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潮 >

2016年海寧觀潮路線

2016年海寧觀潮路線

引導語:“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上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情此景那兩得?”這首詩寫的就是海寧潮,也叫錢塘潮,被譽為“天下奇觀”。

2016年海寧觀潮路線

2016年海寧鹽官觀潮乘車路線:

1、海寧火車站:

T109路旅遊巴士直達景區【鹽官汽車站】(車程1.5小時,每班間隔15分鐘);

2、海寧火車西站:

T223路公交至【眾聯站】後步行三分鐘到馬路對面轉T109至景區(車程1小時,T223每班間隔1小時,T109每班間隔15分鐘);

觀潮時間:

1、浙江錢塘潮,以陰曆8月18日為最。

2、觀潮的日子即使是當地預報的觀潮時間也可能不準,必須提前40分鐘候潮,以免錯過良機。

3、觀潮點:

每月的農曆十五:[春:11:45(潮) 23:40(汐)][夏:11:30(潮) 23:20(汐)][秋:11:35(潮) 23:25(汐)][冬:11:10(潮) 23:05(汐)]

每月的農曆十六、初一:[春:12:15(潮) 0:10(汐)][夏:11:50(潮) 23:45(汐)][秋:12:05(潮) 0:00(汐)][冬:11:45(潮) 23:35(汐)]

每月的農曆十七、初二:[春:12:48(潮) 0:43(汐)][夏:12:25(潮) 0:10(汐)][秋:12:45(潮) 0:35(汐)][冬:12:15(潮) 0:05(汐)]

4、觀看錢江潮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潮湧形成原因

海寧潮雄奇壯觀,可湧潮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這是由於太陽、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和杭州灣特殊的喇叭口地形所形成的。當月球背向地球時,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大於吸引力,而使海水再次外鼓,再加上太陽的吸引力,就形成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的大潮日,又由於潮水與河流的摩擦作用,一般最大涌潮日是推遲二至三天,所以初三、十八的潮水最大。另外,當東海潮波傳至杭州灣時,因河口急驟縮小,潮波能量愈來愈大,到海寧時,就形成特有的湧潮現象。

觀潮 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典故

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説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藴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浙江潮,感歎:“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説中之景。末句為目睹後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禪意是,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便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説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説明如陷在裏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後者觀察景物敏鋭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可是《觀潮》一詩,就完全是另一種抒寫,值得玩味。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於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變得平淡無奇了。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可以忘記了,煙雨、江潮也似有還無了。

以禪理人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説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恬靜,後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等都是例證。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後,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難免的。

蘇軾借《觀潮》為題,抒寫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拂塵看淨”、“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為宗”。蘇軾在詩中説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淡化,淡到不過如此,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

標籤: 海寧 觀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hao/z0yw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