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長恨歌 >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6篇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6篇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1

近日晚上閒來無事,也無心聊天。搜索歷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來讀,被王安憶的小説《長恨歌》這個名字吸引,又看了獲獎作品的短評,決定就看這部了。小説剛開始是關於上海的弄堂、閨閣、留言、鴿子的描寫,雖然文字細膩,描繪得像工筆畫,我還是看不起興趣來。這樣的環境描寫,粗略看起來囉嗦、宂長,看得人頭皮發麻。仔細的體會,你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筆力深厚,駕馭文字的能力超強。作者不惜用幾章文字來進行環境描寫也只不過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以及悲劇的一生進行鋪墊。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6篇

王琦瑤長得很美,偏偏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這樣的女孩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女人,心性高,又有着上海女人的精明,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以及同學吳佩珍、蔣麗麗的社會關係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躋身上流社會,當選“上海小姐”以後,不惜給一位高官“李主任”做“金絲雀”。就是這一決定和短短一年的情婦生涯,為她此生的悲劇拉開了序幕。也正是由於這一段短暫的生活,李主任給王琦瑤留下一個雕花箱子,裏面裝的金條成為王琦瑤在李主任死後物質上的依靠。王琦瑤和李主任之間沒有愛情,他們互取所需。李主任看重王琦瑤的青春美貌和單純,在王琦瑤這裏他可以得到放鬆。王琦瑤看重李主任的權和錢,在這裏她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李主任對王琦瑤雖然沒有愛情,但是他卻以自己的方式對王琦瑤承擔着責任——他給她留下一箱金條,成為她以後活下去的一個依靠。

康明遜——這是王琦瑤唯一愛過的一個男人。這個男人是二房所生,又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從小就看到生母受到大房的欺負,也因此學會了生存的技巧。他有生活情調,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家庭和社會關係,卻有着致命的弱點——軟弱。王琦瑤和他同病相憐,日久生情。明知自己不能娶王琦瑤,康明遜還是與王琦瑤曖昧。得知王琦瑤懷了他的孩子之後,沒有勇氣與家庭決裂,甚至連陪王琦瑤上醫院的勇氣都沒有。王琦瑤怕影響他的名譽,不惜抓有着蘇聯血統和共產黨遺孤背景的薩沙來做替罪羊。為了這個男人,也為了給自己有個依靠,最終,王琦瑤生下了這個孩子,並將她撫養長大。從心底裏王琦瑤不恨康明遜,因為她知道自己做過別人的情婦,沒有資格正常的嫁做他人妻,也就沒有資格怨恨。

與王琦瑤有情感瓜葛的還有一個男人——程先生,這個男人是真正的愛王琦瑤,也有擔當。他最先發現王琦瑤的美,並盡力的發掘出這種美。他給她拍照片並推薦給雜誌社,還鞍前馬後的支持她競選上海小姐。王琦瑤當選上海小姐之後,疏遠了他,投入有權勢的李主任的懷抱。李主任死後,王琦瑤懷了康明遜的孩子之後,生活陷入困境,他盡心盡力的照顧她。就是這樣一個真心愛着王琦瑤的男人,王琦瑤對他只有感恩,沒有愛。像程先生這樣的男人,想要的並不僅僅是王琦瑤美麗的軀殼,他要的是王琦瑤的心。當他知道王琦瑤給不了他想要的東西之後,在服侍王琦瑤做完月子之後選擇了離開。

在獨自撫養女兒的艱難日子都過來之後,王琦瑤到晚年卻愛上了一個有懷舊情結的年輕人——老克臘。這位老克臘愛上的是老上海的影子,王琦瑤身上正好有着老上海的影子。當王琦瑤提出用金條來換取老克臘陪她渡過餘生時,老克臘選擇了拒絕。這情形有點像當年李主任用金條來換王琦瑤的青春,可惜王琦瑤想錯了,老克臘不是當年的王琦瑤,老克臘始終是一個要融入主流社會的男人,不會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一位年老色衰的女人。於是,王琦瑤只能感歎:只有靠自己。想要有所依靠的王琦瑤,一生都沒有什麼依靠。親情是隔膜的,在她最孤苦伶仃的時候,母親對她也是一番刻毒的羞辱。辛辛苦苦養大了女兒,女兒對她也不貼心,從小就跟她作對,長大後隨丈夫去了美國。或許,唯一看得見的依靠就是那一箱金條,這是支撐她活下去的一個念想和指望。到最後,長腳要搶奪她的金條時,她不顧力量對比懸殊,死死抓住不放,還想把長腳送進監獄,最終讓長腳掐死了她。這個女人靠金條而活,最後又因金條而死。

縱觀王琦瑤的一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一輩子活在寂寞與回憶當中。她的悲劇是由自身的依賴性和軟弱性造成的,她本來可以找個下層小人物過着平淡的生活,甚至她也可以和真心愛她的程先生結合。這些機會他放棄了,她一輩子都不放棄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看看她後來交往的都是些什麼人就知道了。與她交往的男人都是些有小資情調卻靠吃祖輩產業過日子的人,當然這些人身上也就少不了軟弱性,她也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對他們沒有過高的奢望,自然也知道這些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想依靠男人這條路行不通,最終想用金條來換取一個男人的陪伴也不可得,悲劇也就到了極點。

小説取名《長恨歌》,可通篇看下來,沒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恨在哪裏,或許作者是想通過一個女人四十年的人生經歷來揭示社會的變遷對一個人的影響。王琦瑤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美麗女人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美麗女人的悲劇。女人長得不好,容貌上不佔優勢,自然也就不會依靠美貌來換取自己想要的錦衣玉食和歌舞昇平的日子,這些女人相比而言更加容易接受平淡的日子,也就容易獲得平凡人的幸福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女人長得不好是悲劇,女人長得太好,又沒有用對地方就是更大的悲劇。作者要表達的恨是什麼?是王琦瑤的的不獨立?還是男人的沒有擔當?或者是社會變革對一個女人的毀滅?説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搞清楚。

個人感覺王琦瑤被長腳殺死這個結局有些倉促,也不夠理想。對王琦瑤來説寂寞、孤苦的活着,靠回憶活着才是最大的悲哀,愛情夢破滅之後,死死守住金條不合情節的自然發展與推進。一些重要的配角最後的下落也沒個交待,比如那個對王琦瑤付出一片純情的鄉村少年阿二和薩沙。在前面作者可是花了大氣力來寫這些配角的,就這樣讓這兩個男人不明不白的失蹤總是覺得有些缺憾。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2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雲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啊!為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後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裏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

落葉梧桐,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3

讀書一定要讀完,不然你不會讀到書的精髓,讀到書的精華。就像小時候讀《水滸》,讀的時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讀下去,有一種要死的感覺,但是讀到最後,讀到李逵戰死沙場依然對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時候,幼小心靈突然有了一種震撼,一種淒涼人生,悲哀英雄的鬱悶在心中流動,由此開始對水滸有了不同印象,從而重讀水滸,再讀水滸的時候感情開始夾雜其中,開始可以欣賞到其中的妙處。

《長恨歌》讀的過程也是有種憋氣的感覺,讀起來十分的不爽快。書中處處存在着張愛玲的影子,對語言的雕刻,對劇情的設計,伏筆,對不相干內容的極盡詳盡的描述,當然我慵懶昏睡。儘管這樣,還是堅持着着讀完,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在一種匪夷所思,甚至猥褻的情形下結束了整篇文章,讓人有一種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説不理解地感覺。

解放前的上海對於我們來説相當的遙遠,也許這也是無法瞭解作者對舊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對於經歷過他的人來説可能是刻骨銘心。故事的劇情就是從舊上海的繁華開始寫起。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裏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書中充滿了複雜而又模稜兩可的描述,故事情節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點不清晰,文章圍繞主人公進行描寫,過分強調主人公的特點,結果性格特點均沒有表現出來。故事情節也有點半信半疑,年過50的人與20餘歲的人保持着一種曖昧的關係,並因此讓主人公結束了生命,讓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王琦瑤和女兒在一起的情節,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對姐妹一樣,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事情怎會發生在一對母女身上?

書中瀰漫了張愛玲的文學氣息。然而卻沒有達到張愛玲對文字,對情節的把握。看完了《半生緣》,整個人就像真的經歷過了一次人生般的。儘管也是描寫了一段舊時代愛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歡女愛的主題裏,她很冷靜,很敏感,她的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書中對愛情的曲折與深刻用恰當的文字描述了出來,讓人歎為觀止。可惜悲哀的是,《長恨歌》把張愛玲當作跟懷舊、泡吧一樣,成為一種故作的姿態了。所以儘管《長恨歌》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並且對舊上海繁華及弄堂的裝飾進行了極致的描述,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興奮不已,但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花言巧語”的讀者來説確是一種折磨。故事情節匪夷所思,人物描寫不鮮明,性格特點不明顯,甚至對主人公心理特點在讀完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不是為該書的一大缺陷。

讀完《長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種擔心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問題,從而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內在與主旨,從而寫下本文以做拋磚引玉用。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4

“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後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説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後,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後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着李主任,但幾年後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後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着,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後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女兒長大成人後,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於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裏偷金條的小偷掐S,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於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後相差四五十年,這怎麼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於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麼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所以要説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悽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麼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緻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5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後感、書籍讀後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説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説開頭過於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直到有時間耐着性子讀下去才發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説開始的幾個小章節裏,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後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裏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裏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悽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花樣年華》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於過於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着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藉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後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説,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後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也是決定性的一節。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後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後,走上另一條路之後必然發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裏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後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説薄命也有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那旖旎的漣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裏看到什麼,只有看了才知道。

有關《長恨歌》的讀後感6

這段時間閒來無事,有想着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裏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麼書可讀。於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着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説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説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麼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説應該説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麼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説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閲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於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着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麼,以至於現在的印象還是限於書名和書裏大概是講些什麼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閲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麼並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裏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於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説,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並沒有幾章這樣的説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後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麼感人和扣人心絃,我也只是平淡的閲讀着。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彷彿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鬆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初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係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係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隻刺蝟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着、交往着。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製片廠工作,説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於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説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並沒有什麼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穫吧,於是,好朋友王琦瑤就在第二次與她一起去了拍攝現場。並看到了一些拍攝的畫面,但是並沒有看到明星,感覺有點失望。但是,王琦瑤的氣質被導演看中了,有點象當時的一個明星,導演就要了她的號碼,説有機會可以上她上鏡。當然,後來,導演就給她一次機會,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滿意,整個事情都這樣擱置了先來。後來,導演把王琦瑤推薦給了一個拍照片的朋友,那時候拍照片也是個十分時尚、潮流、摩登的職業。王琦瑤還是比較出相的,拍攝的照片被當時的一家雜誌看中,選做了一期封面。於是,王琦瑤就出名了,成了學校的名人。

標籤: 長恨歌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anghenge/yp0yy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