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教案集合六篇

登鸛雀樓教案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登鸛雀樓教案集合六篇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説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説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説明“流”的方向。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麼?(板書:白日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後3、4題。

8.佈置作業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並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説説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着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着書大聲地跟着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説一句話,你説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着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悦吧!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着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湧,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並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範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夥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後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遊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盤)、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閲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盤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閲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 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裏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 (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裏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 每個小朋友的眼裏都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 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 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 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 能説出古詩的意思.

3. 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 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裏默讀,

2. 二,(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説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説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説明"流"的方向.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

PPT、Flash

活動重點:

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

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麼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現在詩人站在鸛雀樓的底樓,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那他該怎麼辦呢?(走到更高的樓層上,就能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了。)出示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麼好聽的古詩,我們跟着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

師:現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裏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anghelou/99kl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