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七篇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七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再別康橋》教案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再別康橋》教案錦集七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二、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三、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四、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

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着為所欲為,意味着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羣落,在西方,貴族影響着整個社會風尚。東歐鉅變之後,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温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慾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温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後,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竭力培養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麼?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後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説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1、朗讀指導、

(1)現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後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徐志摩是屬於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後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覆。

(2)第一節應該怎麼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裏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詩人一開始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後者更符合語法規範啊。他後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後。

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裏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康河給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裏:某某某到此一遊)

(4)詩一共分了七節,是不是每一節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裏,你認為哪一節是高潮?為什麼?

第一段是説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並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麼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於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願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複雜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後,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2、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麼,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

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青荇。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唐温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六節:為什麼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説“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裏卻達成了統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迴盪。這是多麼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裏達成了統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裏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繫,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閲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詩歌可以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作者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作者寫道“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作者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裏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作者為何説“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裏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作者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着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裏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作者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閲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説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台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説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築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瞭解,但是這種瞭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複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並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再加上對作者的瞭解不夠深入,從而產生閲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並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鑑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多元化去鑑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在充分閲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於一些概念化的經驗化的解讀,在鑑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閲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

基於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穫。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於詩歌的重要作用;瞭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目標:瞭解詩歌鑑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發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鍾,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

2、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3、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徐志摩詩歌輕巧華麗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難點: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1—2分鐘)

胡適曾經説:

“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

—— 愛,自由,美”。

出示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生自學,質疑問難(10分鐘左右)

出示自學提綱

1、結合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3、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三、合作探究,解決疑難(15分鐘左右)

通過提問、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解決問題。

1、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問題:

2、合作解決學生自主發現的問題。

3、教師小結本節課學習重、難點。

新詩的格律化

音樂美 建築美 繪畫美

詩中描寫了哪些極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歡哪一意象,請把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述一下。

雲彩 金柳 青荇 (拜倫)潭 星輝

這些意象有何特點?

色彩絢麗,多為動態,給人流動的感覺(盪漾 招搖 揉碎)

四、鞏固新知,當堂訓練(15分鐘)

讀下列歷代離別名句,想想本詩構思特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五、課外作業,拓展延伸(3分鐘)

閲讀“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後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説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5分)

(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選自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後作業(1分)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結束語

《偶然》徐志摩。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清詩的抒情結構

重點難點:

1、寫作背景與詩的抒情基調

2、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導入、示標(略)

二、檢查預習

1、艾青簡介:原名蔣海澄,1910生於浙江金華現代著名詩人,《光的讚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礁石》《我愛這土地》。

他出生時母親難產,算命先生説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貧苦農民家裏撫養,5歲回家讀書,但受到冷遇,只准稱父母為叔叔嬸嬸,正如他所説:是在冷漠和歧視的空氣里長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監獄裏,看見曉雪飛舞,想到保姆落滿白雪的墳頭,揮筆寫下這首悼念謳歌之作。

2、解釋詞語

典押,典當。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三、有感情地全詩。

注意抒情基調,感激與懷念,對黑暗世界的詛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結構: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五、“抒情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

本文是一首抒情詩,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等於作者,但由於詩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或者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

六、佈置預習:

作者從哪些角度對大堰河進行塑造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詩歌的表現特點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討論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學生討論回答

2、明確:

A、通過精細描寫大堰河怎樣在地獄般的環境裏,默默進行無休無止的各種勞動;°勞作之後,體現對詩人慈母般的愛,在流盡乳法後,又到地主家承擔各種繁重的勞動;排比句式,像特寫鏡頭,寫出她的勤勞、純樸和善良的品質,她勞作時含笑,説明她為了自己一家而活着,不計較勞累、辛苦,深愛自己的乳兒,一種寬厚品格躍然紙上。在表現她濛濛善良寬厚性格的同時,滲透着對其命運的深切同情(指導研讀4.7小節。)

B、不僅如此,還着力描寫她豐富美麗的內心世界:疼愛乳兒,一往情深(作者也帶着深情記敍)研讀8小節

C、詩人對大堰河的歌頌,也是對舊中國千千萬萬勞動嫂嫂品德的歌頌,揭示她們的悲慘命運(12小節),

二、通過這一形象,要表達的主題。

通過描述大堰河悲慘的一生,抒發了對其真摯的懷念和熱情的讚美(牢房陰冷,曉雪飛舞);同時,在敍述悲慘一生的同時,詛咒和控訴了黑暗的舊世界。

三、分析詩歌表現手法。

1、是抒情詩,但在敍事中抒發強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節的敍述,抒發了同情、懷念、讚美、愛戴的感情。

2、修辭手法: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後的悽慘;美麗夢境和悽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覆: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歎,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鍊,形式整齊,也有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

總之,反覆、排比更有助於表達強烈濃厚的感情。

四、與《詞二首》比較:

在抒情上的不同特點:

1、《詞二首》:間接抒情,借景抒情;

《大堰河》:間接、直接抒情,借事抒情。

2、表現手法:前者,想象聯想,藉助神話來抒情;

後者,排比、對比、反覆來抒發強烈情感

五、預習:《中國當代新詩兩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kj9g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