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生活隨筆文章集錦

生活隨筆文章集錦

(1)文明是設計出來的

生活隨筆文章集錦

我經常乘坐飛機出行,機票是經濟艙。每次登機,我都看見經濟艙乘客排着長隊;進入機艙之後,通道上經常擁堵,因為走到座位的乘客要站立着將大的行李擱置到行李架上,需要一定時間。此時,站立的乘客必然擋住後面登機乘客的道。這不僅佔用別人的時間,也可能彼此發生糾紛。這時的機艙內比較混亂。

最近去夏威夷旅遊,看見檀香山機場經濟艙的登機方式合情合理:機場按登機卡的排號座序,被叫到號的乘客才能登機。他們從最後一排的乘客叫起,依次往前。這樣一來,最後一排的乘客優先登機入艙,他們放好行李安靜落座。後面的乘客按照座位順序再入艙。期間無論哪一排的乘客入艙,留給乘客面前的通道一律都暢通無阻……這個登機過程有點像商務艙。

這樣登機還產生另一個好處,乘客擱置在行李架上的物品也是有序的,而不是“見縫插針”地塞進附近行李架。這樣一來,乘客下飛機取行李時十分方便,更不會忙中取錯。我問過前年去過檀香山旅遊的朋友,那時經濟艙是否這樣登機?他回答:不是的,那時登機與其他機場一樣。

有句叫做“先小人後君子”的老話,這用在措施設計上頗為需要。設計者務必像“小人”一樣換位思考,甚至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動機效果的統一。人的文明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有關措施的設計,直接關係到文明的質量與抵達的進程。

(2)天上一朵雲,人間一符號

打開手機上預報天氣的應用程序,首先看到的是圖標上一朵蓬鬆的雲。呆萌的曲線,勾勒出花瓣一樣的三團,一輪淡黃色的小太陽躲在雲彩後頭,似乎隨時要探出頭來。

就算你不看天氣預報,也能説出這個圖標的含義是“晴轉多雲”。

當然,這朵可愛的小云以及羞答答的小太陽圖標,只是一個大家庭中的成員。家族中的老大是一枚霸氣的太陽。別看它只是個圖標,卻能讓人隔着畫面就感受到火熱四射的陽光。還有嬌弱的小雨滴、調皮的閃電、有點陰鬱的黑色小云朵……

家族的名字叫作天氣預報符號,創始人是馬克·艾倫。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還在英國諾維奇藝術學院讀書的藝術生艾倫,像往常一樣,收看每天下午播報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天氣預報。

那時候,天氣預報已經存在了六十多年。1910年3月1日,美國氣象局在《明尼阿波利斯》雜誌上,發佈了史上第一張用來預測天氣的氣象圖。先不討論這次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我們來看看那些用來表示天氣情況的圖標:一個怪怪的圓環表示多雲,一個單調的小箭頭表示大風……

只用了四個月,這種天氣預報圖就星火燎原一般蔓延到了45個城市,印在65種報紙上。

儘管嚷着“天氣預報從來不準”的人總是那麼多,但氣象預報依然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氣象圖,還有那幾個難看圖標。

有工作人員研究怎樣改進這些圖標,天氣播報員面對鏡頭時,經常用蠟筆或記號筆在氣象圖上勾畫,但似乎都無法讓大家滿意。幾十年來,氣象地圖上亂糟糟地堆滿各種符號。

用美國曆史學家兼地理學家馬克·蒙莫尼爾的話説,人們想使用更簡單、更有吸引力的圖標設計,而不是那些看起來模糊不清的符號。

再回到英國的那個下午,艾倫看着主持人在金屬地圖上擺弄着那些帶有吸鐵石的符號:點狀物代表下雨、星號代表下雪、線條標記大氣壓同等的地區

“人們會覺得這些符號不好懂。” 多年後,他在接受採訪時説。

他開始自己進行圖標設計。德國設計師奧托·艾舍在1972年為奧運會設計的一系列線條簡單的人物標記,成為了艾倫的參考對象。這個年輕的藝術學生,用類似的風格畫出一朵蓬鬆的雲彩,作為“最主要的載體”。

這朵雲彩半遮擋着太陽,就是“晴轉多雲”;雲彩下添上密集度不同的雨滴,就是“小雨”、“中雨”、“暴雨”;雨雲上面畫着閃電是“雷陣雨”。當然,還有那一輪渾圓、一看就充滿力量的小太陽。

1974年,這組簡單直觀的天氣預報符號,成了艾倫的畢業設計。

早就無法忍受那些糾結的天氣預報圖案的BBC,只用了一年就找到了艾倫,以200英鎊的價格和極小的分成比例,買下了艾倫這套符號的使用權。

從此,那朵可愛的小云彩,獨領風騷好多年。它並不是第一組天氣符號,也不是最後一組,但或許是最簡潔優美的一組。

後來,電腦製圖的`發展,讓更多標準化、低解析度的天氣符號出現了,但當時只有16種色彩可以上色。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電腦系統終於能繪製出讓人滿意的氣象符號。

等到21世紀,天氣預報出現在網絡和移動應用上,符號顯得更加個性化。美國得克薩斯州一位名叫丹尼斯·凱恩的氣象學家,用照片做了一套符號:下雨的街道、旋風、大霧中的汽車燈光……

2005年,艾倫那套在BBC電視上飄了30年的小云朵也面臨退役。一時間,羣情激憤。用英國國家氣象服務中心當時的主管羅伯特·邦格的話説,“爭議激烈到能把你埋起來”。爭議持續到2011年,動態圖標的出現終於讓BBC下定決心更新換代。

儘管艾倫設計的圖標退役了,但他的設計元素還照樣保留在那些新的氣象圖標當中,小云朵的身影,還時不時閃耀着。

(3)我想像樣地老去

等我老了,我想活得像個人樣。

就如看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裕,要看這個國家窮人的生活狀況一樣,我覺得,看一個社會是不是真正文明,不僅要看這個社會中孩子們、青年人和中年人是否活得像個人樣,更要看老年人是否活得像個人樣。

活得像個人樣,就是不被當成包袱甩在角落裏,百無聊賴,目光呆滯,苟延殘喘。

活得像個人樣,就是衣食無憂。這種無憂不是來自兒女的孝敬,而是來自社會的保障,是社會對人以往貢獻的回報。不是領點“低保”就像領賞一樣還要看人臉色,還要唯唯諾諾地感謝這個,感謝那個。

活得像個人樣,就是可以和年輕人一起去競聘一個職位而不會遭到年齡歧視,就是不會早早地毫無緣由地被單位打發了,就是不會被人為地邊緣化,就是有熱情去做義工,就是有條件去開創新的事業,就是不把認真做事説成是“發揮餘熱”。

活得像個人樣,就是不會在交通的高峯時段老年證被限制使用,就是不會在乘公交車的時候因為下車慢了點而遭到呵斥,就是參加個旅行團,沒買東西也不會飽嘗導遊的一路白眼。

活得像個人樣,就是雖然老了,但眼神還能像孩子一樣純淨,就是要讓白色的頭髮和鬍鬚在陽光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就是可以穿着鮮豔的賽手服,騎着賽車在公路上長途奔行,就是可以去攀巖,去跳傘,去和年輕人一起飆車。

活得像個人樣,就是當我不能走路的時候,能坐在輪椅裏,由美麗温柔如天使般的護士推着出去散步,盡情享受陽光綠草、鳥語花香。

等我老了,我想活得像個人樣。不是我乞求別人,而是我有這權利。

(4)拋棄“基本合格”

上一階段欠債,下一階段總要還;要想過得好,就得更專業。

朋友的公司設立了一個調查部,主要負責對產品進行市場調研,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和滿意度。每個季度,他們都會印發一些表格,隨機請消費者打分。公司的管理層再根據調查結果,對產品結構進行定位和篩選。

可是,每次拿到調查結果,卻並不能讓朋友滿意,因為從這些調查數據實在難以看出,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到底有多滿意,或者有多不滿意。調查表格是真實的,消費者是真實的,數據是真實的,那麼,問題出在哪兒?

表格的格式基本上是固定的,除了一些個人基本信息外,大部分的內容都涉及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比如:你對本公司的產品,可選擇的內容有5項:很喜歡,喜歡,一般,不喜歡,很不喜歡;你對本公司的售後服務,可選擇的內容也有5項: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這是一份看起來很全面、不偏頗的調查表,為什麼卻拿不到他們想要的數據呢?朋友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一羣外國客户走訪朋友的公司,其中有位來自美國的市場調研員,朋友向其討教。那位市場調研員在查看了朋友公司設計的表格後,紅筆一揮,將5個選擇項中的“一般”全都鈎掉了。他對朋友説,這是一個完全多餘的選項,因為對消費者來説,要麼是喜歡、滿意,要麼是不喜歡、不滿意,“一般”卻是個模稜兩可、搖擺不定的選項,很多消費者不想動腦筋,或者不願傷和氣,會隨意地選擇一般項。

朋友研究過那些回收的表格,確實有很多人都選擇了“一般”,有的表格,甚至每一項,鈎的都是“一般”。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表格收回來後,工作人員在統計彙總時,往往又會將“一般”統計在滿意喜歡之上,這樣,調查結果就難以客觀反映真實情況了。

朋友茅塞頓開。在此後的調查中,所有的內容選項裏都沒有了“一般”,而只有很喜歡,喜歡,不喜歡,很不喜歡。這樣一來,他們產品和服務的優點和缺點全部都顯露出來了。他們又據此對產品進行了重新佈局,市場很快打開。

每年,很多單位都會對領導幹部進行民主測評,測評表的最後一欄是對被測評者的總體評價,內容一般都是這樣幾項:優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這個“基本合格”,其實就是朋友公司調查表中的“一般”。本來,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何來基本?有了這一項,被測評者往往都能夠順利過關,因為除非是能力和人緣特別差的,否則,一般都會給個“基本合格”。

有了“一般”,好壞就難以判斷,對錯就會模糊,是非就失去了標準。小小一張表格,選項的設計大有學問,大不一般。

(5)中國人之聰明

聰明系與糊塗相對而言。鄭板橋曰:“難得糊塗。”“聰明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此絕對聰明語,有中國人之精微處世哲學在焉。俗語曰:“聰明反為聰明誤。”亦同此意。陳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曉。惟有偷閒人,憨憨直到老。”亦絕頂聰明語也。故在中國,聰明與糊塗複合為一,而聰明之用處,除裝糊塗外,別無足取。

中國人為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為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

唯中國人之聰明有西方所絕不可及而最足稱異者,即以聰明抹殺聰明之聰明。聰明糊塗合一之論,極聰明之論也。僅見之吾國,而未見之西方。此種崇拜糊塗主義,即道家思想,發源於老莊。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鉅奸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鉅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聰明絕頂,看破一切,知“為”與“不為”無別,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為重持久不重進取、重和讓不重戰爭之文明。

此種道理,自亦有其佳處。此種觀念貫入常人腦中時,則和讓成為社會之美德。若“有福莫享盡,有勢莫使盡”,亦極精微之道也。

唯吾恐中國人雖聰明,善裝糊塗,而終反為此種聰明所誤。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世上究系糊塗者佔便宜,抑系聰明者佔便宜,抑系由聰明轉入糊塗者佔便宜,實未易言。熱河之敗,敗於糊塗也。唯以聰明的糊塗觀法,熱河之失,何足重輕?此拾得和尚所謂“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之觀法。錦州之退,聰明所誤也。使糊塗的白種人處於同樣境地,雖明知兵力不敵,亦必背城借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日人一戰。夫玉碎瓦全,糊塗語也,以張學良之聰明,乃不為之。然則聰明是耶,糊塗是耶,中國人聰明耶,白種人聰明耶,吾誠不敢言。吾所知者,中國人既發明以聰明裝糊塗之聰明的用處,乃亦常受此種絕頂聰明之虧。凡事過善於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塗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為。夫“刻方為圓”,不傷人感情,不辨是非,與世浮沉,而成一老猾鉅奸,為個人計,固莫善於此,而為社會國家計,聰明乎?糊塗乎?則未易言。在中國多一見識長進人時,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時。多一聰明同胞時,便是國事走入一步黑甜鄉時。舉國皆鼾鼾睡到曉,憨憨直到老;舉國皆認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之聖賢,而獨無一失計之糊塗漢子;舉國皆不吃眼前虧之好漢,而獨無一肯吃虧之弱者,是國家之幸乎?是國家之不幸乎?

然則中國人雖絕頂聰明,歸根結底,仍是聰明反為聰明誤。嗚呼,吾焉得一位糊塗大漢而崇拜之。

(6)無聲的“談判”

快到飛往巴黎的航班的登機口時,我們從一路飛奔變為一溜小跑。飛機尚未起飛,但登機通道已經關閉。登機口的工作人員正在平靜地整理着票根。登機口到機艙口之間的登機橋已被收起。

“等等,我們還沒登機!”我喘着氣喊道。

“抱歉,”登機口工作人員説,“登機時間已過。”

“可我們的轉乘航班10分鐘前才剛到。他們答應我們會提前打電話通知登機口的。”

“抱歉,登機口一旦關閉,任何人都不能登機。”

我和男友走到玻璃窗前,簡直無法相信這個結果。我們長長的週末眼看就要化為泡影。飛機就停在我們眼前。太陽已經落下去了,兩名飛機駕駛員微微下傾的臉龐正映照在飛機儀表板通明的光亮中。飛機引擎嗡嗡的轟鳴聲越來越急促,一個傢伙拿着一根亮亮的指揮棒不慌不忙地出現在機場跑道上。

我想了一會兒,然後領着男友來到玻璃窗正中間的位置,這個位置正對着飛機駕駛員座艙。我們站在那兒,我全神貫注地注視着飛機駕駛員,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

一名飛機駕駛員抬起了頭,他看到我們可憐兮兮地站在玻璃窗前。我直視着他的眼睛,眼裏充滿了悲傷和哀求。我把行李包扔在腳下。我們就這樣站在那兒,那一刻好漫長,時間彷彿都凝滯了。最後,那名飛機駕駛員的嘴脣動了幾下,另一名駕駛員也抬起了頭。我又緊盯着他的眼睛,只見他點了點頭。

飛機引擎嗡嗡的轟鳴聲漸漸緩和了下來,我們聽到登機口工作人員的電話響了。一位工作人員轉向我們,眼睛瞪得大大的。“拿上你們的行李!”她説,“飛機駕駛員讓你們快點兒登機!”我們的假期又有希望了,我和男友高興地緊緊擁抱在一起,我們抓起行李包,向那兩名飛機駕駛員揮揮手,匆匆走上登機通道上了飛機。

以上故事,是我的一個朋友講給我聽的。這顯然就是一個“談判”過程,雖然沒有一言一語,但卻以一種意志明確、條理清楚、高度有效的方式獲得了成功。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很多技巧。

第一,要沉着冷靜。感情用事只會毀掉談判,必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第二,準備充分,哪怕只有5秒鐘的時間。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第三,找出決策者。在上面這個故事中,決策者就是飛機駕駛員。不要在登機口工作人員身上浪費時間,因為他們無權改變公司政策。

第四,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不是計較是非對錯。無論是轉乘航班誤點,還是轉乘航班應該為沒有提前通知登機口而承擔責任,這些通通不重要。因為你的目標是登上飛往巴黎的飛機。

第五,進行人際溝通。在談判中,人幾乎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第六,承認對方的地位和權力,看重他們。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對方通常會利用他們的職權幫助你實現目標。

上述技巧通常不易察覺,但它們並不神祕。它們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幫助了這對年輕的戀人,令他們對此次經歷永生難忘。

標籤: 隨筆 集錦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kp8d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