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集錦10篇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集錦1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教案範文集錦10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作者:(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閲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導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閲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導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閲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對象,作者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裏面?是的。作者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作者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作者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説説作者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作者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作者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寫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着聯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作者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説説。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作者精神世界,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作者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着我,我仰頭看着你,説着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説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着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裏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説一説,就像孩子在媽媽温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作者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作者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説,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作者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裏,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裏有作者的“夢”。作者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裏,作者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説:“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裏的清泉,在詩人眼裏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作者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裏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着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裏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裏可以説達到了高潮。聯繫上一節,我們可以説,這裏所寫的就是作者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作者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裏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裏,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作者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着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説,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着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教學總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過一週多的反覆演練,加上同組老師的耐心指導,自己又詳細地設計過渡語,覺得萬無一失,做到了盡善盡美,但是講完研究課後,我感慨良多,收穫頗豐。

一、自我反思

在各種體裁作品的語文教學中,詩歌是相當有難度的,是一塊硬骨頭,十分難啃。我本着挑戰自我的想法,依然選擇了《再別康橋》這篇文質兼美的現代詩歌。

首先要確定學習目標,這是一節課的終極目標,也是貫穿課堂的一條理念。誦讀是學習詩歌最好的方式,而讀出情感,讀出意藴,讀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戰了。因此,品味詩歌語言,進行誦讀訓練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首要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應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思路,特別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機械死板的教條,去禁錮學生鮮活的思想。解剖詩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點的前提下,描繪所營造的意境,從而體會其中藴含的情感。據於此,我就把“指出詩歌意象,描繪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難捨難分的無奈和感傷”作為學習目標。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予學生分析詩歌方法的引領和指導。

情境導入是一種對學生春風化雨的薰陶和感染。於是我播放着優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橋的圖片,很自然地將學生引入康橋的美妙意境。接着,我聲情並茂的範讀詩歌,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徐志摩進行自我反思的時候説過一句話,他説:“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上的線索。”所以對志摩作品的解讀就要“知人論詩”。其中最能表達徐志摩的“康橋情結”的兩句話是“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之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詩。問題如下:1.請找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 2.説一説詩歌表達的情感; 3.指出這首詩中的情緒高漲的一節詩。這幾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基本上能説出來。

有了這些鋪墊,我針對第二節詩指導學生來品讀賞析。首先提問學生讀,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夠濃烈,表現得不夠充分。於是,我找其他學生評價,並再次讀這一節。最後我做出這樣的指導:“盪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動。這裏形容心情起伏,無法平靜,寫出作者的心動,但不是一下,是一層層的漣漪,一波波的盪開。聲音要飽含熱愛,蓄積在喉間,再輕聲發出(重音輕讀法);語速要慢;語調要有起伏,輕柔。然後我做了示範,再次讓剛開始的同學讀,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還有待提高。於是,我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來剖析這節詩。學生經過同桌之間的討論,很快確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豔影;修辭是比喻;情感是歡喜和眷戀。

做了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並指導學生自選詩節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讀為突破口,達到吃透類似詩歌的目的。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熱情很高。當他們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我發現有差距的時候,就立即給予引導。事後考慮,當時有點太急了,應當先質疑,引起其他同學的思考,並由別的同學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彰顯出整個課堂教學相長的和諧場景。也更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更利於學生的發展和整體的提升。

通過分析和誦讀訓練,學生體會到了詩歌營造的美妙意境。於是,我開始延伸遷移,指導學生從意象、修辭和情感三個方面,依據詩歌內容,選擇其中一節,藉助修辭手法,採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語言作畫筆,把康橋優美的景色描繪下來。這個環節中,是對整個學習目標的檢測,學生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才情。

最後,讓學生再次讀詩,讀出自己心中的康橋。接着我播放《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讓學生比較一下,各自的特點。

二、評課情況

只是展示學習目標,找一學生朗誦是不夠的,應該給學生解釋説明,或者讓學生自己感悟兩分鐘。範讀時,播放的背景音樂聲音有點大,沒有完全彰顯出朗誦的魅力。延伸遷移部分,學生寫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些。

三、學生反饋

通過這節課,學生掌握了詩歌欣賞的方法:從意象入手,藉助修辭來分析意象的特點,並根據特點來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時,學生有了自己的“康橋”。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 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5分)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 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 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後作業 (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

再別康橋

徐志摩

雲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客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1、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2、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離別)

3、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二)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盪漾的意思。

板書: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七、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閲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説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台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説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材分析與思考]

這首詩內容上較為簡單,學生很好理解。同時,這首詩沒有那麼深刻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就是簡單的表達一種離愁別緒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詩的學習打算通過以朗讀來帶動感悟,以感悟來指導朗讀的方式來學習。主要是在朗讀過程中以節次為單位來引導學生分析情感和朗讀技巧。再者,這首詩是新月派詩歌,所以,對於聞一多“三美”主張做介紹,並在寫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羣學思考。

安排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來體悟詩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並能分析出來;

3.自行體悟對於這種面對美好事物逝去我們無限懷念的普遍情感。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愛別離”。別離是一種執着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多情自古傷離別”。馮至《別離》寫道 “我們招一招手,隨着別離,我們的世界便分成兩個。”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今天我們學習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別離詩《再別康橋》。

二、瞭解背景

1.那麼,康橋是何?“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2.作者為何要為康橋寫一首別離詩呢?1920年,25歲的徐志摩“擺脱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銜的引誘”,到英國留學。第二年,進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遊英國。7月的一個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於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前來尋夢的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三、瞭解詩歌

1.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流傳千古,唐詩宋詞,名家輩出。從五四到現在,新詩也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可是有人卻説,中國現當代詩壇只有一個半詩人。儘管這種評價太偏激了,卻也可以看出這一個半詩人在中國詩壇的分量。他們是誰呢?一個是徐志摩,半個是何其芳。

《再別康橋》,是詩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這首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就其思想內容而言,的確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表達一種極平常極普通的離情和那種微波似的輕煙似的別緒,並無什麼深刻的思想意義,但這首詩的藝術美、詩意美值得感受。

2.請大家自行朗讀,注意劃分節奏,標出韻腳。

3.希望聽到大家的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談談你對於某一節的理解。

A.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正見出詩人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的情景,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母校,不願打破她的寧靜與和諧,只想悄悄地與康橋作依依惜別。這裏,詩人的感情温柔細膩,詩歌節奏輕緩、徐舒。為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B.第2節寫康河岸邊的柳樹在夕陽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將柳樹比喻成“新娘”,獨具匠心,表現了詩人極度迷戀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詩人的心,他樂而忘返了。

C.第3節“招搖”二字寫出了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在這樣的詩情畫意裏,詩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裏的“一條水草”,“甘心”二字寫出了他對康橋永久、熱烈的愛戀。

D.第4節寫潭水及由此引發的聯想。這裏的“榆陰下的一潭”指拜倫潭,那裏榆陰蔽日,非常清涼,詩人留學期間常去那裏讀書、乘涼、遐思。虹與夢,奇異的意象,寫出了潭水的靜美,表達了詩人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這裏融情入景,營造出難以言傳的優美意境。

E.第5節緊承上節詩意,對“夢”加以引申,向詩意縱深處開掘。這裏的“夢”,是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逝去的康橋生活的無限留戀之情。

F.第6節詩人的思路急轉,把讀者從夢境拉回到現實,別情縷縷,離緒重重,現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詩情達到高潮。但這個高潮卻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鬱作為標誌。惟其如此,才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G.第7節照應開頭,寫詩人悄悄地走了,康橋卻在詩人心中,揮之不去。

四、藝術特色

同學們通過朗讀、分析,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藝術特色上的不同之處?

生思考(2分鐘)(附會用到的知識點)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父親興辦實業。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學堂,開始接受“新學”。1916年入北京大學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願望,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春,徐志摩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劍橋大學兩年的英國資產階級教育,給予他很深的影響,並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與政治理想。在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歌及其他西洋文學的薰陶下,他違背其父期望,從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不滿新詩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聞一多):

音樂美:表現為這首詩的章節統一,韻腳嚴整,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

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繪畫美:表現為詩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如“雲彩”“金柳”“豔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

五、完成作業

字詞積累、練習冊。

[課堂小結]

這首詩迴環往復的結構形式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造了深邃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當然,在一唱三歎、反覆迴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捨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情緒始終繚繞在心頭。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並默寫詩歌;

2、瞭解徐志摩的經歷和詩歌創作背景;

3、以本詩教學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走進徐志摩;

4、品讀詩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設想】

1、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載體的綜合呈現,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重在誦讀和感悟,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意象,結合徐志摩的經歷和時代背景,理解詩情。

3、品讀鑑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英國劍橋大學的照片,配以輕音樂,瞭解康橋。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點信息: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寫作背景:《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寫於他第二次歐遊歸來之時,實是回憶之作。“康橋”,今通譯劍橋,是英國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在倫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劍河),以劍橋大學馳名於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羅素,放棄了他在美國即將獲得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前往英國,想成為羅素的弟子,但羅素因在歐戰時力倡和平而被康橋的三一學院解聘,離開康橋。徐志摩只好當一名沒有學籍的選修生,在康橋度過了一年(1921——1922),攻讀經濟學學位。本詩作於1928年秋再次訪問母校後的歸途中。

 三、誦讀體悟,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分角色朗讀,情感重現;

3、討論:這首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詩人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請結合詩歌意象具體分析。

明確:

這首詩寫的是離別康橋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以“作別”開頭,營造了一種別離氛圍,無限依戀。

第二、三、四節:“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別寫出康橋的美麗、慈愛和浪漫,並逐步推進,將“我”對康橋的依戀、難忘等複雜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

第五、六節:詩人對康橋的情感在“尋夢”中達到高潮!詩人多想“放歌”,但此時此境,離愁別緒,只能是“悄悄”與“沉默”。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與開頭呼應,節奏一致卻又富有變化,迴環往復。看似瀟灑的離去,卻有着逝者如斯的無奈。雲彩雖然帶不走,但康橋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那是一種情結、一種永久的懷念。

點撥:徐志摩在《吸煙與文化》中寫道,“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説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説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脱凡胎。我敢説的只是——就我個人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學習經歷對於徐志摩來説,是意義非凡的,讓他的思想和意識發生了改變,所以作者對康橋這一具體的環境,有一種依戀,一種情結。

四、再讀詩歌,感悟提升。

討論:這首詩是一篇華美的樂章,請仔細閲讀、思考、分析、歸納,你覺得它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這種美感是豐富而多樣的,語言、意境、意象、韻律等等,請大家結合具體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新月詩派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一)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二)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三)繪畫美即是辭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進志摩。

課後活動:請同學們課後通過查閲資料瞭解一下徐志摩的生活經歷,再讀一讀徐志摩其他的詩歌和散文,判斷一下徐志摩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詩文有什麼特點?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 象:金柳 柔波 星輝 軟泥 青荇

情感:悄悄 輕輕 沉默——無限依戀之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難點: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胡適曾經説:

“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

—— 愛,自由,美”。

出示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出示自學提綱

1、結合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3、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通過提問、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

1、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

2、合作解決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

3、教師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難點。

新詩的格律化

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

詩中描寫了哪些極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歡哪一意象,請把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述一下。

雲彩 金柳 青荇 (拜倫)潭 星輝

這些意象有何特點?

色彩絢麗,多為動態,給人流動的感覺(盪漾 招搖 揉碎)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讀下列歷代離別名句,想想本詩構思特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3分鐘)

閲讀“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在這個環節中介紹詩人:(略)

二、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抒情詩。這個問題很簡單,但很重要。它是一個“切入點”。閲讀教學非常那個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恰當的“切入點”,也有人叫做“導入”,但我以為二者有區別。“切入點”是對課文而言的,是為了把學生引入課文情景而尋找的突破口,屬於閲讀教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導入”是對課堂而言,是為了把學生從課前的無序狀態引入課內的有序狀態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屬於閲讀教學外部組成部分。提出“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這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出下面的核心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這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係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詩歌意象的問題。高一的學生可能不會順利的回答出“通過意象來抒發感情”,這不要緊。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歌的第二小節,抓住“金柳”這個詞,讓學生充分品味。“金柳”是這一小節表現的對象,詩人為何如此表現它?我們來推測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麼東西在裏面?是的。詩人寫“金柳”是“新娘”。作為同學們,可能感覺到奇怪,由“金柳”怎麼會想到“新娘”呢?是不是與詩人的生活有關係?會不會與詩人的感情有關係?有可能。誰能説説詩人與劍橋大學有什麼關係?簡要介紹詩人的生活歷史。由此學生明白了,原來由“金柳”聯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僅這個如此,其他很多作品,詩人寫什麼,怎麼寫都可能與詩人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有關係。下面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意象”了:意象就是詩人寫入作品的包含了詩人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隨着聯想與想象。只有通過聯想和想象,讀者才能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要想——美麗的影子;“盪漾”是什麼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所為聯想,就適合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同學們“盪漾”過嗎?如果你盪漾過,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到詩人用詞之妙。哪位同學盪漾過?不妨説説。好了,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朗誦這一小節。

四、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這個問題更深入了,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理解詩歌,進入到詩人精神世界,進入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靈活及時地把握學生的感覺,相機引導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讀,後回答。詩人的感情有變化,是進一步了,感情更強烈了,從“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可以看出這種變化。“青荇”“招搖”,整天與金柳相伴,早夕相處,你低頭看着我,我仰頭看着你,説着別人永遠聽不懂的話,訴説彼此之間的心曲。“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水草這一節着意表現“意象”。是在“柔波”裏呀!在徐志摩的詩歌作品中,經常使用“柔波”一詞,我想是有其特殊含義的,同學們讀“柔波”能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請同學們説一説,就像孩子在媽媽温暖的懷抱,就像戀人含情脈脈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歎號不行呀!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更加強烈了。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強烈的變化了麼?感受到了,那就好,請同學們來讀一讀。“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定要大聲讀麼?使勁喊,行麼?不行。怎麼辦?“使勁輕讀”?好,使上勁,換得輕輕地讀。

五、請一位同學朗讀第四小節

讀得不錯。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覺得寫得不好。怎麼不是清泉呢?“那榆陰下的一潭”明明是寫清泉嘛,怎麼成了彩虹呢?詩人寫錯了。是不是?這個地方很多老師容易疏忽,這麼一問,就問出趣味來了。彩虹,象徵美好的事物,代表了詩人的夢。“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噢,明白了,原來彩虹就是詩人的夢呀!這個美好的夢怎麼了?“揉碎”了,“沉澱”了,就是説,這個夢沒有變成現實。正是因為沒有變成現實,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懷,時不時地“盪漾”一下。讀這樣的句子,體會到了詩人的什麼?似乎有一些傷感。這種寫法,我們叫做“移情”。景隨情遷,以情入景,以我觀物,則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這種句子:“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出自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唯恐讀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當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處,所以才用這樣的寫法來提醒讀者。在詩人眼裏,這的確不是一般的泉水,那裏有詩人的“夢”。詩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來到英國,來到劍橋。在這裏,詩人遇到了自己詩歌創作的啟蒙者,同時也是自己最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並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他説:“我的眼睛是劍橋叫我睜開的,劍橋是我的心靈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戀之鄉。”所以,在別人眼裏的清泉,在詩人眼裏就是彩虹,就是夢。

六、一提到夢,人們常常回憶起往昔的生活,特別是那些銘刻心頭的往事。

詩人也是這樣,提到“夢”,他就好像回到了那個美好的時刻,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就去尋找那昔日的夢。昔日的夢究竟是怎樣的美好呢?詩人告訴我們了麼?

“撐一直長篙”。你知道什麼是長篙麼?噢,在《社戲》裏學過,多美好呀!你們撐過船麼?撐過,感覺如何?美極了。我們想象一下:長長的船篙,輕輕地波動着水面。船上只有兩個人,劃呀劃呀,往遠處劃,為什麼?那兒人少呀。來到幽靜的地方,心裏高興,那就唱吧:放開喉嚨,盡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好像在想我們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詩人高興得放聲歌唱,他醉了——詩歌到這裏可以説達到了高潮。聯繫上一節,我們可以説,這裏所寫的就是詩人那個美好的“夢”。盪漾在詩人心頭的也就是這夢中的情和景。那麼,這一小節如何朗讀?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誰有過“放歌”的經歷,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刻!讓同學們展開想象:可以張開雙臂,仰起頭,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讀法也可以變成“放——歌——”

七、詩人沉浸在裏面,沒有醒來。對嗎?

不對。詩人很快就醒來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種什麼滋味?遺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麼辦?“悄悄”地離開。“悄悄”就是我的“笙簫”,憋在心裏,此時無聲勝有聲。夏蟲瞭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個康橋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還是藏在心底吧,就讓我一個人知道。從詩歌情感的發展脈絡看,這就是從高潮一下子滑落下來,形成了一個大的波折。那麼,朗讀的時候也要有所體現

八、為了突出“沉默”的特點,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怎麼寫的?

開頭寫的是“輕輕的我走了”,結尾寫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靜。詩人就這樣走了,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輕手輕腳走來,又輕手輕腳離開的身影。在他的內心深處,藏着無限的留戀。

九、最後,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國現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為代表的“新月派”詩歌,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建立了功勞。他贊同聞一多先生的“三美”詩歌理論,認為詩歌要有韻律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他的詩集有《志摩的詩》《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他的詩廣為流傳,人們張口就可以朗誦,據説,1928年11月,也就是詩人再別康橋後,就去了印度,拜見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爾。泰戈爾當眾朗誦了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裏有着甜蜜的憂愁。”寫的多好啊!同學們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徐志摩的詩選來讀一讀。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再別康橋》教案設計

(本教案根據特級教師程翔老師的教學思路整理而成。)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繫,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詩人。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詩人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詩人為何説“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裏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詩人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詩人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着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裏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再別康橋》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二、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三、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四、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

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着為所欲為,意味着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羣落,在西方,貴族影響着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温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温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説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1、朗讀指導、

(1)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裏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詩人一開始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裏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裏: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裏,你認為哪一節是高潮?為什麼?

第一段是説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2、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

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温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為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説“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裏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裏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再別康橋》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受詩歌美

(二)通過合理想像,再現詩中畫面,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三)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激發學生詩意表達情感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學習全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難點:合理想像,再現畫面,體會詩情,培養學生的詩歌審美能力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聯想想像法、美點尋蹤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人們對離別情感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飲酒作別,可折柳相送,還可長歌一曲,更可寫詩撫懷今天,我們以一曲《長亭外古道邊》的離別歌開啟我們的學習離別詩之旅

(二)走近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我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志摩的詩》《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被人們譽為“一手奠定中國詩壇的人”

(三)瞭解背景

康橋是詩人母校劍橋大學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離開了母校,寫下了這首詩正是康河的水的靈性,激發了詩人的性靈,喚起了詩人久蟄他內心的詩的天命他曾説:“我敢説康河是世界上一條最美的水”請聽,康橋河畔傳來他的心音

(四)初讀感受

1、師範讀,生劃分節奏(師配樂朗讀)

2、齊讀共評(生配樂齊讀,師生互評)

(五)再讀把握

1、全詩共七節,請從每一節中找出主要描寫的景物,並説説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全詩分別描寫了雲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輝、夏蟲;從標題上看,作者再次告別康橋,他告別康橋的方式很獨特,先作別雲彩,回憶金柳,擁抱康河,在康河尋夢,在星輝中放歌,卻因尋夢不得再度離別

2、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時的心情如何?

明確:詩人是尋夢不得後不得不離開康橋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失落和感傷的

3、哪一節表現出他的失落和感傷呢?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明確:第六第七節(生讀)

尋夢不得他如些憂傷,那麼他的夢想到底是什麼呢?胡適先曾這樣評價他:“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的現實的歷史”而這首詩中詩人所描繪的美好圖景正是他追求這單純信仰的最好的例證

(六)精讀體會

1、請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幅圖景,抓住景物特徵,並通過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圖: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陽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兩旁嫩綠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隨輕風擺動,清新美麗,嬌柔嫵媚就像是嬌美的新娘這般美景讓詩人盡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樣這便是他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離別康橋圖: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夢如幻可是詩人不得不跟康橋告別他心上千般不捨萬般無奈,想要和康橋話別訴説離情,可是傷感百轉千回終是默默無語,心中悄悄升起笙簫吹響的離歌我的心情有誰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蟲該是懂的吧!

2、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描繪,給我們再現了詩中的美景,也使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但作者的情感在詩中不着一字,卻處處含情他是怎樣表現的呢,完成下面的連線題你一定有發現

雲彩 永久戀情

金柳 低落傷感

水草 夢想孕育

彩虹(夢) 激情澎湃

星輝 喜愛難捨

夏蟲 歡喜眷戀

明確:我們把那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的物象稱為意象詩人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不同的意境,體現不同的情感

(七)美讀涵詠

1、主題歸納:全詩構造 一個純美的記憶中的康橋世界,但現實的“我”不得不與康橋告別,在告別與追憶之間,書寫了“我”的傷感與失落情緒康橋是美麗的,但它已隨風而逝,留給“我”的是不盡的思念

2、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優美的詩(齊讀)

(八)鏈接抒寫

1、理想破滅卻阻止不了他對美的追求他把美的追求表現在了詩歌上全詩有三美:一是音樂美,二是繪畫美,三是建築美建築美在於詩行的排列,它是錯落有致的,看起來美觀大方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詩人一樣善於發現美,用文筆去創造美請看視頻,也動筆寫一寫(鏈接生活視頻)

2、展示師下水作《若相離,槐花憶!》

(九)課堂總結(略)

(十)佈置作業

1、找出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重點字、詞、句加以品味,説説作者的情感變化

2、另找徐志摩的另一首現代格律詩,運用今天學過的賞析方法法加以賞析

3、仿寫現代詩

(十一)板書設計(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qerl4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