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演員當導演這點事隨筆

演員當導演這點事隨筆

從本質上講,演員當導演是個“中性”事件,因為有賠也有賺。

演員當導演這點事隨筆

陳建斌當導演,徐崢當導演,吳京當導演,鄧超當導演,趙薇當導演,文章當導演,加上更早的姜文當導演、徐靜蕾當導演、周星馳當導演、連奕明當導演、蔣雯麗當導演、柳雲龍當導演、唐國強當導演……影視演員跨行當導演的事,這幾年顯然在快速增多,甚至有可能是近40年來最多的。

從收入角度講,當明星賺錢比當導演要輕鬆。可演員們為什麼還要去當導演呢?估計還是因為理想,以及來自片場話語權的誘惑。明星大多都是唯我獨尊的氣場,但這個氣場到了導演面前難免受挫。如果明星恰恰又是個有遠大追求的人,他或她肯定會利用自己整合資源的能力,甩開限制,直接出任攝影機後的“話事人”。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一個明星出任導演,本身就是影片免費的宣傳噱頭,媒體自然會趨之若鶩,主動進行信息轟炸。這相較於某個剛出道的年輕導演,顯然更具“錢景”期待空間。無論是職業影視投資人,還是偶而為之的.“煤老闆們”,都會把寶押給前者。

有人説,大明星當導演,有不少也會讓投資方慘賠,比如當年的凱文?科斯特納(曾執導《與狼共舞》),還有更早的奧遜?威爾斯(曾執導《公民凱恩》),都曾讓好萊塢的投資者瀕於破產。可近年華語影視的投資眼光,放得還遠沒有那麼長。不要以為只有媒體人分不清利潤和票房的區別,投資者其實也高明不了多少,再加上這幾年瘋狂增長的銀幕數又助長了許多人的自信――同樣都是式思維,幹嘛大家要相信無名的專業人士?

從本質上講,演員當導演是個“中性”事件,因為有賠也有賺。甚至落實到同一位明星導演,比如姜文,《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固然賠本,但一部《讓子彈飛》的盈利就足以讓“記吃不記打”的投資人繼續蜂擁而上。

説到“專業性”,某些演員跨界當導演,固然在技法和對電影藝術的理解層次上積澱不夠,但他們總比郭敬明和韓寒更靠近“電影人”這個稱呼本身。連郭、韓都可以出來,靠着去日無多的“小白臉”,撈取粉絲們很可能是“最後幾次”的票房,明星導演們又有何不可為之呢?

明星們紛紛執起導筒,短期內直接受益的是媒體影響力和票房數據;長期來看,則也有可能給未來影壇留下幾位爾東昇或姜文式的才子、才女。當然,明星們當導演的副作用就是――恐怕此後編劇或導演專業出身的新人們,獲取獨力執導的機會將變得更難。而從電影發展的長遠角度來説,少一兩個王晶、甯浩式的導演其實不打緊,若堵了杜琪峯、賈樟柯式人才的幾條生路,倒實在有些作孽。

這個“孽”不能都算到投資人頭上,因為在市場上追求回報是資本天性。而圍繞在資本週圍的項目審批者、媒體人,甚至一部分觀眾,也多少該承擔一下相應的責任。

標籤: 隨筆 導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x8x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