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讀後感(精選10篇)

登鸛雀樓讀後感(精選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讀後感(精選10篇)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1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煥的一首不朽之作,我們在小學課本里面就學過。不過那時候我們只是似懂非懂地會背而已,但實際藴含的深遠含義遠非我們那時的年紀可以懂的。明白的只是表層的意思而已。前些日子教兒子學這首詩時,我才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特地將這些感受寫出來,請朋友們指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句説的是太陽朝着山那邊落了下去,黃河匯入了大海。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如此。平平淡淡地,沒有一絲奇特,也沒有人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可是詩人在登鸛雀樓時,一下就把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高度的概括出來,並形成直觀的感受:要想看的遠一點,那麼就要站的更高一點。這些平常的事物、道理經詩人的一提煉,把它們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種意味深遠的意境。

白日,白天的太陽。在白天是何等的強大,輝煌啊!但是一到晚上,還是要落下去,沒有一天不是如此。無論多麼輝煌,偉大,總還要向黑夜投降,經過黑暗的洗禮,再重新綻放光芒。黃河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母親河,浩浩蕩蕩,奔騰不息,綿延幾千裏,但最終還是匯入大海。在內陸大地上,黃河是多麼巨大啊,可這麼大的河流,匯入大海時,不也被靜靜地吸收了,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它也只是一條涓涓細流而已。

詩的後兩句説的人生的一種境界。我們着眼點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站的越高,看的當然也就更遠了,看到的也就更多了,其實人生什麼事情也不都這樣嗎?要想收穫的更多,自然就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如果説看的更遠更多是一種收穫的話,那麼向上攀登就是耕耘,就是付出。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付出才有回報,這個世界上絕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

詩的前兩句講的是萬物歸自然,就像日落西山、黃河東歸大海一樣,這一切都屬於自然法則的範疇,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自然法則。陽極而陰,陰極而陽,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才構成的自然。在盛極時萬不可得意忘形,否極時切不可垂頭喪氣,失去進取的勇氣。此所謂得矣?失矣!世上本來就沒有絕對清晰的界線!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2

小朋友,你曾念過登鸛雀樓這首古詩嗎?如果沒有,我就來背給你聽: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唐代的偉大詩人王之渙所作的。

我讀了這首詩彷彿看見了這樣一幅美麗情景——一天傍晚,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見了太陽依偎在連綿起伏、無窮無盡的山邊,漸漸地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慢慢地落下去了,顯得十分壯麗。滔滔的黃河水奔騰不息着、咆哮着流入了一望無邊的大海里。看到這裏,他想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東西,更遠的地方,必須再上一層樓。

俗話説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我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3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古詩出自王之渙的作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陽沿着山沉落,黃河向大海奔流。詩人寫了登樓的感覺,景物壯闊,氣概非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就請再登上一層樓吧。

現在人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引用這句古詩,比如説:有一次,我對我的同學説: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績應該怎麼辦?一位熱心腸的同學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就需要不斷努力,勇於攀登。我點了點頭,説:我一定會按照你説的去做的。以後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學習,上課時一點兒也不馬虎,就這樣過了半個學期我在語文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寫作方面,我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一個大行家,

比如説你想要見多識廣,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別人就常會來告訴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如果你想見多識廣,想了解更多的知識,就需要不斷努力,勇於攀登。

人生處處要用到這句千古名句,處處要有這句千古名句來教會別人做人的道理,處處要用這句千古名句來激勵自己。

古詩是人類知識的源泉,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吧!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4

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説;詩忌説理;,應當説,詩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説理,而不是説詩歌不能宣揚哲理。在這首詩裏,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説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詩四句二聯,對仗工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為唐詩中之不朽之作。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5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説.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説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敍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裏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祕府論》中所説的“景入理勢”。有人説,詩忌説理。

這應當只是説,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説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説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6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喜歡古詩,因為古詩中短短几句話就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或激發人們昂揚的鬥志。今天,當我讀起《登鸛雀樓》這首詩時,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太陽緩緩的落下山去,黃河奔騰着流入大海。如果你想看到更遠處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尤其是最後兩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當作勵志的佳句而廣為傳頌,時時刻刻的激勵着每一個人。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

記得有一次,姥爺帶我去“白樸公園”登文筆塔,起先登到第一層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個公園秀麗的景色。可是我發現停留在第一層的人並不多,人們都蜂擁着往第二層爬。我也隨着人流來到了樓梯口,看到長長的樓梯盤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這樣爬上去一定很累吧,於是就開始打退堂鼓了。這時姥爺在一旁鼓勵我説:“既然這麼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嗎”我正猶豫中,姥爺就推着我往上爬了。終於,我氣喘吁吁的來到了第二層。站在圍欄邊放眼四望,縣城的美景盡收眼底,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每一條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遠處是蜿蜒曲折的黃河和連綿起伏的羣山。抬頭望去,湛藍的天空好像也離我們更近了。讓人感覺心曠神怡。這時姥爺發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慨。是啊,只有不怕困難,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

這首詩不僅在生活中激勵着我,在學習中也時時鼓舞着我。有一次我一個人在家做作業,突然遇到了一道不會做的數學題,因為爸爸媽媽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來,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類型的題,上面還有詳細的解答過程。認真讀了幾遍後,我的思路豁然開朗,不一會兒我就完成了這道難題。為了加深記憶,我又把同類型的題做了幾道。這使我明白了在學習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峯一樣,會遇到不少困難,但只要不怕困難,努力學習,這些困難都會一 一克服,從而讓我在攀登知識的高峯上更上一層樓。

這首古詩不僅讓我欣賞到了優美的景色,更激發了我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希望大家都來讀懂它。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7

登高是機遇,有機遇才能登高。

從王之渙《登鸛鵲樓》這首詩中,讓讀此詩的人都能很快的領悟到一種磅礴的氣勢,詩人開闊的胸襟給了讀者以開闊的視野,這種氣勢的力量是強大的,如果一個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鸛雀樓,又讀了這首詩,他肯定會有所悟的,這是自然給人的力量和人總結的一種啟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詩般整體都有我下的東西,或者是追求的東西。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這是如此美妙的一個景觀,太陽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戀些什麼,流連在山峯之巔,羣山,天空中的落日,還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現的顏色,這三者是足以構成一副大氣的攝影作品,攝影家會為了這樣一個鏡頭,而在一個恰當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類似鏡頭的出現,而且還覺得挺值得的。但不僅如此,在這,還能在高處目睹黃河的壯觀,黃河作為我國的第二大河,其壯麗是可想而知的,而羣山,天空中的落日,黃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現的顏色,還又偶爾的鸛雀光臨,這樣的景色是許多攝影師所去追求的。而這一切的美,在鸛雀樓,在登高後,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合的點,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鸛雀樓,去體味王之渙當時的感受,並用相機,把它定格在歷史的瞬間,給我的登高人生一點“留言”。所以,登高是機遇。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用十個字給我們一種生活哲理的啟迪。這句話再很小的時候,就有長輩激勵我們: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遠,我想也許就是這句話的詮釋吧?

事實也是這樣的,每一個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視野範圍,就像温度一樣,每一個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攝氏度的差異。在鸛雀樓,“欲窮千里目”還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的,它有樓梯啊,有一條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人還是有上進心,進取心的,但是他們的路需要自己去開拓,要經過自己的努力,踏實地去走出來地,這樣地“登高”似乎比等鸛雀樓難多了!

登鸛雀樓,只要你地腳願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遠。現實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遠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響因素還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們可以坦然地站在高處,欣賞他們不同視野,寬闊視野,所能望見的,而有許多人總是在平地徘徊,甚至還餵了排除那些阻礙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無從談起了,他的眼見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範圍了。所以,登高還是要機遇幫助的。

登高望遠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機遇,而有少數人在“製造”機遇。有句話説:機遇總是青睞於那些有準備的人的,而這裏的“製造”就是指為機遇而做準備,有許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僅僅是偶遇,他們就是在低處所見到的視野,所能做出的行為動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會有或多或少的阻礙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機遇,而要去“製造”機遇,在“製造”機遇的基礎上去排除阻礙,搬走登高路上的石頭,或跨石而過,我才能更好地,更順利地登上新的高點,去領略新高度帶給我的新視野!

我向往着!我也努力着!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8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大山阻擋下,白天的太陽落到了山的那邊,樓下的黃河浩浩蕩蕩向大海流去。想要看得更遠,只有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去了。從鸛雀樓上向遠處眺望,山的阻隔下,我們看不到山後的落日。樓下的黃河正浩蕩得流入大海。如果想要看得更遠,那麼就要站得更高。

王之渙,盛唐大詩人,一生不願參加愛科舉考試,但仍擔任過主簿,縣尉等官職。他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詩風因而以豪邁雄壯為多,可惜遺留下來的卻很少,《全唐詩》裏僅收有6首。

這是一首説理詩,也是一首寫景色的詩。理,是一個很有用的道理,景色,是一番很壯麗優美的景色。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實是一句經典詩句,從孩童到耄耋老者,知之者甚多。這句詩所闡明的道理,想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一般人都有體會。這裏用來説明鸛雀樓的宏偉,既是樓,就應該有它做為樓的用處,有的為了增加使用面積,有的就是為了人們登臨後看得更遠。因為鸛雀樓的高,才讓人們有幸看到了白日依山盡的開闊景象。或許詩人想到是因為有山的阻隔,所以看不到那美麗的夕陽,於是自然得產生了後面的感概。我是這樣理解的。

情景交融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首作品的長處也正是如此。

登鸛雀樓讀後感 篇9

鸛雀樓,故址在當時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層,站在這座樓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條山,下瞰可觀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是唐代的遊覽勝地。

詩人首先運用粗線條大筆勾勒畫面,這裏,其着眼點不在樓之一隅,而是從遠眺及鳥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樓閣的總體,騰挪跌巖,摹山繪水,讓讀者從山水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詩人筆力扛鼎、大氣磅礴的風發意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給讀者展現的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的壯闊遠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立體圖畫。在這幅圖畫中,落日飛霞、遠山如黛、黃河耀金、大海湧波,都表現了登高遠眺的特點。“依”、“流”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經過它們的點染,自然景物頓時具備了活潑潑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那種感傷淒涼的語調,展現了落日告別遠山時含情脈脈的神態,顯示了其充滿生命和力量的內質;“ 流”字彷彿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讓我們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昂揚、壯闊的氣勢,俯視到噴珠濺玉的驚濤駭浪,甚至可以諦聽到奔騰咆哮的黃河的濤聲。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運用,更使畫面具有了立體的層次感。

詩的前兩句着力渲染登樓所見的山水壯觀,繪下了極其壯闊的境界。但是詩人興猶未盡,他接着用如椽大筆,飽含激情,寫下了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若要窮極千里之遙,讓全部的山河之美盡入胸懷,就需要不斷前進。這雖然寫的是當前實感,卻已隱約地表現了詩人的胸襟抱負。由於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後兩句既是詩人深邃思想經過感情濃縮後的結晶,又與前面的景物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從而就使全詩的境界大大拓寬,構成一幅表兮獨立、逸乎凡響的登樓遠眺圖。

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拘泥於山水樓閣本身的具體形態,而是善於迅捷地抓住山水與鸛雀樓之間最突出的視覺特徵,給讀者創造一種豪放的眼界開闊感。

紀遊詩難為,而那種奔意氣,聳高格的覽勝紀遊詩為之則更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之絕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意境雄闊,意氣風發,咫尺之間而能給人以千里萬里之感,讀後令人眼界開擴,襟臆浩蕩,使人受到鼓舞,從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鸛雀樓》的意境雄闊與詩人氣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關係的。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心振奮,使他具有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時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氣度。沒有吞吐千山萬壑於胸間、指揮重巒疊嶂於掌下的大氣度,難成大手筆;有了這包舉宇內的大氣度,詩人才會揮遣自如,神思泉湧。

詩人並不是俗手丹青,僅以描摩為能事。我們的詩人還兼有哲人的氣質。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極平直,然藴蓄深遠,餘韻無窮。登高望遠,這是一般常識。而登高者惟願其愈高,望遠者惟求其更遠,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卻只有哲人才能賦與它以重大意義。這其中隱含着人的無限的進取與探索精神。俗話説“人往高處走”,又説“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是對現狀的不滿足,都是進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純粹的哲人以説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詩人似的哲人則善於以朋友的身份説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anghelou/no89q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