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短歌行 >

白居易《短歌行》

白居易《短歌行》

《短歌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樂府。此詩雖然從理性上排斥世間的富貴榮華,認為其不足依靠,但卻將富貴視為人生的重要籌碼,面對青春與富貴的不可兼得,發出“從古無奈何”的浩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短歌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白居易《短歌行》

短歌行

白居易

世人求富貴,多為奉嗜慾。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問君少年日,苦學將幹祿。

負笈塵中游,抱書雪前宿。

布衾不周體,藜茹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己挾纊,馬肥初食粟。

未敢議歡遊,尚為名檢束。

耳目聾暗後,堂上調絲竹。

牙齒缺落時,盤中堆酒肉。

彼來此已去,外餘中不足。

少壯與榮華,相避如寒燠。

青雲去地遠,白日經天速。

從古無奈何,短歌聽一曲。

註釋

富貴:富裕而顯貴。猶言有財有勢。《論語·顏淵》:“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顯達,不求富貴,書並不是他的幹祿的工具。”

嗜慾:嗜好與慾望。多指貪圖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慾望。《荀子·性惡》:“妻子具而孝衰於親,嗜慾得而信衰於友,爵祿盈而忠衰於君。”《南史·沉約傳》:“約性不飲酒,少嗜慾,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宋曾鞏《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誌銘》:“其為民去害興利,若疾病嗜慾在己。”

盛衰:興盛與衰敗。《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韓詩外傳》卷七:“伍子胥前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闔閭,後遇夫差也。”宋司馬光《燕台歌》:“萬古蒼茫空盛衰,燕台賢客姓名誰。”夏衍《秋瑾傳》第一幕:“我的意思是説國家的盛衰,一半由於人為,一半由於天數。”

幹祿:求祿位;求仕進。《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漢王充《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梁書·明山賓傳》:“兄仲璋嬰痼疾,家道屢空,山賓乃行幹祿。”《金史·隱逸傳序》:“後世幹祿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與歎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鮮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書痴》:“非為幹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

挾纊:披着綿衣。亦以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温暖。《左傳·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杜預注:“纊,綿也。言説(悦)以忘寒。”晉潘岳《馬汧督誄》:“沾恩撫循,寒士挾纊。”

寒燠:冷熱。《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為暑,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奧,亦以風為本,四氣皆亂,故其罰常風也。”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陝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白話譯文

世上的人追求功名利祿,大多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

興盛和衰敗不可能由自己決定,成敗往往依次出現。

聽説您少年時刻苦學習,想要求取官位和俸祿。

揹着書箱在塵世中遠行遊學,以至雪前抱書痴讀。

粗布被子不能遮蓋全身,粗劣的飯食才剛夠充飢。

三十歲時才開始登上仕途,到了五十歲才披上朝服。

僕人已披上棉衣取暖,馬匹才剛吃上粟米以養肥。

不敢議論尋歡遊樂,還要受到名位的約束而謹言慎行。

待到耳目聾暗後,才在堂上調絲竹之音。

捱到牙齒缺落時,盤中才堆滿酒肉。

榮華富貴來了青春健康卻已去,財富有餘而享受能力不足。

少壯的美好與榮華的顯耀,兩者相避猶如寒熱到不了一起。

青春健康已遠去,歲月時光迅速而過。

這是自古以來無可奈何的事,還是請您多聽聽這一曲短歌吧。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白居易時年六十四歲,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白居易晚年主動要求分司洛陽的動機有二:一是擺脱官場束縛,還身心以自由;二是躲避政治中心的險惡風波,求得全身免禍。居洛期間,白居易官品已高,又大多擔任閒職,俸祿優厚而無繁雜事務纏身,過着舒適閒散的生活。他對自己的生活滿足,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也視為“治世”,似乎已一無所求。此詩即是這種心態的反映。

文學賞析

這首詩可以大致分為四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指出世人求富貴的目的和得失。不僅概述了全詩的主題思想:世人追求富貴的目的是滿足嗜慾,但能否達到目的卻不能由自己決定,即使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同時開啟下文,以下三段就是表現求取富貴的得與失這一主旨的。

“聞君少年日”以下六句為第二段,描寫年輕時為求取富貴而負笈求學,傍雪而宿,衾不周體,食不果腹,可謂備嘗艱辛。

“三十登宦途”以下十句為第三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和揭示達到目的後的得與失。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在三十歲的時候終於走上仕途,五十歲穿上朝服,即做了位尊權重的高官。此時也擁有財富了,連奴僕也衣食飽暖了,甚至連所用的馬匹也開始食用精飼料了,可謂今非昔比。但事物難能十全十美,既有所得,必有所失。由於做了官,還要受到名位的約束,不敢盡情尋歡遊樂。等到目暗耳聾時,堂上卻有歌舞演奏;等到牙齒脱落時,盤中則堆滿酒肉。此時所失就是自由和健康,所得則是官位和財富。得失相較孰重孰輕,人們自然各有結論。但詩人的態度還是比較清楚的,求富貴的目的既然是滿足嗜慾,而此時的嗜慾卻大大減退,有酒肉而齒落味減,有歌舞而目暗耳聾。原來的目的.達到了,又未達到,從根本上看,還是沒有達到。

最後八句為第四段,詩人對上述現象進行總結,提醒世人:少壯健康與榮華富貴往往如同冷熱一樣不能並存,彼去此來,外餘內虧。待到此時,即使想改變,也不可能了。因為青春一去不復返,餘下的歲月飛逝更快。對此,“從古無奈何”,只能聊聽此短歌。詩人雖未作出結論,其實結論是比較明確的,一言以蔽之:青春健康遠比榮華富貴重要,千萬不要為滿足嗜慾而犧牲無比寶貴的青春健康去求取榮華富貴。

全詩通過一位讀書人社會地位懸殊的變化和前後截然相反的經歷,告誡人們獲得幸福要靠健康,而享受的基本條件也是健康。中心思想説的是健康與幸福的關係。健康是“皮”,幸福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詩提出的一個深層問題是:當人的生理、心理髮生的變化,與外界物理、事理的變化反差越來越大的時候,如何正確理解和坦然面對,是決定有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名家點評

清代查慎行《白香山詩評》:“耳目聾暗後”八句,晚遇尚爾,況乃不遇。讀此真令落魄老生無生活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uangexing/7epzl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