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取捨之道存乎一心生活隨筆

取捨之道存乎一心生活隨筆

胡適先生曾説,朋友與家人,分別是人造與天然的關係。但細細推敲,便會發現這並不完全合理。

取捨之道存乎一心生活隨筆

首先,人倫並不是際遇性的人造關係。

朋友,常言為鑑,可志同道合,可相互補足;人以得一摯友為幸,於是有高山流水的佳話,人又以知音相失為慟,所以故事又演變成伯牙絕弦。朋友的得與失,我們以難覓為感慨;而這“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的歎息,求的不過是能“讀心同己”之士。這是個簡單卻又困難的要求:簡單在人一生所遇多如星海,選備無數,困難在人恆以“適合自我”作為選擇人造關係的標準。試問志同道合,莫不是順遂自己趣味投己所好?相互補足,莫不是以己之短板為誡,見賢思齊或滿足對立的神祕感?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上大樹又那般繁密,若是完全依靠純粹的際遇,羊角伯桃那樣的故事大約是難以遇到的。餘下的身邊人,不過君子之交淡如水,真可稱願做朋友的,畢竟還是因為由順自我的心意:不是簡單的相逢,而是看見另一個自己。這樣一來,“朋友”這種人造關係就只成為了一種結果與表現形式,而非本質;如影隨形的“朋友”,便是不可選擇的了。

其次,天倫並不是標籤式的天然關係。

馬駒且有舐犢之情,這固然沒錯。無數人從小熟讀“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等孝道倫理亦早在中國人心中滾瓜爛熟。但有梁啟超九子女皆成器,也有曾引發輿論潮流、至今仍有廣泛借鑑意義的廣東“親生父母賣嬰產業”。在利益的驅使下,父母們矇蔽了雙眼,隨意決定孩子的去留甚至為了賣錢而將生育職業化;試想全天下因各種荒唐理由而被拋棄的孩子們,被隨機地送去世上的某一個角落,養父養母的身份難道是不可變更的嗎?即使生身父母不可選擇,難道恩斷義絕或是理解寬恕也是不可選擇的嗎?當人面對一個情感斷層,畢竟是難以修補,要如何才能將冰冷的事實與鮮活的記憶捆綁相消?這些答案應得到否定。親生父母將孩子作為商品售賣的現象,人們斥之為“無德”,某種程度上它揭示了天倫關係實際是由道德水平影響的道理。“不可選擇”,並不是一種強而有力、無法掙脱的束縛,也不是一種一一烙印、對號入座的規定;由此觀之,“天倫”也是一種發源於人的.本心,由自身意識力量決定的關係,是可選擇的了。

故,朋友與兄弟,看似可分與不可選擇,然決定其語句順序的權利終究在自己。只有人的理智與情感能判斷出自己周圍特定關係存在的價值,而只有有道德之人的理智與情感,能夠抓住人清醒意識裏對於倫理的普遍態度,繼而推動人們對是非善惡下定義,然後選擇出深植於自己的、不易變更的人際關係——由此,人們方總結出這一般的規律:朋友大約是人造的關係,父兄大約是天然的關係。

所謂的社會關係,建立在人們對於正確概念的統一認識之上,建立在健全的意志系統之上;關係的界定,普遍來看是泛泛而談,而實則在求同存異與尋找平衡。人與人之間,在社會之中進化演變,先有情感,後有規則,如同我們要揚善懲惡所以制定法律。但道德始終是不能律人而是用來律己的,因而比起研究規則化的倫理,與其生生將自己硬套於所謂“關係”的桎梏之中,不如返回本心,找到起源與最初的天然意志,去律己以真正的道德。無論是人造還是天然的“關係”,便都會自然成為真摯本心的外化表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z8g4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