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創新作文 >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精選10篇)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精選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精選10篇)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1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我們的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區便是一種文化。即便這樣,仍有着不少的文化在流傳中消失,退出歷史的舞台,我想其中的原因莫不是“創新”二字。

“創新”即推陳出新,迎合時代的潮流。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傳統的文化是固定、不可改變的,但這不是絕對的。流傳至今的文化,必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但是,文化也想生命體一樣,需要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來維持活力,這血液便來自創新。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其之所以經久不衰,全憑我們代代人的不斷創新,讓漢字衝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漢字,可見一斑。

然而現在面對網絡語言有人認為是創新,也有人認為不是,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白,文化的傳統,不僅可以讓今人接續前人,而且可以讓後人連接當今的思想。漢字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的內涵,一個字,便是一種情。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而網絡語言在大談自己“創新”的同時,卻忘記漢字的根本。這又何來的創新呢?同樣,作為國粹之一的京劇同樣面臨着危機。

最近傳的沸沸揚揚的比基尼京劇便是危機的源頭。京劇中的服裝因素尤為重要,其中每一位人物的服裝、臉譜都可以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然而,所謂的“比基尼京劇”只是在比基尼上印京劇服裝的印花,在舞台上隨便走走秀罷了,根本堂本談不上創新。與之相比的是,新版京劇“草船借箭”才是名副其實的創新。它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京劇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讓逐漸被人們淡忘的京劇再次成為舞台的亮點。

文化的創新不能只在新,濫竽充數等同於火上澆油。我們在創新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化的傳統,傳統無異於其根本,像“比基尼京劇”這樣的做法就像是在掘根斷源,讓這一種文化衰退的更快。

文化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嚮往,不是我們手中玩新潮的道具,所以,創新不僅是新,還要有其根本。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2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在這個時候,回眸中國一路走來的歷程,還是很有意義的。

當中國還處在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主義兩座大山壓迫,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時候,以孫中山為領導的反帝反封建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他們在借鑑外國革命的基礎上,力主中國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國資本主義初期帶來的弊端。雖然他們的革命沒有完全勝利,但這種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想,這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亦或是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繼承和創新,中國共產黨才會成立,才能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

時至今日,在中國正在不斷向前邁進的同時,學習各種國學經典,又成為一股新的文化熱潮。重要的是,在這些國學經典中,我們要學些什麼,我們要繼承什麼,我們要發揚什麼,我們要創新什麼。很多國學經典是不變的真理,但在這些國學經典中,也不鮮有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的。對於國學經典的學習,我們應該抱有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對於學習經典,重要的不是學,而是用。弟子規、三字經張口便是,生活中卻絲毫未見,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你也要會在生活中用到。滿腦袋之乎者也,滿嘴的仁義道德,到頭來未見真才實學,不得不説是十分可笑的。當繼承已經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如何創新更是無從談起。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當經典走進生活,創新便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了。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繼承,創新無從談起;沒有創新,繼承也不過爾爾。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繼承和創新,正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3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衚衕。因為有人説,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説“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説“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説:“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説,“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脱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裏,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説,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説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麼説,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嚐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説,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4

地球不曾停止過它的運轉,世界不曾停止過它的變化,文化不曾停止過它的腳步。文化在傳承中……

文化在傳承中得以延續。從人類開始懂得要把自己的見聞保留下來時,文化就開始了它的延續。在歷史長河的衝擊下,文化變得多彩,變得精粹。《周易》的奇經八卦算盡世間的命運終始,《孫子兵法》的神機妙算造就了戰士的不敗傳説,還有那張衡的地震儀,神龍吐珠,預測了地脈的流動軌跡。文化在傳承中,傳承到了我們的手中,我們的生活之中,繁衍不息,從過去延續到了將來。

猶記得李白的抽刀斷水,斬不斷那綿綿無盡的憂愁,李商隱的春蠶吐絲,到死方盡的思戀,還有陸游身披戰甲,驅逐檣櫓的身影。如今的他們,依然活着,活在我們的心中,活在我們朗朗上口的詩詞中,他們的生命在文化傳承中得以延續,文化的傳承在他們的靈魂中得以延續。文化在傳承中……

文化在傳承中得以創新。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人們把自身的見解。感情和希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創新。在歷史漩渦的輪迴之中,文化變得深沉,變得精湛。古有屈原堅貞不渝,以死明志,表達自身對君王的忠誠。有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多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救百姓於水火中,英勇獻身,驅逐韃虜。他們頂着大逆不道的罪名,用自身的血和肉還人民一個美好的明天。文化在傳承中,傳承到了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生活之中,得以創新,在現在改變着未來。

如今我們愛國,卻不再忠君,我們守禮,卻不再封建,我們相信天理循環,卻不再崇拜鬼神。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他們的思想隨着文化的傳承得以改革,文化的傳承帶着他們的希望得以創新。文化在傳承中……

文化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樑,從過去傳承到了現在,延續到了現在;文化是承載着思念和希望的方舟,渡過了歷史的汪洋,從現在航向將來。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5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着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説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裏。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裏,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湧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只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説,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

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該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起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6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題記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創新需要勇氣與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説,這雖然只是神話故事,卻也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對飛天的嚮往。事實證明這並不是空想,只是那時沒有成熟的技術去實踐罷了。今天我們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與前人的美好想象是分不開的。沒有前人的想象,就沒有後人的實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證明了飛上月球不再是神話。創新不僅需要大膽的想象,還要智慧的開拓。

繼承不等於盲目的守舊。在我國古代歷來有着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武則天、花木蘭、穆桂英”等中國古代傑出的女中豪傑,就充分説明了誰説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應該正確認識,不能盲目跟隨當時人們錯誤的觀念,盲目守舊是不可取的。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曾經説過“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份。”的確如此,他所發明的電燈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一千多次的失敗中成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踩着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按照別人的辦法和思路來做事情,沒有任何的創新,將會走向平庸。當然,我們並不是不學習別人的辦法和經驗,而是在別人的辦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善於創新,敢於創造才會在學習生活上有所突破,才會有所發展。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者。”告訴我們無論是什麼人,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可以創造、創新。但是創新,並不是靠着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繼承前人的優美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

漢字的繼承與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遠古時代倉頡開始造字,再經過後來一系列的演變,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這就是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優良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繼承和創新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發展社會,要想發展社會,我們必須要在別人在傳統的文化之上去創新。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7

傳統值得我們繼承,因為它的文化豐富,但在不斷髮展的社會中,我們更要懂得去創新,去發現。

傳統讓我們領略到先輩們的辛苦勞作,傳統也要求我們繼承先輩們的美好品德,傳統的生活方式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最不冒險的方式,什麼是最佳的生存環境。讓我們學着循規蹈矩,沿着先人們一路子、踩着前人走過的腳印一步步地到達先輩們給我們的目標。

但是,不,是每一人卻願意一味地追求傳統,他們又有新興的一些想法,那就是想要創新。他們確信傳統的路子也是經過創新而通,也是追求冒險的人走出來的。

小蜘蛛因為對外界的無限好奇,她決定要創新,脱下灰暗的衣服,換上五彩斑斕的禮服,慢慢地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動物如此,人不是更應該有冒險精神,明白前進的社會需要創新。

在這充滿競爭的大社會下,發展迅速,作為競爭者之一,優勝劣汰,就需要創新。在創新之下,而你也需要保持傳統,創新與傳統,就像房子與根基,要想有漂亮的房子,首先就需要有穩固的根基,要想出類拔萃,那就需要有創新的氣魄。

新一代人應該有新一代的想法,新一代的追求,我們不該僅滿足於父母給予我們的天空,我們應該追求自己的那片天地,堅持自己的信念,到前人未到之路。

到源於內心深處,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挖掘,去實踐,才能有所成就。

還記得那分明電燈的愛迪生吧!他的創新意識源於有一顆好奇、愛鑽的心。一個喜歡思考的頭腦,和一顆永恆的心。電燈是他的創新結晶。也許曾經受到很多嘲笑,甚至遭到白眼,但他敢於創新,不會安於油燈的歲月,在經過999次的失敗之後,第1000次檢驗鎢絲的成功,愛迪生做到了,他給我們帶來了新發明,也帶來了光明,照亮了我們,也照亮了他自己的人生。

敢於創新並不是放棄傳統,傳統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但一味的墨守成規,他的人生一定會是默默無聞,終被世界遺忘。

儘管創新難免會遭遇挫折,但不遭遇挫折又怎麼會真正的長大,不創新哪來更好的傳統呢?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8

面對傳統文化的日漸沒落,故宮推陳出新,創造了故宮文物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故宮變通思維推出了許多節目讓人忍俊不禁,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到傳統文化。

可見創新並不是傳統的致命毒藥,傳統也絕非創新的絆腳石。相反,二者還可能是一對助推器,所以我認為創新和傳統,二者可兼得。

只重視傳統不重視創新,再悠久的傳統文化也會煙消雲散,古巴比倫文化曾經在西河流域輝煌,一時神祕的楔形文字和夢幻的空中花園令人神往,可他卻固步自封,不接受外來的事物,最終被歷史的洪流淹沒,只留下寥寥數字和斷臂殘垣,讓世人哀歎。

只重視創新,不重視傳統,再精緻的創新也難以讓人認同,就如同當下火爆的短視頻,APP雖然開創了新的模式,當APP中的內容卻讓人不敢苟同。藉助着這種APP人們陷入了娛樂狂歡,大量惡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人們認識傳統文化造成了影響,而平台也只是獨善其身,沒有對平台用户加以引導,這種與傳統文化背道而馳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這種創新只是一時的狂歡,難以長遠發展。

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這才是正確的做法。唯有創新才能讓經典代代相傳,讓傳統意義深灰傳統的發展之路,只能在創新中去尋找戲曲在當下,人只是少數人的陰晴白雪,但他與當下流行歌曲結合後,卻引發了年輕人的追捧熱潮。古風歌曲和中華漢服本早已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但人們卻用創新讓他們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湧現出一大批古風愛好者和漢服愛好者,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古老的歌曲和服飾文化,你看創新和傳統從來都不是對立面,但是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沒有創新而日漸衰落,又有多少優秀傳統因為不懂得創新而淹沒在歷史的狂流中。

所以故宮的做法才是傳承經典文化的正確做法,只有讓更多的人瞭解故宮文化,這種文化才能夠傳承下去。

面對傳統文化的日漸沒落,讓我們創新起來。不要再固步自封,而是要用創新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誰説創新和傳統文化不可兼得?我們可以試一試,在未來的長河中,是不是隻有在創新和傳統文化兩者相結合的情況下,才能更加發揮出他的力量。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9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個經久不衰的國度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有着燦爛輝煌的一面,它孕育了中華兒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它不僅是我們的母親,更是中華圖騰中一條舞動的龍。它是中華文明史的璀璨明珠。

中華傳統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沉澱下來的,縱觀世界,中國在世界上有着必不可缺的作用。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繫,而絲綢之路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星——敦煌莫高窟。它記錄着絲綢之路的過往塵事。而對於是否對傳統的敦煌莫石窟加入新的元素這一問題,我認為這應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它,我們不能因循守舊,既要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要從創新之中謀求發展。

現代社會,現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具有一定價值體系的組合體。它需要有着創新、有着發展眼光的人來組裝。我贊成對傳統文化的石窟加入新元素,但不全都是,它更需要以傳統的中華文化來作基石,這樣,石窟藝術才能更加完美。

魯迅先生曾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提及到“送去主義”與“拿來主義”,他説道我們必須自己去拿來,而不是被別人送來。同樣,對於石窟藝術的創新,我們不能走極端主義,從創新中求發展才是正確的方向。只有從創新中謀求發展,這樣石窟藝術才會更吸引人,這就需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堅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從創新中求發展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做的事情。中國近代史是恥辱的,從閉關鎖國到甲午戰爭,從各種不平等條約到日本侵華戰爭,這一幕幕慘痛的例子警醒我們不能閉關自守,我們要“走出去,引進來”,去創新,去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地。石窟藝術是中華文化世界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僅需要我們去保護,它更需要我們從創新中謀求石窟藝術的發展。

自古以來,寧願做被動者的人,一無所成。而那些主動去探索,去奮鬥拼搏的人卻終將成功,石窟藝術亦是如此。

傳統與創新優秀作文10

一顆大米上“跑”着一輛奔馳車,這是我在參觀君巍藝術園看的微雕作品,小小的白色米粒上放着一輛壽山石雕刻成的黑色小汽車,更神奇的是通過放大鏡可以清楚的看大奔馳車的車標,細到極致是我的最大印象。

每個微雕作品都是在壽山石——據説是非常堅硬的一種石頭上進行雕刻創作。大師爺爺告訴我,收藏壽山石是一種傳統的藝術,每塊石頭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收藏價值,在藝術館我看到了“滿漢全席”,有的像黃豆,有的像排骨,還有的像餃子,個個都栩栩如生。還看到了“卧佛”、“金雞獨立”,大師爺爺告訴我説,這些石頭都是沒有加工和雕刻的,都是大自然挑選撿回來的,是很傳統的一種藝術品收藏。

但是,壽山石還可以用刻刀進行雕刻,不僅能夠雕刻成想要的形狀,就像一開始看大的米粒一樣大小的汽車,大師爺爺還打破傳統,在堅硬無比的壽山石上刻出密密麻麻的字,如果不用放大鏡根本看不出那些字。這是一種獨特的創新,在原來只是用來收藏的壽山石上進行創作。

除了“大米上面跑奔馳”以外,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那“富貴千善”了。看看它的形狀,雕的是一個花瓶。上面還有姿態各不相同的幾朵菊花,而最底下是竹子和梅花。“歲寒三友”的樣子被雕刻得形象逼真。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這精緻的外觀,花瓶上大大的一個善字。再往近看看,才能發現這個繁體的“善”字是由好幾個密密麻麻的小字組成的。那些字小得就連顯微鏡都不一定看得清,相比大師爺爺是有多厲害啊!那些字説潦草不潦草,説端正也不是很端正,有種讓人覺得灑脱,但又有點矜持的感覺。我看得出了神,但我又看到在那“善”字的中間還有三個很奇怪的字體的字。我睜大了眼睛看了看,呀!原來是三字經,難怪我之前看那些字那麼眼熟。聽説這個作品還得了“百花杯”的金獎呢!

生活需要創新,藝術也需要創新,傳統的技藝加上了創新的力量,藝術品就像有了生命一樣,勃勃生機!

標籤: 精選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chuangxinzuowen/epl0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