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通用8篇)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通用8篇)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通用8篇)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1

《再別康橋》原文 

作者: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筆名南湖、雲中鶴。浙江海寧人。1921年前後開始寫詩,被譽為新月詩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後曾留學於美國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1922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發起人之一。1926年他與聞一多等主持《晨報》的《詩鐫》。在《詩鐫》上,徐志摩與他的新月派詩人一起,做着他們的新詩實驗。1927年春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並主持編務工作。《新月》的創刊,把新月詩派的創作推向高峯。1931年11月19日,從上海飛往北平的途中,因飛機在濟南開山一帶失事,年僅35歲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國。軍閥統治下中國現實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漸漸破滅。1928年秋天,他再度遊歷英國,《再別康橋》寫於從英國回來的1928年11月6日的輪船上。

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響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稱劍橋(也即“康橋”)為自己的“精神故鄉”。劍橋所體現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漸形成他心中夢寐以求的“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基本解讀

“康橋”是徐志摩精神的故鄉,與康橋匆匆作別,那種心情自然是依依難捨的。以悄然的惜別,抒寫無盡的眷戀之意,是這首詩的特點。夕陽下的康河,波光瀲灩;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輕紗的新娘,那璀璨的豔影,令詩人的心湖盪漾;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裏招搖,讓人心醉——詩人寧願做一根水草,永遠植根於康河的柔波里;榆蔭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間的夢,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間。

儘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詩人依然撐着長篙在尋夢。在青草的深處,他寧願滿載一船星輝,放歌而歸。但在現實中,詩人卻不願驚醒他心中的夢,千萬縷惜別之情,只化作心底裏纏綿的笙簫、夜空中沉默的夏蟲,在“悄悄”之中告別,在“悄悄”中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精華鑑賞

《再別康橋》的惆悵之情深藏於飄逸、灑脱的抒寫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雲,無形無跡,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橋也如夢似幻,美好而易碎。詩中用“金柳”、“青荇”、“星輝”、“笙簫”等意象來描寫康橋景觀之美和自己對康橋的眷戀。這些意象往往既是寫景同時又是抒情,景與情難分難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種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戀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舊情的流露——情與景已互為一體。在金柳之間,在青荇之上,“我”固執地尋找着“彩虹似的夢”,“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而事實上,“我”又不能縱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離去。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落詩人用與情人纏綿惜別的心情和筆調與“康橋”道別,寫出了一種包含淡淡的惆悵和酸楚的不捨之情。應該説,這首詩,是詩人在與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別,那份深情和靜謐,似乎唯恐驚破心中之夢。它微妙地展露了詩人因“康橋”理想的破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志摩的詩單純、輕盈、柔婉而又深含憂鬱之情。他善於將氣氛、情感和景象融為一體,寫夢幻般的景象的同時也充溢着一種夢幻般的情調。而且情緒迴環反覆,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別康橋)讀起來特別舒緩、悦耳,有一種和諧、優雅的音樂美。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2

《再別康橋》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裏,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詩中那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着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邊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詩中的意象獨具特色。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創造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

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悦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的心絃。

七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樹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3

情如雲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脱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鬆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雲一般飄渺在空中。雲,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雲彩”所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鍾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説是快樂並痛苦着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着,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鬱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裏的豔影”,盪漾在詩人心頭,也盪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4

解題: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遊學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思想內容: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陰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景物化作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成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表現手法: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像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這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5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落日的餘暉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橋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盪漾,我靜靜地站在橋頭,深情地凝望這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來時一樣,輕輕地,踮着腳尖。

夕陽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熱的目光,扯一方輕紗遮面,卻掩不住那抹紅暈。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憶往昔時光。不經意間,我瞧見波光粼粼中,那個婀娜搖曳的身影。我的心被輕輕一彈,彈起一絲絲灰塵,盪開一圈圈漣漪。於是,向前張望——柳兒,是披着餘暉的垂柳,在微風中輕輕飄漾,莫不是想當今夕的新娘?微風調皮地輕吻水的面頰,我連忙俯身,想看柳兒的倩影,是否妖嬈依舊。卻發現在那軟軟的河泥裏,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隨波招搖。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願做一條永遠在水裏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橋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蔭下一潭似夢的清泉,漾漾地承載着彩虹似的顏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間閃爍的是不是我曾經揉碎沉澱的夢?什麼是我的夢?剝去人心最後一點偽裝,我想,康橋,只有康橋才是我夢的歸宿。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這樣物慾膨脹的金錢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物質上的豐裕又能拯救什麼呢,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們那逝去的靈魂,那麻痺的思想。是的,是康橋給了我這樣一方純潔的心靈之地。

撐一支長篙吧,蕩着一隻尋夢的小船,我要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再親近一下我的康河水,再重遊一便我的康橋。

夕陽漸漸隱去,夜帶着帷幕降臨。此時星光燦爛,河面灑散着點點幽藍。看着如此美景,我滿心歡喜,不禁想要放聲歌唱,但笑容卻在我嘴角凝固,一點音符,被風兒撥扯玩弄,帶向遠方……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記起,滿腹興致一點點被漸漸瀰漫而來的愁緒佔據了。不知何時,夏蟲停止了私語,遠方斷續地傳來一聲聲悽愴的笙簫。這簫聲,猶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斷了我的愁腸,周圍是一片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6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抒發的是什麼呢?三句話概括:是一種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意是主觀思想感情;境是詩內描寫的客觀景物。何謂意境?是人物的主觀思想情感和客觀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個性色彩的藝術畫面,既稱為有意境。當然我們欣賞徐志摩的詩和欣賞別的詩一樣,需要調動對生活的積累,需要調動我們對知識的積累,然後我們一節節的講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句詩若分析的話,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的哀愁。還有,還加上一句,作別西天的雲彩,西天的彩霞給我們一個印象,就是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這句話來概括,為這個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句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的非常形象。當然他的手法是比擬的手法(擬人、擬物),與第三句話合在一起講,"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的到來。再次,我覺得它不是完全脱離中國詩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為主,第三句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方面: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我們欣賞詩也是從形象入手,來逐漸接受詩人的心靈的。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句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那麼這個夢引起我們什麼感覺呢?這使我想起了聞一多先生紀念它的長女夭折時寫的一首詩。他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大家知道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他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7

正如我輕輕來;

我輕輕招手,

作別西天雲彩。

那河畔金柳,

是夕陽中新娘,

波光裏豔影,

在我心頭盪漾。

軟泥上青荇,

油油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康橋!

悄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學子尋夢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其抒發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感傷之情。

“輕輕我走了,正如我輕輕來,我輕輕招手,作別西天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節奏,輕盈動作,纏綿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哀愁。最後“西天雲彩”,為後面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金柳,是夕陽下新娘,波光裏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是康河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少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繫緊密:“軟泥上青荇,油油在水底招搖;在康橋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明靜和自由自在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脱離中國詩歌意境,它和中國古詩有相同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風光中,抒發自己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具體形象,來表達自己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手法,“實”是景物描寫,“虛”是象徵手法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有紅,有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一個夢,像夢裏一聲鍾。”説明夢境是美好,鐘聲是悠揚,然而是短暫,所以彩虹似夢似美麗而短暫。1927年徐志摩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理想,生活是充實,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生活,帶有象徵意味。

過去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繫別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笙簫”是暗喻手法。例如,蘇軾《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哀怨,而笛聲是歡悦,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説明詩人心境,因此,“悄悄”動作帶有詩人感情,接着"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最深感情。例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中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妻子王弗死後十年,回憶他們相見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説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站着,表現感情深厚。如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意藴,又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好詩詞。説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例子,感情最深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康橋文化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加強節奏感,且其中詞是重疊,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所以不是一韻到底。再是音尺,“輕輕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意境,清新飄逸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鮮明生動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建築美。詩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悦耳徐緩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心絃。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絕唱。

《再別康橋》原文及內容賞析8

1、“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詩人輕輕的來,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來時的那種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詩人輕輕的走,也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離開時的那種深摯的眷戀不捨,深怕打攪了曾經久居的康橋。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這淡雅才來得綿長;彌淡愈深、愈綿長,正是深情的哲理。因為淡,因為不忍,所以,詩人時時處處在剋制、在小心地疏導放流着內心的激情;可是,卻時不時又流露出那麼一點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卻在此時的作者的心裏幻化成夕陽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時也成了詩人心頭激情澎湃的由頭。

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觀的,是僅僅可觀的;而新娘,卻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潤可感的,可觸可摸可激情擁抱的。在這裏,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暗喻修辭,就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輕輕、悄悄、沉默”背後的那種激情和熱烈,體會到了深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眷戀。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在詩人的心頭,對康河的眷戀永遠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對康河來説,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軟的;那麼,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這“柔波”“軟泥”的自然也是“柔”“軟”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讓我們觸摸到詩人的心靈,在這裏無論是物性還是情意,都是和全詩和諧統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裏的一切,既是承載着詩人情意的柔情萬種的,又是生氣勃勃的靈動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搖”,如此柔情萬種而又機敏靈動的精靈,怎教人不迷戀,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條水草呢?更何況,她生長在詩人時時眷念的康河!

4、“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的夢。”

眼神柔柔地觸摸着康橋康河邊的一切,看過了金柳,覓過了青荇,眼神不經意中,又觸碰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哪裏“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豔影,油油招搖的水草,康河豈是污濁;輕輕悄悄的來,輕輕悄悄的走,哪裏容得這康河之情半點污濁?可詩人偏要説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來,詩人看到了點點散綴的“浮藻”,由此詩人又彷彿看到了在康河邊往昔的點滴,仿若這往昔的點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這“浮藻”。

於是,自然的,這一個“清”字就無法容納進這豐富的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無需沉澱;而生活的意藴、詩人對康河的眷戀,卻是需要吟味、沉澱一輩子的,就如那彩虹,雖是短暫的,但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永恆的美麗和魅力。

5、“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彩虹似的夢,即將隨着雨過已久而消散,不捨,於是也就想着去追尋;這熟悉的康河康橋,即將別離而去,眷念,對往昔的眷念,於是也少不了去追尋!“尋夢?”自然要尋的。“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可是,綿長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裏有“青草更青處”呢?

在詩人的眼裏,康河以及康河裏的一切不都是那麼美好的麼?果不其然,詩人要尋的哪裏是什麼“青草更青處”啊,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的過程,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中對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詩人的小船載滿了“星輝”;可即使是滿載着星輝,詩人依然在星輝的斑斕中看到在康河邊往昔的生活的斑斕多姿,於是,詩人由衷地想放歌,謳歌康河以及康河邊的那些令人難忘的往昔。

6、“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沒有節制的詩情,自然會讓詩歌顯得毫不含蓄藴藉;沒有因理智而節制的情意,也自然會讓人感受到他的膚淺。果然,像徐志摩這樣才情兼備的詩人,豈容得他的詩歌的直白,豈容得他對康橋的情思的膚淺呢?於是,詩人沒有“放歌”。

殊不知,正是這“悄悄”、“沉默”方顯得高妙和深沉來。顯然,詩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當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潤着詩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蟲和康橋在啟迪着詩人,今晚最好的別離是沉默、是悄悄。詩人的深沉、淡雅、而頗有哲性的才情和氣質,正是康河給予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8vkw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