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端午節作文 >

【精華】端午作文7篇

【精華】端午作文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端午作文7篇

端午作文 篇1

端午節前夕,商店超市都開始叫賣着粽子,價格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現天價粽子。一邊是商家為促銷而打着漫天的廣告,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的嚴查買粽子送禮。不知什麼時候,粽子這麼神聖的食物也和腐敗掛上了勾。

記得小時候,劍閣鄉下過端午節是不吃粽子的。粽子是南方特產,是為紀念屈原投江而餵魚的祭品。劍閣因地處川北,大多數地方山高缺水,水稻產量又低,糯米很少種。劍閣是沒有粽子的。

劍閣農村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分三次過,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別叫大端陽、中端陽、末端陽。而一般的家庭只過大端陽。大端陽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節回孃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兒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饅頭。頭一天發好酵面,端午節一早就開始和麪。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鳩、有的像喜鵲、有的像青蛙…條件好的還會蒸各種餡的包子。當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們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歡的斑鳩,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愛不釋手。直到饅頭冷了,才掰了斑鳩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無窮。

我們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一年糧食不夠吃,大女孩都遠嫁綿陽等富裕地方。在大集體那個年代,我們村很少有人家蒸過白麪饅頭。

端午時節,正是麥收季節。經歷了青黃不接的二三月,每個人都翹首期盼着這個可以吃飽的節日。金黃的麥子,飄着誘人的麥香,飄蕩在村莊的每個角落。

在端午節的前兩天,生產隊就會把還未曬乾的麥子,折算斤兩後分幾十斤給各家各户,讓人們可以過一個飽脹的端午節。在那樣一個機械化落後的時期,要把這些還帶着水分的麥粒,磨成白麪,幾乎不可能。而鄉下人自有辦法,他們不用曬乾麥子,就把這些麥子用篩子去掉麥殼,淘乾淨後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漿,那連着麥皮的麪漿,白中帶黃,從石磨流出來,就像小小的瀑布掛着。這時候,院子裏熱鬧開了,每家每户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幫着媽媽推磨,小孩子則圍着石磨轉圈、叫喊着、興奮着。一會兒,父親開始抱着麥秸,把鍋燒熱;婆婆則熟練的用高粱做的鍋掃把,沾一點菜油,刷一下鍋,然後用勺子舀一勺麥漿倒進鍋裏,用鍋鏟輕輕一刮,很快,一張有軟又香的水攤面饃就起鍋了,放進乾淨的竹篩子裏涼一下。一張兩張,還不等涼好,就被圍着鍋台的孩子一搶而空。婆婆一邊叫着:“慢點,慢點,別燙着”。孩子們則不管,早就餓癟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飽。他們也不去計較那白味的水攤面的味道,只覺得它軟軟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則站在鍋台邊,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為止。她也不會提前嘗一口。孩子們都差不多了,就把後面剩下的麪皮,切成小塊,放一些鹽葱吵一下,那便是端午節上的美味。

而我們家小時候姊妹多,分的糧食少。婆婆管家,為了節約麥子,一年最多隻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婆婆為了讓我們能吃上水攤面膜,就鼓勵我們和她一起去拾麥穗。因為大集體勞動,有的麥子很成熟,加上太陽曬,就有麥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會去拾麥穗。別人睡午覺時,我們就戴頂草帽,跨一個竹籃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麥穗。有時候運氣好,一箇中午就能拾一籃子。估計隊裏出工的時間,就回家。(因為怕隊裏發現沒收),然後把那些麥穗曬在自家院子裏,等積累多了,再用小錘去捶。看着那些勝利果實,心裏嚮往着下一個端午節的美味。

那飄着麥香的端午節,已留在了記憶深處,而那美味的水攤面也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裏。

端午作文 篇2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裏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過端午節話題作文6

今天是端午節。

過端午節必然是少不了吃粽子和賽龍舟了。上午,我們全家坐在一起包粽子,午飯我們就吃粽子。

吃過粽子,才十二點,我們全家就出發去看賽龍舟了。我們本想早點去佔個好位子,沒想到已經來滿了人,把這條几里長的湖圍了個水泄不通。這時,比賽還沒開始,我們全家在茫茫人海中擠了半個多小時也沒擠進去。人來得越來越多了,想要擠進去也越來越難了。有些人擠不進去,索性跑到人家房頂上去看。我們隨後也跑到房頂上去。

一點多,比賽就要開始了,賽場邊上擠滿了無數的男女老少。鱗次櫛比的房屋頂上也擠滿了人。就連不遠的小山坡上也擠滿了人。在這人的海洋中,我看到了人們那不肯退讓,即使再小的縫隙我也要擠進去的心;那不肯屈服,不肯退讓的精神。看着這人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多壯觀的場面啊。”

比賽開始了。先是男子預賽。雙方隊員準備好,裁判員一聲令下,雙方立刻劃起來。比賽進行地非常激烈,湖中的水被船槳拍得滿天飛,還有啦啦隊在湖邊助興,鼓號隊打起鼓吹起號。人們在岸邊吶喊。在這震耳欲聾的人聲中,我隱約聽見人們在喊;“龍馬隊,加油。”這時,龍舟已快到岸了,雙方隊員還是各不相讓。忽然間,“龍馬隊”一個箭步衝了上去,超過了另一艘龍舟。“龍馬隊”果然不負大家重託,在預賽中得了個冠軍。

接着進行的是女子預賽。正當比賽進行地非常激烈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大雨似乎是老天賜給隊員們的考驗。但隊員們還是毫不示弱,反而速度更加快了。

雨越來越大,人們紛紛打起雨傘,五顏六色的傘彙集成了海洋,紅的,黑的,綠的,花的……給節日添了許多喜慶。

雨絲毫沒有要減弱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了,比賽也進行得越加激烈,這大雨沒有給人們帶來任何阻擋,沒有一個人看見大雨返身回家的。

總決賽比完後,雨卻停了,太陽出來了,天空綻開了燦爛的笑容,遠處出現了一座七色的彩虹。多美啊。

四川的孩子們,你們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正在看賽龍舟呢。

端午作文 篇3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户户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自然要屬端午中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和甜味。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棗子,家裏自己做總是包大大。糯米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不過賣粽子比家裏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裏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依舊是穿過n次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蛋不再是拿來吃,而是拿來砸,或兩兩相碰比誰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最後掛門口,按照長輩説,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姐妹團聚。

而就初五吃一天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作文 篇4

端午佳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佳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佳節。

端午佳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佳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説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過端午佳節除了要吃粽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説是獨一無二,是端午佳節傳統的象徵。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佳節。

端午作文 篇5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節日豐富多彩,有可以吃湯圓的中秋節,可以吃年糕的春節……但儘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可以吃粽子的端午節。

我坐上行文教育的“豪華”大巴,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旅途後,來到了萬江鎮水蛇湧振興北路12號——荔香居私房菜裏。在這裏我體驗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包粽子了。

我先拿起兩片粽葉,把它們放成一個叉。然後在兩片葉子交錯的地方往下凹,凹成一個漏斗形,然後往裏倒點糯米、綠豆、蛋黃和肉。隨後把它包起,再拿兩片粽葉把旁邊的兩條縫包住,再用一條足夠長的繩子左三圈右三圈綁起來,最後再打上兩個結,這樣就完成了。

雖然這看起來非常非常簡單,可是做起來很難,我也做了很多次才學會的。所以這件事告訴我一個道理,凡事都不可能像事物表面那麼簡單,一定要更深層次的去看待它。

端午作文 篇6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把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可以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

端午作文 篇7

我從在沒有做過香包,但今天的作文課上要做,我很開心,因為我要把做好的香包送給媽媽。

因為我看見過奶奶做香包,很簡單,所以我才把它想簡單了。做香包的材料有:艾草、流蘇、桃木球、皮帶。方法是:把皮帶穿進桃木球裏,打一個結,用針線在布料上縫幾針,然將艾草放到裏面去,在把布縫緊,一個簡單的香包就完成了。不過做起來這可比我想象的難多了。我連打個結都不會,好不容易打了一個結,可縫的時候線又斷了。我只能重新穿針了,最後失敗了。看來我要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了,香包只能回家請媽媽幫忙。

戴香包是端午節的習俗,我一定要成功做出一個香包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duanwuzuowen/r842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