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關於信息技術教學隨筆

關於信息技術教學隨筆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信息技術教學隨筆

信息技術教學隨筆1

以前上信息技術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着“葫蘆畫瓢”。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對於接受能力強和以前已經接觸過此類問題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説什麼。況且,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在自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採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

把問題作為出發點,給學生設置問題的情景,提出帶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提供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想象、概括、研究的學習過程,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老師要適當給予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他們大膽去嘗試。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要多讓學生用鼠標點一點、試一試,動腦想一想、動口説一説。例如:在教學“美化文章”這一內容時,先給出一篇美化過的學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邊框底紋”命令的用法,要求每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鼠標點一點、試一試,用眼看一看變化、動口説一説、動腦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誰把文章修飾的最美,組與組之間展開競賽。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要讓學生享受成功,從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還有,學生的完成情況參差不齊,有的幾分鐘時間就完成任務了,然後就想幹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有些學生即使沒完成任務,但看到別的同學已經開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學生乾脆偷懶,即使沒學會、沒完成任務也把問題放到一邊,這樣就會有不少學生掉隊。於是我定下了這樣的規矩:全班同學都完成任務了才允許他們自由安排時間,這樣一來,每個學生為了不拉全班學生的後腿,都會認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學生還會主動的去幫助不會的同學,有問題的學生也會主動的向會的學生請教,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那些學得好的同學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術操作水平。同時,同學之間也在互相輔導學習的過程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多讓學生做老師

以前,我經常使用教師演示,學生看的方法授課,結果就會出現部分學生不耐煩而部分學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説話打鬧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也不用心看書上的步驟,甚至老師演示完了,有些學生還不知道所學的內容在書上的什麼地方,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後來在學習新知識時,有些需要演示的內容,我儘量讓學生去做,全班同學一起看書上的步驟,由一名學生代表演示,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專心研究書上的操作方法,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基礎比較好、領會比較快的學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老師也可以及時監督課堂學習情況。

四、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信息技術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我在教學中就主要以這種形式組織教學。比如在進行段落格式設置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前我設計了一段小文章,保存為兩份,一份故意打亂各種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協調。另一份則是調整好的效果。通過對比較,孰優孰劣一看便知。開始向學生提出任務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調整過來。然後先讓學生自己探索,接着請已經完成(或許只完成一部分)的學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學生最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老師指點,最終終於調整完畢時,一篇清晰優美的作品也就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髮出“原來如此”的感歎,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五、多選用身邊的素材

學習信息技術課選用素材時,儘量選用學生比較熟悉和他們身邊的素材,這樣比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也突出了信息技術課的實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內容可用學生自己的作文、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時事新聞等,圖片及視頻內容可拍攝一些學生或學校的照片或視頻,音樂素材可讓有特長的學生使用學過的知識錄製歌曲,或剪裁學校搞活動時的一些片段,或及時下載一些學生喜愛的歌曲視頻等,還可以讓他們親自上網搜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資料供上課時使用,也可及時和其它學科的知識相結合。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應該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而且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師在不斷的反思中也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信息技術教學隨筆2

要開展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互動學習,就要給學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資源。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採用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網絡環境給課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協作交流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所有學生可以平等的對話,沒有性別的差異,沒有性格的差異,沒有身份的差異,更沒有傳統評價標準強加在學生身上的優劣標誌。所有學生按照研究課題與興趣自然分組,充分發表見解、展示研究過程和結論。師生之間完全沒有了以往的無法跨越的鴻溝,自由平等的對話。學生研究的結論並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習的完整過程,他們是不是學會了學習?他們是不是不再需要我們的扶持?他們是不是將成功的在終點衝刺!

值得討論的是,這種資源中心和協作交流平台並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聯網進行。從教學實際中我們注意到:互聯網上的資源和平台就一定適合我們的教學麼?互聯網絡的資源浩瀚無際,但是並非就一定可以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有用的信息,反而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可預測性,給教師的備課也帶來很多盲目性。另一個方面,互聯網很大程度上已經是一個商業網絡,所用的平台並非是為教育設計的,各種交流平台更是不便於學生們的專題交流。同時所有網站提供的免費主頁空間也是沒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來構建學生作業的評估展示平台功能是無法得到保證的。就目前網絡建設和互聯網現狀,我認為完全可以依託局域網的高速寬帶,建立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授課平台,一方面由教師和學生課題研究小組引入互聯網資源,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資源庫的作用,引入資源中心的資源,同時也可以引入學校師生自己創建的信息資源。利用動態網頁技術在自己的網絡上開闢各種專題的信息協作平台。

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不僅是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師教學方法的全方位變革,要使計算機成為教師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學科教師自己從頭設計自己製作課件。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並不能要我們的學科教師都費力搞什麼多媒體課件,我們只要學會拿來主義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現成的電梯大家都不去使用,豈不是對資源的浪費?浪費了網絡資源,還浪費了你自己的精力。 近來,網絡和教育將在廣度和深度上極大地影響一個民族的命運,影響一個團隊、個人在未來時代的競爭力。而網絡和教育的結合更是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強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遠,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給我們的教育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的嶄新課題。

信息技術教學隨筆3

課堂是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節信息技術課,對培養學生信息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搞好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工作,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是每一位信息技術課教師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1)、任務要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任務的大小要適當。 教師要在學習總體目標的框架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2)、設計任務要符合學生特點,要注重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

設計任務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原則,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着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對於學生來説,可以實現積極的'意義建構。 (3)、設計任務時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設計任務時注重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把其他學科的知識作為載體,融會在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中,使學生置身於提

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協作學習過程中。

例如:學習畫圖程序中的矩形、直線、橢圓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時,可以要求學生畫出家居平面圖、教室平面圖、學校平面圖等,學生既學習了畫圖工具的使用,又掌握了畫平面圖的方法。學習畫圖程序中的文字工具的應用時,教師可以先將中國行政區劃圖掃描到計算機中,要求學生填色、並寫出省會名稱等。這樣既學習了工具的使用,又複習了地理知識。

(4)、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觀念和角色。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諮詢的作用。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來實現。因此,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着想。

二、大膽嘗試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

對於自主學習,我是這樣理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高教學的開放度,擴大學生的自主權,引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活動方式和策略,鼓勵學生自我設疑,自我檢測,自我評價,自我糾正補救,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我經

過一段時期的摸索與實踐,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了這樣幾種教學模式,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 (1)設置疑問模式

教師或學生置疑。指導學生質疑,學生自習解疑,師生共同歸納,再設置相應訓練加以強化和反饋。這種模式以疑問為線索,以解疑為動力,以活動為手段,以澄清問題,強化知識,提高能力為目標。

(2)目標驅進模式

教師出示目標,或學生自行確立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目標學習設置相應問題,組織討論。突破重點,難點,疑點,佈置相關聯繫,詳析總結,迴歸目標。 (3)自學—合作模式

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指導,對學生學習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自學,能動的學習。該模式的核心體現在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建構知識。有利於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這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符合“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現代教育思想。

三、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推動下,使信息技術課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擺脱封閉式教學方法,探索多樣化教學模式,才能使信息技術課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在教學中,我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演示、講解模式:某些知識藉助於設備演示,教師在其中做適當的講解,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生“圖文混排”一節時,我採用的方式是:邊出示用FLASH製作的課題畫面邊講述本堂課的學習任務,然後再依次展示圖文混排的示例,這樣生動形象的表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易於接受。 2、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任務驅動,注重實踐”。通過教師將教學內容任務化,並在營造的模擬情景中提出任務,驅動學生開展學習、探索活動,尋找、搜索相關知識,歸納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步驟。緊接着進行上機實踐活動,進行驗證。如此循環到該課全部任務完成。最後進行復習整理,融會貫通。

3、小組協作竟爭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課也可將現代企業的管理、合作、競爭等現代意識引入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組成2—5人的小組。分組的依據一般包括性別、年齡、學習成績、知識結構、社會背景、以前小組學習的經驗等。小組成員最好有一些差異,能夠互補互助,有利於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彼此之間獲得更多的經驗信息。倡導小組協作學習的同時,還要強調組內個人之間的競爭,比一比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誰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全面深刻;誰提出和探討的問題最多;誰收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信息準確;哪個小組的協作、溝通能力強、作品

內容與風格都很不錯??這種競爭是在協作基礎上的競爭。每個成員的學習、實踐及成果為整個小組共享,每個成員的成功都與小組的成功聯繫在一起,而每個人都成功就必須組內協作、互幫互助。

4、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及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以問題的出現,創造欲和主體意識,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進行創造思維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品質。

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為學生創設一個適當的問題情境,課程整合要求通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繫的橫相教學,把相關的學科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一個或幾個不同學科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中學習。

2、指導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其它學科的學習中去。以課程整合思想為指導的教學模式需要師生在個學科教與學的環節中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要求學生能夠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處理信息、表達思想以及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教學隨筆4

在上每一節課後,我都會就這節課不足的地方進行反思和探討。在上完《網上真精彩》這節課後,我通過反思,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從理論知識上讓學生對互聯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節課是三年級下學期開設的第一節網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麼是 internet,認識IE瀏覽器,怎樣打開IE瀏覽器。由於這節課關於網絡的術語比較多,而學生對於這些枯燥的內容不感興趣,只想上網瀏覽。新課改要求我們首先要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應該先讓學生瀏覽一些好的網頁,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再跟他們説,瞭解一些上網術語,對他們更好的認識網絡有幫助。這樣學生知道了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自然就可以集中精力聽課了。所以在講授過程當中,我為學生演示了教學課件,把這些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做到了課件當中。通過課件生動的演示,學生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它能夠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同時,還知道了上網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網上信息知道怎樣取捨。

2、學生自學效果不明顯,沒有真正達到小組協作學習

這節課的設計是讓學生先通過自學掌握 80%,剩下的老師講解。可是效果並不好,有的學生只是照着書讀,沒有進行思索,離開書本讓他用自己的話説根本説不出來。顯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

由於我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得我設計的自學這一部分並不成功。當然,在教學活動當中,一節課的設計難免不疏漏之處,關鍵在於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反思。我覺得應該提倡 “兩個允許,三個一點”,即允許失敗,不允許不嘗試;允許小進步,不允許原地踏步。“三個一點”即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9zpl2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