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端午節作文 >

有關端午掛艾葉的作文

有關端午掛艾葉的作文

1端午掛艾葉

有關端午掛艾葉的作文

每逢端午節家家户户門前都會掛艾葉這是為什麼呢?我感到很奇怪。

傳説唐朝末年兵荒馬亂人們四處逃命。

一天,大將軍黃巢帶着部隊去攻城。在去察探地形的路上,大將軍黃巢看見一位大嫂。她手裏抱着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上卻牽着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大將軍黃巢很奇怪,上前問道:“您為什麼抱着大孩子卻牽着小孩子呢?”

“這2、3歲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這6、7歲的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我哥哥打仗去了,我大嫂也在戰亂中死了,把這孩子託付給我。要是在危急的時候,我可以丟掉自己的孩子,救我哥的孩子。”大嫂説。

黃巢很感動,於是對大嫂説:“今天,您回去以後就在門前掛上艾葉,明天攻城的時候我就不會傷害你們一家。但這是軍事祕密,您一定要保密啊!”可善良的大嫂馬上將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黃巢去攻城時發現家家户户門前掛上了艾葉。為了遵守諾言,黃巢只好收兵回去了,全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大兵都已進城了,卻又撤退了,人們都以為是掛了艾葉的功勞。從此,掛艾葉可以消災避亂的説法便傳開了。

到如今,每逢端午,人們都會在門前插上新採來的艾葉,那清新的藥草味可以驅蚊辟邪,保平安呢!

2端午掛艾葉

端午節前後,家家户户在門上掛上一株艾葉。這是人們的習俗。還有一個故事,讓我為你慢慢解開這個疑問。

唐朝末年,兵荒馬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吃不飽,穿不暖,睡無眠,日子苦不堪言。

大將軍黃巢想要推翻當時的王朝,就準備兵馬,想要大戰一場。戰前一天,黃巢看見逃跑的老百姓中的一箇中午婦女手中牽二三歲的孩子,懷裏抱着五六歲的孩子。他深感不惑,驚訝地道:“為什麼您要抱着大孩子,牽着小孩子呢?”婦女答道:“大孩子是我哥哥的孩子,如果大孩子丟了,所有人傷心;但如果小孩子丟了,只有我傷心。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傷心。”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説:“你只要在門上掛上艾葉,我保證有艾葉的家家户户絕對沒事。”好心的婦女一聽,連忙告訴了其他人,於是大家都在門口掛上了艾葉。

第二天,黃巢帶兵打仗時經過小城,看家家户户門口都有艾葉,便記住他的諾言,從大路繞道而行了。

這就是端午節掛艾葉的來歷。同時,艾葉有防蚊的作用,也有避邪的功能。艾葉真神奇呀!

3端午節插艾葉

我在語文課上學了一手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但對其中的習俗原由我不懂。老師讓我們做個小小的調查。端午節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傳統習俗,紛紛購買艾葉插在門上以招福驅邪。我在合肥市淮河路上一個菜市場內,看見一位女士買了幾枝艾草,正準備回家燒飯。她説,按照傳統,端午節要把艾草掛在門上驅邪。在合肥市城隍廟市場的路邊,家住郊區的王大爺推着輛三輪車賣艾葉。他的艾草是從附近的山上採來,用別的草葉將幾枝紮成整齊的一捆捆來賣,一塊錢四捆,艾葉散發着特殊的芳香,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我不明白為什麼偏偏用艾草呢?爸爸告訴我,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中國古代以艾葉為藥,鍼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於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邪。我和爸爸還在一本古書上看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户上,可禳毒氣。”古時認為端午節之後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害。

沒想到端午節插艾葉還有這麼多學問,傳統節日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4我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我們那裏也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我們那裏沒有慶祝過所謂的端午節。沒有其他地方舉行的什麼賽龍舟等活動!只不過到那一天的時候,家家都忙着包粽子,其他的都沒有什麼了。

小時候,對端午節沒有太多的記憶。也不知道怎麼跟大家説。只不過在最近幾年我們村有不少人開始重視端午節。

到那一天,家家都以掛艾葉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刀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當然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大多家庭都自己包粽子。一家人忙忙糊糊的,忙着過節,感覺很幸福。

自從出來上學工作之後就很少回家了,也沒有在家過過端午節,所以現在我們家裏有什麼風俗習慣我也不是很清楚了。不過總之賽龍舟和吃粽子及插艾,是絕對不可能少的。

以上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沒有什麼太大的活動,所以在我的記憶中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想可給大家説的。也許我們的家鄉太落後了吧!這個也不清楚,在加上農村的人不太重視這個節日,所以大家有時候都淡忘了。所以請其他朋友把自己家鄉的端午節風俗習慣説出來讓大家來參考,説不定你們的風俗習慣我們也會延用的喲!呵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duanwuzuowen/3mye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