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端午節作文 >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錦集5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錦集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錦集5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1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粽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粽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為何不包成粽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粽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粽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粽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粽子,煮出來的粽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才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粽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粽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粽葉蒸出來得了。

通過這次包粽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為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為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藴含着大量的知識信息在裏面,也藴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粽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粽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粽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粽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粽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粽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粽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粽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粽葉及包粽子的原料,因為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粽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説“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粽子了,包出的粽子有稜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粽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粽葉”上,母親説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粽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粽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粽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説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粽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粽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粽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説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説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2

再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出去吃飯時,我看見現在樓底下已經有賣艾葉和香包了,我有點好奇,為什麼端午節要掛香包和艾葉呢?

我問媽媽為什麼,但是媽媽也不太清楚。我回到家直跑到了電腦面前,查了查,一看,哦,我知道了,原來掛香包和艾葉呀,艾葉掛在窗户邊,是為了驅趕蚊子;掛香包是因為香包裏裝有雄黃,雄黃可以驅趕蛇,大人小孩帶着可以驅趕蟲子的叮咬,還有其他地方吃粽子,賽龍舟等等許多習俗。

光是端午節的別名就有許多,比如: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天中節、浴蘭節、解粽節、女兒節、菖蒲節等等,我們中國地大物博,習俗也各不相同

還有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還説當地的老百姓為了懷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包粽子投入河裏紀念偉人。

看了這些,我很感慨:原來端午節有着如此深刻的紀念意義。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在這裏祝大家節日快樂!我在前天學會了怎樣包粽子。經過姥姥的細心指導和我一遍遍地練習,終於包出一個令我滿意的粽子。當我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時,我是多麼有成就感啊!

我們還去了漢石橋濕地,蘆葦蕩隨風飄舞,幾片悠閒的雲朵從頭頂飄過,多麼愜意呀!我們坐在船頭上聊天,聊得很投機呢!大家有説有笑,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有些戀戀不捨,但時間已經不早了,大家伴隨着風姑娘這輕盈的腳步回家了。

今天是端午節,一大早姥姥買回來了又香又甜的大粽子,粽子是三角形的,用蘆葦葉包着,裏面是糯米和小棗,還有放豆沙餡的,可甜了。姥姥把粽子剝開放在盤子裏,然後在粽子上面還撒了肉鬆,可好吃了,你們也來試試這種吃法吧,很不錯的呀!!

吃完粽子我和媽媽把品生課上做的小荷包串起來,掛在了門上,就像三個小粽子串在了一起,哈哈……真有意思!!晚上我還約了發小們一起去魔鋭玩,中午看電視時説在海口市今天有好多人去下海游泳,這種習俗叫洗龍浴,我也洗一洗龍浴,只不過是在游泳池裏洗的,呵呵呵……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我起牀後到廚房發現媽媽準備了豐盛的早餐,有很多雞蛋,粽子,還有大蒜……,我連忙問爸爸:“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爸爸説:“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吃的。”那大蒜呢我接着問?“大蒜吃了可以可避”五毒“,有益健康!”爸爸説。粽子雞蛋我還挺喜歡吃的,但大蒜我就不喜歡吃了,剛嚐了一口大蒜,就吐了,覺得真噁心。

但是,爸爸命令我必須吃一整個大蒜。沒辦法,我只能艱難的,喝一口小米粥吃一片大蒜。最後終於全部吃光了。但感覺非常難受。心想過個端午節還有這麼多傳統呢!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如果不知道就聽我往下講吧:

據説,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怎麼樣?我講的夠多吧?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3

今天破例在6點種就起牀了,並不緣由是過端午節才起早的,而是因為離家不遠的公路邊有免費派送膏藥的活動,那烘托氣氛的高音喇叭直刺耳鼓,使我難於再睡“天光覺”了,便起來去看個究竟。洗漱過後來到現場,果然見到人山人海在哪裏伸長了手在向“施捨者”索要據説可以治療風濕痛症的膏藥。“今天是端午節,每人可以拿三片……”活動組織者大聲聒噪着。站在一邊拍了些照片的我就想: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現在免費派送是企求以後的高價銷售啊,這是其一;其二,農民貪小便宜的“小農意識”在此可見一斑;再就是農村缺醫少藥現象仍然存在,解決農民看病吃藥問題還是任重道遠哦。

回到家,搬出竹製靠背椅在院坪上小坐,趁等飯吃的空擋便掏出手機來編寫短信,回覆昨天給我發來短信的在瑞金師範學校讀書一個“徒弟”的短信:送你把鏟子,你就能挖出石油;送你根棍子,你就能撬起地球;送你頭猛牛,你就能吹到宇宙任何一個星球。呵呵,今天是端午節,我不送你粽子,而送你“雄黃”——學業:昂首雄起;人生:飛黃騰達!這條短信超脱了人人都送粽子的舊套,而是改送“雄黃”,就是因為人們過端午節的習俗十分豐富的啊。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説法,都認為端午節起源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但還有另一種説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也稱“毒日”)的禁忌。因為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時節,俗稱“惡月”(也稱“毒月”),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針對五月惡月,民間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直到現在,還可以從端午節許多的習俗中,找出驅邪避毒的痕跡。在我們贛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在端午前幾個圩日,各鄉鎮集市中就草藥成行成市了:有菖蒲、大葉艾、柴胡、小山楂、葛藤、七葉一枝花、活血藤、半夏、魚腥草、左蘇、鈎藤等,各家各户都成捆地購置作家常用。還有不少人家也趁此時機購置些山藥、小活蛇、蜈蚣、狗魚,再配以人蔘、枸杞、杜仲、五加皮等中成藥,用高度白酒浸製成桂東獨特的家用藥酒,對風濕、跌打有奇效。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户户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把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許多農户家裏均自配雄黃酒,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然後,由家中年長者將剩餘的雄黃酒沿房屋周遭噴灑,重點是雞舍、豬圈、茅側等地,目的是防蛇豸。傳説端午這天的午時,不論您在什麼地方,只要隨手摘一片草葉,用意念想象着它可以治什麼病,絕對奇效。過端午節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洗藥水澡:將菖蒲、大葉艾、柴胡、小山楂、葛藤、楓樹挎、石板藤等熬成醬色的水,趁熱洗欲,洗後也不能用清水沖洗,意欲洗除晦氣、卻病健體。

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從今年起,國家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日給予傳承,是很順乎民心的。

xx

 xx年,xx,xx.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4

今天是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帶着我去街上採買節日需用的物品,因為今天姑姑們一家也要回來同我們一起過節,我又可以和表哥一起盡情的玩了。

我們來到街上,“呀!怎麼這麼多人?就像過年一樣!”我不禁驚歎道。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車水馬龍,人們往來川息,一個個家庭主婦在忙碌的採買着所需物品,耳畔是時高時低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大人笑、小孩鬧、汽車鳴、喇叭叫的一派熱鬧、繁忙景象。各種新鮮的水果、蔬菜等都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等着人們的親睞,真可謂是種類繁多、應有盡有。看得我是眼花繚亂,忙着讓媽媽買這又買那。

我們又擠到賣粽子和油糕的攤點前,只見買粽子和油糕的`人,已把攤點裏三層外三層的圍得水泄不通,正在媽媽發愁該如何是好時,不知是誰號召了一下,密密麻麻的人才自覺的排起隊來,不一會兒街邊的隊伍就如一條長龍。人們翹首以待,緩慢地向前移動着。我和媽媽排在最後邊,看着長龍的身子我心裏想:不知幾點我們才能買到?經過很長時間的焦急等待,終於輪到了我們,買完後,我回頭一看,又是一條新的長龍排在那兒,看來今天這位攤主可賺美了。終於買完了所需物品,我和媽媽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裏,大人們就鑽進了廚房忙活起來,快到吃飯的時候,姑姑們一家也來了,他們沒坐多久,媽媽就喊:“開飯嘍!”我快速衝進飯廳,只見飯桌上已擺滿了一桌豐盛的且香噴噴的飯菜,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粽子,迅速剝去筍殼,把白生生、亮晶晶的粽子放進了面前的碗裏,再用勺子在媽媽事先準備好的蜂蜜罐裏舀了兩勺蜂蜜澆在粽子上,用筷子夾起就大嚼特嚼起來,一個粽子三口就被我“消滅”了;接着我又戳了一個“來之不易”的油糕,繼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剛才粘在嘴角的糯米也在我嘴邊跳起了舞。見我饞成那樣,媽媽忙説:“小饞貓,慢點吃!別噎着了!”我這般吃相,逗得大家是哈哈大笑。

我快速“掃蕩”了一番後,摸着填飽的肚子,便問坐在旁邊的爸爸:“爸爸,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呢?”爸爸略微想了想説:“這是為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啊!據説屈原跳江後,人們紛紛划船去打撈他的屍體,可無數次努力都沒有結果,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屍體,人們就把飯糰、餅子等扔進江裏去餵魚,久而久之就在屈原投江的這一日流傳過端午節。”“噢!原來端午節還有這個來歷呢!”我恍然大悟的道。姑父接着説:“各地過端午的風俗還不一樣呢。我們這邊端午節時吃粽子、掛香囊、門口插艾葉;南方有些地方還要吃五黃,賽龍舟。”這時奶奶説:“巖巖,過來,我給你額頭上畫個圓。”説着便端起一碗看起來黃黃的,聞到又有些酒味的稀糊糊的東西。我連忙問:“奶奶,這是啥?為啥要用這種東西在我額頭上畫個圓?”奶奶説:“聽老輩人講,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用雄黃拌酒在小孩的額頭或耳背上畫個圓能辟邪驅瘟,也能防止蚊蟲叮咬,好處可多着呢!”姑姑説:“這可也是端午節的風俗之一喲。”看來過端午節可不單單是吃頓飯這麼簡單。

飯後,一家人談笑風生,互説着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互訴着對彼此的牽掛和關心,一派祥和;而我們孩子們呢,則頂着奶奶給畫的圈,在家門外相互追逐、嬉鬧,好不快樂!

今天,我不但品嚐了很多的美食,而且還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説説笑笑,真是其樂融融!而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更應該世代相傳。

這個端午節真令我難忘啊!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5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duanwuzuowen/2rkl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