可見從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俗話説“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分離訣別更容易使人傷懷!再説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雖然文中流露出很濃重的“修短隨化”的消極情緒,但作者能夠駁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這在東晉老莊思想氾濫的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三)關於文體特點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説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説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閲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有一種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蘭亭集序》、記述高閣盛宴的《滕王閣序》、自勉勵人的《送東陽馬生序》、交待寫作因由的《〈吶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種什麼文體呢?它又有哪些種類和特點呢?

現代人所説的序,是一種寫在書或詩文前面、申述其寫作因由、內容、體例等事項的應用文體,也寫作“敍”或“緒”。上文所舉的《〈吶喊〉自序》以及本文後面所附的張岱年先生的序都屬於這一類。

可是,古代的情況和現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説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豐富得多。

早在西漢就出現了序,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其濫觴。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有《敍傳》、揚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並不都寫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單篇文章序於前,整部書則序於後,直到樑代蕭統《昭明文選》等書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後面類似序的文章稱作“後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還有“小序”、“引”等變體。所謂“小序”就是詩文前敍述感興或緣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師曾的《文體明辨》中説:“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對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種簡短的序,《文體明辨》中解釋説,“唐以後始有此體,大略如序而稍為短簡。”柳宗元曾作過《霹靂琴贊引》的文章。

跋,也稱“題跋”、“跋尾”或“書後”。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跋出現於唐代,時稱“題某後”或“讀某”,如李翱的《題燕太子丹後》、韓愈的《讀荀子》。歐陽修最早稱這種文章為跋,其《集古錄》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後。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屬於“序跋”之序,但它並沒有緊緊停留於對《蘭亭集》的寫作因由、過程、作者等情況的泛泛交待,而是將寫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來,成就了一篇極富藝術美感和思想啟迪價值的千古至文。在序這種應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讚歎的。

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係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敍交遊、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敍其緣起。但,清代的姚鼐認為贈序類者,乃“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編的《古文辭類纂》中單獨列出“贈序”一類。贈序晉代已有,如傅玄的《贈扶風馬鈞序》、潘尼的《贈李二郎詩序》等,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説,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另外,還有一個看似與序跋之序有關,實則毫無干系的名詞——序論。序論不是文體,而是議論文開頭的提出問題部分。它和本論、結論構成議論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關文化常識

流觴曲水:古人的一種遊藝項目,眾人坐在環曲的溪水邊,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動,停於某人處,即取而飲之,或吟詠詩賦來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種風俗。於三月第一個巳日(上巳日)歡聚水濱,歌舞娛神,祈禱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時代,許多文人名士藉此機會,歌舞歡宴,遊春享樂。禊,祭祀的禮節。

彭殤:指生命的長短。彭,彭祖,傳説中的人物,據説活了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詞句:“映帶左右”、“一觴一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會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東南部一代地方。

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其中有些詞語今天已經發展成了成語: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遊目騁懷、世殊事異、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學過程

(一)通過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導入課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麼狀態下創作出《蘭亭集序》的嗎?

2、由書法美來領略文采美。

(二)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

1、朗讀

2、評價。(讀得好不好, 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關鍵在 :準確與流暢;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樂,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師範讀。

1、提出思考題:分別用一個字(詞)來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師範讀。

3、播放錄音帶。

(四)揣摩鑑賞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個詞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尋找)

明確:樂

2、哪些東西信可“樂”呢?

明確: 景——美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水)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天)

人——賢— 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事——雅— 一觴一詠

3、聯想、比較、拓展:

① 引入丘遲《與陳伯之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

② 兩人同寫暮春江南,景物特點有什麼不同?

明確:丘遲之景,勃勃生機,活潑熱烈。意在喚起身處北方的陳伯之的思鄉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韻。

③ 講到“人賢”,引入劉禹錫《陋室銘》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賢人(賞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學生試背第一段,教師示範背誦

5、朗讀第2段,用哪一個詞概括本段?

明確:痛

6、“痛”在何處?

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談玄悟道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歸隱山林 情隨事遷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痛

7、引入范仲淹《岳陽樓記》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較他們的精神境界。

8、學生試背第二段,教師示範背誦。

9、學生朗讀第三段,用一個詞概括本段:

明確:悟

10、有人説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極的情緒,如文中有 ,

為證。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到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悟”出了什麼?)

明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否定“老莊”的背後是對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是有所作為的)

11、學生試背,教師示範背誦。

(五)基礎知識(字詞)的教學穿插在文本鑑賞之中,但可注意讓學生聯想舊知識,閲讀工具書。如:

修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茂林修竹 《蘭亭集序》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過秦論》

因河為池 《過秦論》

不如因善遇之 《鴻門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燭之武退秦師》

因寄所託 《蘭亭集序》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形態 《核舟記》

現在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陋就簡,因材施教等。

(六)聽錄音:

1、再次體會文本內容

2、配樂,同學們邊讀邊背課文

 附: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樂 人賢

  事雅

  痛 或取諸懷抱……(談玄悟道)

  或因勢所託……(歸隱山林) 終期於盡

  悟 一死生……

  齊彭殤 ……

 作業

1、根據示範整理總結有關文言詞語:與、次、期、臨、致、或、

2、背誦課文

名句默寫檢查設計:

① 寫出《蘭亭集序》中寫景的短語

② 《蘭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們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極情緒的句子

但作者還是積極向上的,從 可以看出。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蘭亭集序教案教學目的

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瞭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瞭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繫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説文,有的近似記敍文,有的則如説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敍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羣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敍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敍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敍幽情,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敍,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歎。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鋭、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着密切的關係,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脱,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歎。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歎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複習目標】

1、 複習本課的重點文言基礎知識及翻譯重點句子。

2、 記誦全文。

【複習流程】

一注音(5分)

癸(ɡuǐ)醜 會(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觴(shāng) 管絃(xián)

遊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晤(wù)言一室之內 趣(qū)舍萬殊

一死生為虛誕(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將至 若合一契(qì) 放浪形骸(hái)

嗟(jiē)悼(dào) 感慨系(xì)之

二、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10分)

1、羣賢畢至(全) 2、少長鹹集(都)

3、清流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4、亦足以暢敍幽情(深藏的感情)

5、是日也,天朗氣清(代詞,這) 6、信可樂也(誠,確實)

7、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交好)(低頭仰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8、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依,隨着) 9、雖趣舍萬殊(進取與退讓)(不同)

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於懷(曉,懂得)

12、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原因)

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敍時人(一個個地)

1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樣)(是)

16、齊彭殤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諸懷抱(之於)

18、晤言一室之內(對面談話) 19、曾不知老之將至(乃,竟)

20、向之所欣(向來) 21、未嘗不臨文嗟悼 (面對着)

三、一詞多義 (15分)

次:(1)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

(3)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 有序的排列)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紮)

(5)餘船以次俱進 (次序)

致:(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到達,最後所達到的結果)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肅宣權旨,致殷勤之意。(表示、表達 )

(6)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 用盡)

修:(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壽命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 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 (修建)

(6)修守戰之具(整治、治辦)

盛:(1)雖無絲足管絃之盛(多,這裏是“熱鬧”的意思)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繁多)

(3)勝地不常,盛宴難再(盛大)

(4)今又盛寒,馬無稿草(程度深,極,非常)

期:(1)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期限)

(2)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期望、要求)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4)期年之後(一週年)

(5)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6)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服喪一年)

於:(1)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詞,在)

(2)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對於)

(3)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至,及,到)

(4)不能喻之於懷(在)

(5)亦將有感於斯文(對)

所以:(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的原因 )

(2)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用來……)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方法 )

之:(1)曾不知老之將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2)及其所之既倦(動詞 往 達到 )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助詞表定語後置 )

(4)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助詞 的)

(5)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代詞,指代“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6)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晤言一室之內(助詞 的)

以:

(1)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因,介詞)

(2)引以為流觴曲水(介詞,把)

(3)足以極視聽之娛(用來)

(4)舟遙遙以輕颺(連詞 相當於“而”,修飾)

(5)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詞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動詞 用,任用)

(7)日以盡矣,荊軻豈無意哉( 副詞 通“已”,已經 )

(8)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用)

(10)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連詞,目的)

三 、翻譯句子(6分)

1、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譯文)

2、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譯文)

3、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譯文)

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譯文)

四、名句默寫(7分)

1、(20xx福建卷10年天津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

2、(20xx重慶卷)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________________ 。

3、(20xx山東卷20xx重慶卷20xx安徽卷)仰觀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4、(20xx安徽卷)__________________ ,少長鹹集。

5、(10年江西卷北京卷)或取諸懷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託,________。

6、(20xx山東卷)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_______________,俯察品類之盛。

7、(20xx四川卷)_______________,齊彭殤為妄作。

五、翻譯劃橫線的句子(7分)

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於長安深川之下。雲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藥,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藥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鹹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歎曰:“吾今然後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於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註釋]①申屠敦:複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後演變為工藝品。⑧雲螭(chī)斜錯:雲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後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1、 (2分)譯文:

2、 (3分)譯文:

3、 (2分)譯文:

譯文:洛陽有個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個漢朝的鼎,是在長安的一個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這個鼎外形)雲和螭互相掩映交錯,花紋斑斕。西邊有個姓魯的人看見了這個鼎非常喜歡,找了鑄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樣子鑄一個鼎。鑄的時候浸泡在稀奇的藥水中冷卻,還在地下挖了個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藥水都腐蝕着鼎,銅的本質已經產生了變化,和申屠敦的大體相似了。一天,魯生把鼎獻給了一個有權勢的貴人,貴人很珍視這個鼎,宴請賓客並賞玩這個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裏知道這是魯生的東西,於是就説:“我也有一個鼎,它的外形跟這個很像,只是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權貴的人請他把鼎拿來讓他辨別,(權貴人)看了很久説:“不是真的。”那些賓客一個接一個地都説:“確實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爭辯個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説話了,回去感慨地説:“我經歷這事之後才知道權勢足夠用來改變是非了。”龍門子聽了笑着説:“申屠敦怎麼這麼晚才明白這個道理啊?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啊。”

《蘭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於盡之慨,感歎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司馬遷: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王羲之,書聖,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後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文字。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

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徵。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情形(一觴一詠)

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意義(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

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於一般序文之處

形成以下情況1。記盛況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學生對照註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內容:分析與誦讀

一。複習。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如何記敍盛況?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羣賢少長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

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

“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

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鑑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象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遊人如織的快樂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2、學習第二節。

這節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議論的?如何展開逐步?

承接上文之“樂”而來,由樂而憂,又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由現今人們相處,處世各異,靜躁不同,但憂患之源相同。A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向之所欣,轉眼之間以成陳跡C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故死生亦大矣。

欣於所遇及所之既倦

歎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小結:本段以議論為主,探討人生哲理,朗讀宜用和緩語氣讀之。

3、研習第三節。

理清文脈:昔人興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於生死

批評:一生死,齊彭殤

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記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興感説起,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這樣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後人串連起來,巧妙交代了編集之由。

談對一生死,齊彭殤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長短等同是錯誤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所以應該珍惜生命,活着有價值。

對作者生死觀的認識:作者不為言談家的論調所矇蔽,借題發揮,闡述了他的生死觀,顯其曠達性格;但他畢竟生於國力衰微的東晉前期,意志消沉,不求進取的風氣也影響之。分析——積極的一面,從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樂之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從第二段對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的眷戀之情;從第三段中,批評虛無主義,對玄風盛行的批評也有積極的意義。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歎。但大多數卻經受了人生的考驗,創造了瑰麗的人生。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抒發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決心。蘇軾:人生如夢,卻表達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渴望。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毛澤東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小結。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文筆簡練,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語言的隔閡也有理解的難度。選準切入口很重要。作為一篇序文,不妨從序文特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作為一篇千古名篇,當自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那邊是它借題發揮,獨樹一幟。

一篇文筆優美、哲理深奧的散文。自然要細讀細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對生死哲理,必須重錘敲打,縱橫聯繫以期讓學生弄懂。

《蘭亭集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脱。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説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瞭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説文,有的近似記敍文,有的則如説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語文第一冊),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遊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羣賢畢至 少長鹹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託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於懷 故敍時人

標籤: 蘭亭集序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antingjixu/xmnn2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