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與茶相關的隨筆

與茶相關的隨筆

對茶彈琴自娛自樂

      我愛茶又不太懂茶,味蕾不靈敏,尤其是差別不很大的茶,我很難品出滋味有什麼不同來。舌尖上品味不到,只好在茶外多下些功夫來彌補我對茶的愧疚,譬如寫點感悟茶、讚美茶的文字。不久前,我看到茶人雅聚時有為茶而吹簫者,心血來潮,竟然想要為茶而彈琴。雖然在此之前我從未摸過任何樂器,但我的古琴情結由來已久,年輕時學詩,習作中曾有“何時聞得雅琴聲”之句。

與茶相關的隨筆

其實即便不會彈也無妨。陶淵明曾有一張無弦的琴,興致上來在光光的琴面上撫摸幾下,並賦詩曰: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歐陽修也説:“若有心自釋,無弦也可。”大音希聲,最美的音樂是自然無聲。正如茶的“無味之味,乃至味也”。寫過《茶箋》的明代文人屠隆曾説:“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者亦須壁懸一牀,無論能操是否。縱不善操,亦當有琴。”意思是讀書人無論會不會彈,都應該備有一張琴。聽説學琴並非很難,有位老叟偶得一張好琴,練了半月,竟能彈出《仙翁操》、《秋風辭》等簡單樂曲來,人家時年六十有三。我生也晚,初知天命,尚未老朽,何難之有?況且我只是對茶彈琴,自娛自樂,靈茶有知,應不會笑我。

於是到古琴館去購得一張名匠斫制的古琴。梧桐良木,前寬後窄,上圓下方,是最常見的仲尼式。我書房狹窄,擱不下琴桌,便把琴固定放在擺着紫砂壺、品茗杯、隨手泡和茶葉罐的桌上,正好與茶日夜相伴,玉體平卧,如同睡熟的美人一樣。琴也有琴額、肩、頸、胸、腰等,髹漆的琴面似少女肌膚一般光潔滑亮,鑲嵌的蚌徽是她佩戴的珠寶,琴軫下棕色的繩穗是她秀美的髮辮。因此我給琴起個名字叫“侍茗”,聽起來好像是給茶做婢女,實際上二者情同手足,親如姊妹。琴與茶的緣分很深,同樣是有着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神農嘗百草,得茶而解之,發現了茶。不僅發現了茶,他還發明瞭琴,傳説是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古琴的樣式流傳至今,其中就有“神農式”。古琴擅長表現潺潺的泉水聲,而泡茶用水最好就是山泉,所以這張琴也可以題銘“吟泉”。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就有聽琴品茶的雅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與琴茶相伴,作有《琴茶》一詩:“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我自從有琴伴茶,便少了些寂寞,閒暇時用樸拙的紫砂壺泡上一壺普洱茶,在氤氲茶香中正襟危坐,按照減字譜上“挑勾抹剔,託劈打摘”指法,撥弄幾下琴絃,竟然也能發出悠悠的美妙聲音,再啜上幾口普洱老茶,倒也有幾分古韻陳香的感覺。醉翁之意不在酒,聽琴是聽絃外之音,品茶也是品的茶外之味。

古琴有“十四宜彈”: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其實這些又何嘗不是品茗時所適宜的佳境呢?購琴時配有錦緞琴套,或是皮革琴盒,任意挑選。錦緞固然華麗,我卻選擇了可以肩背手提的琴盒,為的是攜帶方便。我看過不少描繪古人聽琴品茗的繪畫,在山林泉邊,席地而坐,置琴於膝上,俯首撫之,茶煙琴韻,其樂融融。我也期盼有朝一日興致上來,或獨自一人,或邀三五知己,攜帶古琴和茶具走出書齋,投身於大自然,或幽泉山野,或澗邊松下,或密林深谷,拾取柴薪,汲泉煮茶。至於會不會品茶、會不會彈琴都無所謂,茶不飲而自醉,琴不彈而自鳴,只要心裏覺得“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就足矣了。

父親茶-寡淡中的滋味

父親愛喝茶,而且愛喝濃茶。從我記事起,父親喝茶用的茶罐、茶杯,換了一件又一件,一直不變的是父親嗜茶的秉性。那時家境貧窮,父親在外忙碌了一天後,回到家裏喝杯茶解解乏,對他,應是一種放鬆和安慰。

父親愛喝茶,卻並不講究,也沒條件講究。茶葉一般是鄉下親友送來的,每次用暗黃的土紙或報紙包着,看起來挺多,掂在手裏其實輕得很。有時是母親去菜市場買菜時,看到有人叫賣茶葉,撿便宜的買,每次也是報紙包着,滿滿一大包。這樣的茶葉,泡開了,茶水看起來濃黃,聞着沒多少清香,喝起來也只是滿嘴的苦澀。我曾偷偷喝過一次父親的茶,那種苦那種澀,是年少的我無法接受的。我因此懷疑,父親喝茶時那種舒坦的快樂表情,也許是一種偽裝。

有一年,父親下到一個叫坦子嶺的村組蹲點。蹲點結束時,除了行李,父親還帶回了一罐茶。這罐茶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為之前我家的茶都是論包的,這次突然換成了“罐”,而且是那種大腹便便的橘子罐頭瓶子裝的。 父親説,那罐茶可不比尋常的茶,那是一罐桂花茶。“這種東西很難搞的!”父親的語氣不無得意,似乎那不是一罐茶,而是一罐蜜糖——我一直認為蜜糖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自然也是最難搞到的東西!那時候,我們這個小縣城種的桂花似乎並不多。因此在我心中,桂花是用來看的、嗅的,做成茶還是頭一遭聽説。我和弟弟馬上跑過去細看,只見黑不溜秋的茶葉裏,零星夾雜着米粒般的桂花。旋開蓋,一股清冽的桂花香撲鼻而來。

父親很寶貝這罐桂花茶。父親説,好東西要慢慢品嚐。因此心情舒暢的時候、來客的時候,父親才會搬出那罐桂花茶,捏一小撮放進杯子,開水一泡,一股淡淡的桂香便幽幽散開。父親喝桂花茶的姿態很是享受——坐好了,微閉着眼,輕輕啜一小口,含在嘴裏緩緩轉幾個來回,使茶香與桂香點點滴滴滲滿了齒縫舌底,最後才肯吞進去。然後,父親便搖頭晃腦扯長聲調説道:“此中——有真意啊,欲辯——已忘言!”

那時我還不知道父親那句話的含意,我只是隱隱感覺到喝桂花茶時的父親,是陶醉的、幸福的。其實,不僅是喝桂花茶,只要是茶,不論貴賤,父親都喝得興致盎然,表情總是那樣陶醉、那樣幸福!也許在父親看來,往寡淡的白開水裏添些茶葉,即使有點苦有點澀,也應是一種滋味吧?

幸福生活的含義,誰説不就是把寡淡過得有味一點呢!

茶與人生,清茗洗塵

故事發生在清朝中葉,是中國南方茶葉經濟從興起到輝煌的年代。武夷山下,茶商陳運德正和崇安城中的茶商方茗梅進行着暗中的較量。一户龐姓人家卻悄悄在下梅落户,家徒四壁,貧寒落魄。悲慘的命運讓龐家和陳家方家的命運糾結在了一起。此後,茂瑾在婚姻和事業上遭受了雙重的打擊,成為方茗梅最大的敵人。為了爭取屬於自己的自由,也為了爭取在茶葉貿易上的自由,他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從獄中出來的龐茂瑾在朋友的幫助下擁有了自己的茶行,儘管舉步為艱,他還是靠着信譽和正直殺出重圍,成為武夷山三大茶商之一。武夷山茶葉貿易的繁榮吸引了更多的晉商、徽商和廣東十三行商人,也吸引了英法等國商人的目光。大清國的閉關鎖國讓洋人深感貿易的不自由,中國微微開啟的國門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財富的貪婪。於是,一些罪惡的黑手,也悄悄伸向了風景如畫的武夷山中……

龐氏家族在困境中堅持着,並且擴張着。

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然而,繁華背後是難掩的淒涼困惑。

茶文六則

       1

記得《清茗》完稿的那天是2008年的9月28號晚上。我一個人在家裏站着,看了會兒電視,又給金魚換了換水。我好像還在屋裏來回走了幾步,然後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

有時候,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其實是什麼都想做。是的,我什麼都想做,我想立刻就把兒子接回來,想去逛街,想看那些我從來沒好好看過的雜誌,想看我淘回來的盜版DVD,我還想在網上看《越獄》,看《絕望的主婦》……但是,我什麼都沒有做。我的心裏莫名其妙地空曠起來。當我終於把一個龐大的故事勉強講完的時候,心裏卻忽然因為曾經的擁擠而變得空曠起來。

是的,空曠,無知無覺,什麼都沒有,比雪地還乾淨,比大海還廣闊。我後來才知道,這種感覺應該叫幸福,境界最高的幸福。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2

知道這句詩的那一年,我去了武夷山。武夷山裏有一座寺廟,名字叫天心永樂禪寺,而在我的小説裏也有一個天心永樂禪寺。確切地説,我小説裏的那個天心永樂禪寺就是這個天心永樂禪寺,雖然為了情節的需要,我讓書裏的天心永樂禪寺站得離崇陽溪近了一點。

在這座寺廟的四周,有永遠開不完的四季桂花和成片成片的毛竹。我常常一個人在寺廟的茶室裏坐着,想一些不着邊際、深不見底的事情。師父在大殿裏誦經,渺茫的經聲和繚繞的青煙一起從風裏傳過來。然後,我站了起來,從師兄手裏接過一杯茶。

那是一杯正宗的武夷巖茶。顏色是金黃色的,夕陽一樣的金黃色,而且,在那金黃色的水面上,停泊着一縷蘭花的味道。

我像每個武夷山人一樣,把茶嘬進嘴裏。然後,夕陽便流到了我的心裏,而蘭花,也開到了我的心裏。

3

如果順着天心永樂禪寺下的山路一直往下走,我們就可以和崇陽溪相遇;而如果我們沿着崇陽溪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梅溪。

梅溪不曲折,更不妖嬈。她流過的地方,山不高,但是山色很綠。順着她一直往前走,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叫下梅的村莊。村裏有許多老屋,有馬頭牆和小石橋,有孩子,有老人,有貓,有狗,還有船。不過,當你揹着包想要靠近它的時候,就會有人走出來,問:“你買門票了嗎?”

如果你從遠方而來,你要買門票。

而你只要買下這張門票,就可以買下下梅的一段歷史。

下梅是個有很多很多歷史的地方。

在那段歷史裏,這個村莊曾經很張揚。

它有一條穿村而過的人工運河和一個繁忙的碼頭。有一個宗支龐大的家族和許多分工明晰的作坊。它還有高大的祠堂和精美的磚雕,有祠堂裏朗朗的書聲和祠堂外爭分奪秒的勞作。

在那段歷史裏,梅溪邊上的下梅順着梅溪走到了崇陽溪,走出了武夷山,走過了分水關,走過了鄱陽湖,走過了長江,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它能走到的那個世界的所有角落。

下梅之所以走得那麼遠,是因為它乘了船,一艘茶葉做的船。

4

茶真的是一艘船。

它載了一縷清香和一縷純真,從武夷山出發,無所畏懼地上路。在沿途,它看到了寂寞的山谷,山谷中有石頭鋪成的.羊腸小路和馬幫叮噹的駝鈴。山色清新,危機四伏。

有時,它可以看到喧譁的街市,看到街市上獨自走着的小腳女人,看到神色匆匆的商旅和腳伕。一個拖着長辮子的民族正斜眼觀察東南方微啟的國門,而在那半掩的國門外,盤旋着資本貪婪瘋狂的夢想。

在資本的驅使之下,茶走了很遠很遠的路。一路上,白骨累累,一路上叮噹作響的白銀在彈奏勝利的凱歌。

而茶,卻永遠是茶。

它靜靜地沉於杯底,對杯盞之外的世事渾然無知。

夕陽在杯底,蘭花在杯底。

而同樣幽靜的武夷山,也在杯底。

5

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歷史。

在那段歷史裏,温和遲緩的東方竟然和激情喧鬧的西方站在了一起。不好説是西方的激情喧鬧征服了東方的温和遲緩,還是東方的温和遲緩捕獲了西方的激情喧鬧。那是上層建築的事情,而我,只看到了人,一個個,行走的人。

許多人在這段歷史裏行走。

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這段歷史裏行走。

歷史不能重演,而我亦不能走回從前。我只能把我的想象寄託於下梅村祠堂裏懸浮的塵埃,藉着那些塵埃,歷史,忽隱忽現。

或者,我只能翻閲那些沉默不語的書籍,在那些字跡的縫隙裏,搜索到歷史些許的痕跡。

然而,歷史真的不能重演。

我看到的,只能是我以為自己看到的歷史。還有許多人的歷史。或許,還有許多人的現在。

6

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文字裏描述這樣的歷史。

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這個描述的過程就像分娩一樣漫長和痛苦。更多的時候,是浮躁,和由此帶來的崩潰。

不在崩潰中倒下,就在崩潰中重生。但是後來,我學會了在崩潰中妥協。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妥協,一場和命運的妥協。沒有一個人可以原原本本按照最真實的想法生活,所以,只要我們活着,我們就在妥協。在妥協中活着,也在妥協中堅持和不屈。

為了這樣的堅持,我捨棄了敍述的完美,捨棄了細節的真實,捨棄了每個字句的斟酌,換來的,是一個基本完整的故事。

7

這個故事基本完整。

只能是基本完整。

知子莫如母。這故事就是我的孩子,我清楚地知道它身上的每一個斑點和瑕疵,知道每一處無法下筆的彷徨與憂鬱。但,我無力改變它的美醜和優劣,因為它是我的孩子,而我,已經竭盡全力。

現在,我要做的,就是放下。

我放我的孩子走向它自己的旅途,從我將它帶到人間的那一刻,它就只能自己行走於自己的旅途。

因為佛説了,莫向外求。

8

還是回到那座寺廟。

因為那一年的那一月,我常常在寺廟裏,坐着等師父。

師父很忙,他的信徒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他們匍匐於他的腳下,只為了聆聽佛的聲音。

佛也很忙,因為眾生都很忙。佛要聆聽忙碌眾生的聲音,他聽見一個人的歡笑,聽見一個人的痛哭,聽見一羣人的歡笑,也聽見一羣人的痛哭。

然後,佛不語了。他因為沉默而更顯高大,因沉默而更見包容。

最後,他瞥見了那隻靜默的茶盞和茶盞裏更加沉默的葉子。他遲疑着將茶盞舉了起來。

茶是金黃色的,夕陽一樣的金黃色,而且,在那金黃色的水面上,停泊着一縷蘭花的味道。

佛像每個武夷山人一樣,把茶嘬進嘴裏。然後,夕陽便流到了他的心裏,而蘭花,也開到了他的心裏。

於是,佛笑了,我們聽見他説——吃茶去。

標籤: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kp72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