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

我心中的新園是個自然的田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老師們的家園。我們陪伴着孩子們慢慢長大,每天所做的都是愛和接納,每天看到的都是愛和驚喜……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師感悟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篇【一】

每當孩子們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假期,家庭中的鬆散、不規律便使得他們回到幼兒園中不適應了睡午覺的習慣。午睡時,許多孩子輾轉反側,或小聲説話或頻繁起來如廁,致使睡着的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可這些睡不着的孩子到了下午三點多就會無精打采。我深知睡眠對幼兒的好處,便儘可能地幫孩子們重新恢復午睡習慣。

講睡覺的益處,孩子們聽時明白,做時難;睡覺時,左拍拍右拍拍,摁下了葫蘆起了瓢,一人唱的獨角戲,真累,還沒有效果;發發威試一試,可看着孩子們不知所措的眼神,心中又實在不忍……難道我就沒招了?

這天午飯前,孩子們又照常纏着我講有趣的故事。我靈機一動:你們不是喜歡聽我講故事嗎,那就讓你們跟着我的故事走!於是我用小仙女的故事吸引他們,在結尾環節佈下玄機:“小仙女可喜歡你們了,她説今天中午要出現在小朋友的睡夢中……”“真的嗎?”看到孩子們“中招”,我馬上認真地説:“當然,哪個班的小朋友睡覺睡得好,小仙女還要帶禮物來呢!”“帶什麼禮物?”“這個我可不知道,只有得到禮物的小朋友才知道,石老師從來都沒有得到過,因為老師中午是不能睡覺的。”……

今天,孩子們上牀的速度明顯比往常快了許多,看到他們在被窩裏靜靜地等候着小仙女的樣子,我忍俊不禁,並在孩子們的牀邊輕輕地走來走去,不停地小聲叨咕着:“小仙女就要出發了。”“哪班的小朋友睡得最香,她就會來哪班。”……慢慢地,孩子們進入了夢鄉,“小仙女”如期而至,真的將一朵朵美麗的摺紙花放在了孩子們的枕頭下。

當起牀的音樂奏響,從睡夢中醒來的孩子們爭相問我:“石老師,小仙女來了嗎?”我故作鎮定:“我可不知道,小仙女要來了,她一定會送你們禮物的,你們看看有禮物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在身邊找起來,隨着幾聲驚呼,教室中立刻像歡樂的海洋沸騰了起來,美麗的摺紙花讓孩子們激動不已。隨後的一段時間,小仙女就像班中的一個神祕的小成員,不可或缺。

隨着時間的推移,“小仙女”的祕密被聰明的孩子們揭穿了,但他們還會饒有興致地説:“石老師,我們知道小仙女就是您,可我們還喜歡她在我們睡午覺的時候來!”雖然“仙女”的魔力被識破,但我的“魔法”並沒有中斷,還在不斷地變化。於是,“送你一個甜甜的吻”、“比一比誰先睡着”、“暗示的魔力”、“同伴好樣學一學”等富有新意的方法,大大促進了孩子們午睡的願望,使得他們每天都能擁有甜美、健康的午睡時光。

孩子的童真世界是美麗的,只有相伴遨遊,你才能欣賞到美麗的景緻;孩子的童真世界又是奇幻的,只有身臨其境,你才能找到奇幻的源頭。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篇【二】

有一句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我很贊同。就像大船沉沒源於一塊有蟲蛀小窟窿的木板給我們的啟示一樣:不要忽略小事,小事有時也會鑄成大錯。

我國現代教育的先驅者陳鶴琴先生説:“幼稚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歷程。”“教師的一言一語、都會深刻地影響兒童。”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深知關注細節的重要性,時常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不要忽略細節。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求孩子做到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關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自身行為的小細節:見面有禮貌的問好,吃完飯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協作的事情主動幫忙,在教室裏儘量小聲説話,輕輕走路等等,這些細節的堅持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細節的關注體現一個人的責任心。

在與孩子交往中也要注意細節:聽孩子講話時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這樣一個細節讓孩子覺得老師就像朋友一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善於運用眼神,細小的動作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剛入小班時,有一個孩子分離焦慮特別嚴重,當別的孩子已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卻還哇哇大哭,有一次離園,我親親地吻了一下他的臉頰並與他約定明天不哭了。第二天我驚喜地發現孩子開開心心的來到了幼兒園……家長説,你昨天親了他,他開心地向家人宣佈:“老師喜歡我,老師親我了。”輕輕的一個吻換來了孩子順利擺脱分離焦慮,真後悔為什麼不早點親親他呢。在我們大人看來只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情了,可對於孩子來説,卻是成長中無法逾越的坎坎坷坷。

再如,每天的離園活動,家長總是詢問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怎麼樣,我想如果都以“很好”來回答,家長會認為老師可能沒有關注到我孩子的表現。因此每天我都會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今天吃了幾碗飯;在遊戲中做了些什麼;區域活動中操作了什麼材料;心情如何;遇到特殊的事情,我會用筆把它們記下來……然後在離園的時候,一一反饋。來不及反饋的,在班級QQ羣裏反應。家長們聽老師説得那麼細,都開心地露出笑臉,“老師觀察得真細啊,交到你們責任心強的老師手裏,我們放心。”

每個人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重複的瑣碎的平凡的小事,能稱得上大事的沒有多少件。但是能夠把小事、平凡事做好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讓我們都來關注細節,做這不平凡的人吧!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篇【三】

品讀作家王安憶的《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我們看到了一個爽氣、獨立、沉着又不乏天真可愛的小男子漢形象。生活中,我們更希望能夠看到一羣“小男子漢”們茁壯成長。那麼,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生活中的小男子漢呢?

踩死“臭大姐”

作為一名女性教師,雖然身上不可避免地少了一些“陽剛”色彩,但我依然盡全力為班裏的孩子們灌輸“男子漢”精神,並適時地作出表率。

在一次手工製作課上,一隻“臭大姐”從窗外飛了進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了王晗玉小朋友的頭上。本是一件小事,但後一排的陸一暢小朋友看到了,嚇得“啊”的一聲慌忙跑到了走廊上。緊接着,其他小朋友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驚慌間已經抱成了一團。陸一暢指着王晗玉的頭説:“臭大姐,很大的臭大姐!”王晗玉嚇得“哇哇”大哭。我趕緊向王晗玉走去,同時安慰大家:“小朋友們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只是一隻臭蟲。”

王晗玉哭着向我撲來,頭上的臭蟲也趁勢飛到了地面上。我把她攬在身邊,並召集全班小朋友圍過來。

“大家看,這只是一隻臭蟲。它雖然很臭,但不會咬人。臭蟲是害蟲,看老師來消滅它!”我抬起腳,故作輕鬆地把臭蟲踩死。隨後,又用紙把臭蟲的屍體包住,扔進了垃圾箱裏。

“臭蟲只是一種小害蟲,不會咬人的。我們班的小朋友都是勇敢的,以後就不會害怕臭蟲了,對不對?”我滿含期待地看着大家。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望望你,眼中的惶恐告訴我,他們依然害怕臭蟲。

又來一隻“臭大姐”

正值秋季,又一隻臭蟲飛進了教室。這一次孩子們明顯比上次鎮定了許多。

“老師相信我們班的男孩子都是小男子漢,女孩子也會像故事裏的花木蘭那樣勇敢。這一次,有誰願意站出來像奧特曼一樣保衞大家呢?”

“老師,我想試試,不過,我不敢用手捏住它……”陸一暢看着我説。

“好的。其他小朋友有沒有願意幫助陸一暢的呢?”我問道。

很快,有三四個男孩子站到了陸一暢這一邊。他們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向臭蟲走去。來到臭蟲面前,陸一暢神情緊張地望着我,我用微笑鼓勵着他。

只見他猛地閉上眼睛,抬腳向臭蟲踩去,很可惜,沒踩着,引得其他小朋友哈哈大笑。第二次,陸一暢看準了臭蟲,一步到位,臭蟲一命嗚呼了。緊接着,在我的鼓勵下,王晗玉用紙巾把死去的臭蟲扔到了垃圾箱裏。

一隻“臭大姐”,讓幼兒切身體會到了什麼是勇敢,我們相信這是孩子們邁向“男子漢”的第一步。想要靠做來指導,讓幼兒從自身體驗中去克服怯弱、體會勇敢是學前教育中需要重視的內容。

講一個故事,樹一個榜樣

在班級故事會前,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項作業——講一下我心目中的男子漢,給自己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我把範圍放開,鼓勵他們去發現身邊的“男子漢”榜樣。

很快,在故事會上,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講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漢”榜樣。“我覺得我的爸爸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他敢殺雞,還敢殺魚。”王偉小朋友第一個為大家講述。

“我奶奶是我心目中最勇敢的。因為我和爸爸媽媽睡一個房間,奶奶自己睡一個房間,可是奶奶並不害怕黑。”李穎小朋友的故事雖然短,卻贏得了其他小朋友熱烈的掌聲。

“我心目中的男子漢是喜羊羊,因為它不僅勇敢,還非常聰明。每一次它都能戰勝灰太狼……”“我覺得《海的女兒》裏的小美人魚公主是最勇敢的……”孩子們很開心地向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故事。

“小朋友們,我們要像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漢榜樣’學習,對不對?只有這樣,我們長大了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或者女英雄。”我的提議得到了孩子們的一致贊同。

邀請爸爸做個遊戲

考慮到孩子們平時都由媽媽或者爺爺奶奶接送,很少能夠與爸爸在一起做遊戲,於是,我們攜手家長,組織了一次“家庭接力賽”。

比賽規則:爸爸負責在一端吹氣球,由孩子把氣球送給在另一端等候的媽媽,媽媽再給每一個氣球畫上笑臉。在規定的時間裏,哪一組家庭完成的笑臉氣球多,即獲勝。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遊戲裏,孩子們感受到了“男子漢”的力量。爸爸們努力地吹着氣球,鼓勵孩子以最快的速度送給另一頭的媽媽。有的孩子在運送過程中不小心摔倒了,若放在平時肯定會號啕大哭,可是在遊戲過程中,因為有爸爸在,他們不好意思哭,有一些爸爸直接要求孩子“爬起來,向前衝”。

去感受爸爸的力量,也是鼓勵幼兒去體會男子漢的力量。這種男子漢的力量會帶給他們安全感和對父母的崇拜之情,這是幼兒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侶。在學前教育中,尤其是在當下幼教隊伍中女性居多的情況下,讓幼兒在體會柔性美的同時感受“陽剛”的力量,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大有裨益的。我們相信,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培養出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小男子漢”!

幼兒教師感悟隨筆篇【四】

童年於兒童而言意味着什麼?3年的幼兒園生活我們究竟應該給與孩子的是什麼?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間斷的思考與探索。

從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誕生伊始,就確定了“保教合一,教養並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辦院方針。“養成教育”從那時起便成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養成教育”的提出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發展中不斷深入,逐漸科學,並且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內涵。

概括而講,“養成教育”在六一幼兒院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1950年):養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內,在戰火連綿的艱苦年月,全院人員從零開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針為指導,反覆觀察、瞭解幼兒,不斷摸索,於1946年以《幼兒一日生活順序》手冊呈現了養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經驗,為延安第二保育院繼續開展與研究養成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1950年~1 995年):養成教育的理論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遷到北京更名為北京市六一幼兒院,繼續在深入學習、貫徹教育方針中堅持探索“養成教育”這一課題,並於1995年由姚淑平院長主編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一書,將六一幼兒院半個世紀的養成教育經驗總結提升,標誌着養成教育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前理事長史慧中先生在為該書作序時寫到:“平平常常的幼兒園生活,透出不容絲毫懈怠的節奏!日復一日的實踐,編織出了幼教科學規律!‘生活常規’,這在幼教界熟悉不過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兒院50年的心血結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細膩,科學。這裏,既展示了全院職工的理想與情操,又體現了一代又一代院領導班子的教育科學和藝術造詣。”

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養成教育的創新發展期。建院70年來,伴隨着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深入學習和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反思,六一幼兒院“養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創新發展期,主要表現為“三個轉變”與“三個關注”。

養成教育的“三個轉變”,即由過去“嚴格的常規”變為“快樂的常規”,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需求”,由“消極的保護”變為今天“積極地培養、鍛鍊”。在實踐中養成教育的培養目標沒有改變,依然是堅持保教合一的原則,為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個轉變”的實踐要求教育者在培養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到了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情感需求、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及幼兒學習過程中經歷、感受、體驗的重要性。因此這一階段養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統一不變的,我們會根據幼兒的特點與差異為他們提出適宜的標準;教育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傳授,我們會關注幼兒的學習特點,注重幼兒的經歷、感受和體驗,使養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

如果説“三個轉變”是我院養成教育在新時期的創新,是對我院保教合一的繼承和發展,那麼,“三個關注”——關注幼兒情感表達、關注幼兒自主選擇、關注幼兒交往範圍,是我院養成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我們在學習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實踐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進一步認識,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進一步尊重。這樣的認識和尊重不僅使教師更加理解和接納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創設了更加適宜的師生氛圍、教學策略,更使幼兒擁有了更加快樂、自主的生活遊戲體驗。

養成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關注前進的速度,也從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幹先行,全體跟進,骨幹引領新經驗,全體固化成日常”的教學管理策略,通過有效的管理,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深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與完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獲得成長與進步。

2015年,70載的歷史積澱,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踐行,在走向“養成教育”本質的過程中,“六一人”堅定了一條主旋律:養成於生活,養成需真愛。我們將用這份樸素的愛精心呵護幼兒,潛心研究教育,讓六一幼兒院的“養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們成長的真正需求,為孩子們的童年留下寶貴而有意義的成長經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p0g2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