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百孝順為先雜文隨筆

百孝順為先雜文隨筆

2014年底,中國第一家以“孝順”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四川省固驛鎮正式開館。在“孝順”博物館玻璃櫥窗裏,陳列着許多行孝物件,介紹着十幾位當代知名孝子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座斥資800多萬元的主題博物館,是政府弘揚中國傳統美德行動的一部分。

百孝順為先雜文隨筆

“孝順”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關於“孝順”的成語、名言警句以及各種離奇的故事很多,其中元朝的“二十四孝”故事最為有名。作品中一名婦女用母乳餵養她沒有牙齒的婆婆,一名男子光着身子坐在父親牀邊喂蚊護父。此乃乳姑不怠、恣蚊飽血典故的由來,成為當時行孝的典範,千百年來激勵着人們在行孝方面不斷達到新的高度。在當代,行孝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它時刻提醒、教育着人們,孝乃為人之本,它是維繫家庭乃至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行孝的方式很多,確保父母衣食無憂是孝,悉心照料病中的老人是孝,父母冷暖記掛心上是孝,常回家看看也是孝……在形形色色的行孝方式中,“順”應是第一位的,乃百孝之先,否則在中國上萬個漢字中,孝與順就不可能組合在一起,成為體現儒家文化核心價值觀和社會道德標準的關鍵詞。

“順”乃順從、順服、順利之意。為人兒女,不一定如子路百里負米,學董永賣身葬父,似黃香扇枕温衾,更無需像古人那樣聞雷泣墓、嘗糞憂心,只要做到順從父母,讓父母順心、舒心、放心就是最大的行孝,即使有時的順從是假裝出來的,是善意的欺騙。為人父母,居有華宅、行有豪車、食有百味當然好,但與兒女順從、家庭順和、生活順心相比較就顯得次要了。心順氣順身體順,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也是為人兒女最大的期盼。諸事都讓父母心順氣順固然很難,但有時想想也並非遙不可及。一個人只要行走正路、誠實做人、踏實做事、健康生活,不讓父母擔心,父母的心就順;一個人只要對父母有耐心、對家人有愛心、對親人無私心,父母的氣就順。常回家看看、常打電話問問、常把父母的冷暖記在心上、常關注父母的情緒變化,不讓父母分心、不招父母操心、不惹父母煩心,這些看似平常稀鬆的小事,就是父母順心安心的.主要要素和兒女行孝的重要體現。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西方價值觀念的逐漸滲透,孝順觀念在許多人的意識中逐漸淡薄,對行孝的理解也越來越商業化、貨幣化,認為只要讓父母不缺吃、不缺喝、不缺花就盡到責任了,孰不知團聚重於美食華車,理解貴於金銀珠寶,以至於成年兒女要經常去看望年邁的父母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小事,都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規定;孤寡老人尋覓一個老伴這樣再正常不過的要求被視為“老不正經”,以至於許多老人在孤獨、抑鬱、憤懣中風燭殘年;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家產而糾紛不斷、對簿公堂,以至於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家庭破裂。面對如此多的不“順”,為人父母談何安?為人兒女談何孝?隨着工作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加大,特別是一家人天各一方無法相聚、“空巢”老人大量存在的情況下,父母很容易產生被忽視、被遺忘、被冷落的感覺。在精神得不到寄託、親情得不到釋放、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老人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這也是近20年來老人自殺率飆升的重要原因。

據推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齡在60歲以上,步入老齡化社會。在中國成為福利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情況下,重視並提倡孝道不僅必要而且重要。百孝順為先,作為兒女絕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的父母居有處、食有糧、穿有衣,而應該給予更多的精神寄託、親情關懷、人文照顧,因為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是靠錢能夠買得來的,況且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沒有或者剛剛脱貧。夯實中國孝文化的基石,需要政府、社會及每個家庭成員共同努力。作為政府部門,要加大養老資金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履行好社會養老職責;作為社會管理機構,要加強孝道的宣傳和引導,樹立孝子典範、尋找孝子行動,增強順從意識,提倡犧牲與奉獻,切實承擔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責任;作為兒女,要正確理解孝道文化的精髓,瞭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願,重視老人的意見,順從老人的安排,按照老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考慮問題、安排生活,保證老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心順氣順,這就是對老人最大的孝敬。

標籤: 孝順 雜文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rkgw8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