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端午節作文 >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8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8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8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1

歷史裏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2

整整七天的工作日,對有雙休習慣的上班族來説,工作的第六天就已經產生對工作厭怠的表現,對假期的期待。今天,終於迎來了連續七天工作日後假期的第一天。

老媽説,今天包粽子給我吃。彷彿已經聞到了一股清香的氣味,使人精神氣爽,除了心疼老媽受累之外。最喜歡吃老媽包的粽子了,雖然吃的不多。每次老媽辛苦了一整天,而我只能吃一個裏面的三分之一。如果哪天我吃了半個,那也是在老媽苦口婆心地勸誘下。深深眷戀着這種情懷,久久的在心頭縈繞……

端午節是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的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在普通人眼中,端午節無非就是吃粽子、賽龍舟。不可否認,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不會包粽子,只有少數居住在鄉村裏的老人家才會裹粽子。這也反映出年輕一代不太重視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華文化的精髓漸漸地被下一代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垃圾文化。

端午節,粽子已成為超市、賣場促銷的主角。過去都講究自己包,現在沒幾個人願意包了,都願花錢買現成的。當粽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商品後,這個節日就已經失去了它固有的氣息。這也促使粽子走上了高端路線,身價倍增,大有步豪華月餅後塵之勢。幾十元的月餅,在豪華包裝下變成幾百元,甚至是上千元。而今年的某一品牌粽子禮盒標價是468元,一盒裏面裝有10個粽子。算下來,一個粽子將近47元。粽子經過包裝之後,變得精巧無比,但卻沒有了自然風味。端午節吃這樣的粽子,不倫不類,真讓人有種堵得慌的感覺。

同時,因為商家們的炒作,也讓過節變成了“過劫”!有些不法的商家,為了追求粽子外觀色澤鮮綠,在浸泡粽葉時加入了工業硫酸銅和工業氧化銅所至。人體如果過量攝入銅,就會引起銅中毒。這種症狀不易覺察,一旦發病,就有可能致癌。為此,也有不少人感歎,端午節,我們吃的是粽子還是毒品!

對於老百姓來説,吃粽子不僅僅是因為它包含着端午節,更在於它的製作與風味,還有就是它的新鮮和特別的粽葉味道。筆者有一個怪癖,不管是清明,還是端午,從小不食外面賣的點心,只吃媽媽親手做的。我特懷念小時候,在祖父家過節,不僅能吃媽媽親手做的粽子,而還有一個媽媽親手做得香袋,可香了。還懷念那些一身土氣,但本質樸實,親切宜人的鄉里鄉親。

南方因為盛產竹子,所以就地取材,都是以竹葉來縛粽的。而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因為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最欣賞老媽包粽子時那種熟練的技巧:先把粽葉捲成漏斗狀,勺子裏舀入適量調配好的糯米,放一塊肉,或者是放點適量的綠豆,再舀點米。然後把它一折一卷包裹成型,用繩子緊緊扎住粽腰,結實得像一塊三稜角的石塊。

小時候在祖父家,一到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會煮粽葉,泡糯米,包粽子。小院內,巷子裏都飄散着濃濃的粽子香。就連空氣中也清香四溢。解開粽繩,那綠中帶金黃色彩的粽肉,升騰着陣陣熱氣,散發着一股特有的粽香。慢慢地咀嚼,那裏有童年的歡樂和温馨的親情!而現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讓一切都變了味道,包括所有的佳節。我們除了吃些不健康的“劫日食品”外,我們還剩下什麼值得紀念和回憶的?

又是一年端午節,物是人非。孩提時代的盼望,端午節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葉和艾蒿的清香,依然能讓人浮想聯翩!

在這個節日裏,檀檀想對親們説:有種友情,事過境遷依然純樸;有種信任,事隔多年依然懷念;有種問候,清清淡淡卻最真誠;有種友誼,無須掛齒,卻心領神會;祝所有的親們都能擁有一個好心情!端午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3

當然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們知道這個節日是怎樣來的嗎?讓我來給你們講爺爺告訴的故事:從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國人。當國家受到侵略危險時,向朝廷獻計,卻被趕出朝廷。屈原心裏很悲傷,就含恨跳入汨羅江身亡。當地人得知此事,漁民立刻駕船打撈屍體。有的向河裏撒米,讓魚吃飽肚,不去咬屈原的屍體。

後來,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人們過節是讓大家想起屈原的故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保衞祖國,建設祖國。

這一天,有的賽龍舟,有的吃粽子,有的在家門上插艾葉,有的開紀念大會。紀念活動豐富多采。

我們一家人吃着粽子,聽着爺爺講故事,開心極了。去立志一定熱愛偉大的祖國。長大了一定報效祖國。

晚上,我請爺爺講端午節的來歷。 飽學的爺爺用蒼老的聲音,穿越了遙遠的時空,將我帶到楚國。 楚國時,朝廷腐敗無能,官員們魚肉百姓,人民怨聲四起。楚國走向衰落。 當時,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連續幾次寫出改革朝綱的 奏摺呈給皇帝。 但是皇帝不但沒有采納屈原的正確主張, 還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 情況下,屈原以死抗爭,毅然跳下滾滾汩羅河。 屈原的愛國精神感動了人民。人們紛紛趕來,划着竹排小舟沿江找尋屈原,但尋找多日 未果,就無奈地往河裏撒一些白米,希望魚兒們不吃屈原的屍體。可是米粒太小,也容易分 散,魚吃不到怎麼辦?於是有人就想到包粽子的方法。用葦子葉捲成一個尖尖的小筒,往裏 面塞上糯米,再用細細的馬蓮草纏好包成一個個粽子,丟進河裏,魚兒就可以吃飽,就不會 吃屈原的屍體… 為了世世代代紀念屈原,人們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跳河的日子作為端午節。 後來,人們就以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永遠紀念屈原。聽到這裏,我不禁流下了晶瑩 的淚水…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包粽子.吃粽子。 初四下午,媽媽和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粽子是四角形的,綠色的粽葉,給粽子包上了美麗又漂亮的衣服。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品嚐了媽媽和奶奶的勞動成果,粽子裏包着白白的米,紅彤彤的棗,看得我直流口水,於是,我張開大嘴咬了一口,啊!真好吃。多麼希望每天都能吃到這又香又甜的粽子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户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説、龍説、紀念伍員説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説。據説,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4

今天是端午節,而故鄉人都稱之為端陽節。在故鄉,端午節是一個隆重的節日。這天,村子裏熱鬧,小夥子相親,新媳婦過門,到處歡聲笑語,喜氣洋洋。用母親的話來説是“年有三朝,端午一日”,所以故鄉人特別重視端午節。母親是養豬能手,她餵養的豬特別肥壯,每年除上交一頭給政府外,自個家裏在過大年和端午節的時候都要殺一頭,這樣,親戚朋友也能同我家一樣,過個豐盛的節日。

故鄉的端午節,村裏人是不包粽子的,而是用石磨磨小麥來做饅頭和包子。母親總是在端午節前夕的夜半時起來和麪,第二天早晨,發酵後的白麪,滿滿的兩大盆,如初生的嬰兒,白白嫩嫩,軟軟綿綿。母親把和好的白麪做成三樣:一樣是饅頭,一樣是小葱和瘦肉餡包子,一樣是紅糖和芝麻餡包子。每年端午節這天,一家人都能吃到母親做的麥香撲鼻粉甜可口的饅頭和包子,母親的心也就像包子裏摻了芝麻的紅糖漿。

在我記憶中的端午節,又好似農家特別的節日。這時候,麥子已收割,蕃薯已放藤,稻子也長出了新綠,農忙時節也過了,勤勞的村裏人象鬆了口氣似的,在端午節這天,不僅可以甜甜地吃頓香噴噴的美食,而且還可以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享受節日的喜慶。

而每逢故鄉的端午節,母親總是要忙碌好多天,白天忙農活,晚上還要在煤油燈下為我們兄弟姐妹趕做新衣服和新布鞋,常常是夜深人靜了,母親還在孜孜不倦地穿針引線。燈影憧憧,銀線飛舞,年年歲歲,從不間斷。那時,我們這些小孩期盼端午節就象期盼過大年一樣的期盼着。因為這一天,我們不僅能吃上母親做的美味佳餚,還能穿上母親做的新衣服和繡有蓮花的新布鞋。童年早就成為過去,而故鄉的端午節一直是充滿喜慶和慈愛的記憶。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傳説頗多。我真正更多的懂得端午節還是在我上學以後。我的啟蒙老師王義登先生是一位博學多識的老先生。從他那裏,我知道端午節的起源;他教給我唐代詩人文秀的詩歌《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筆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我從此得知,屈原飲恨投身汨羅江,端午節是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除此之外,他還告訴我民間還流傳着一些説法,説是為了紀念各民族的傑出英雄人物:替父報仇雪恥的伍子胥,安貧守節的介子推,為操練水軍而創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威震西域的伏波將軍馬援,反對朱棣篡位的諫臣劉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堅貞不屈的白潔夫人,西雙版納神勇的傣族王子巖洪蹩,苗家的屠龍英雄保兒,採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蓮花,歲暮捉鬼的鐘馗,忠於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如今,母親常説城裏的端午節沒有什麼節日的味道,只有故鄉的端午節,才是有氣氛的節日。母親總忘不了在故鄉端午節這天:千門萬户都插上艾草和菖蒲,説是這兩者象徵屈原的馬鞭和長劍,可以辟邪;此外,還要系百索子,手腕上和脖子上系五彩絲線,用以辟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用以解毒驅邪;吃“十二紅”,這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並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故鄉,家家户户都有。

今天是我家離開故鄉後的又一個端午節。全家人吃着我包的粽子,與二十多年前,母親做的饅頭和包子相比,味道不一樣,氣氛也不一樣;慈愛是否一樣?紀念又是否一樣呢?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5

又是一年端午節,端午來了又去了。

看到粽子,我總是在不經意間想到了端午。

時光總是過得好快,白駒過隙,一晃即至。兒時總覺得人生的路太長,時間總是太多,總是不緊不慢,沒有想得那麼多,日子總是悠閒,心情總是舒暢。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童年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段完美與快樂的時光。對於我而言,今年的粽子不比兒時的香。

好懷念兒時的粽子啊,是那麼的格外香甜,那麼的鬆軟可口,回味悠長。沒有今天的食品添加劑,沒有進行人工造色,不用防腐,隨煮隨吃,總是帶着片片新鮮粽葉的縷縷清香。

記得兒時每年端午,就和父母一起去外婆家,而去外婆家總是我們兄妹倆最快意的事情了。既好玩,又有好吃的,雖然就是極為簡單、極為平常的,一些外婆親自炒作的地瓜片而已,放到口裏嚼起來卻是那樣的香。

還在出發前,腦海中就已浮現出了外婆的身影,早就依在門口,靠在門框上,用雙手搭在眼眶上,做成一個望遠鏡,兩道慈祥、和善和深帶笑意的目光向遠方眺望,穿過片片田疇,越過那長長的山坳,迎接我們的到來。

終於出發了。一路上,歡呼雀躍,你追我趕,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用不夠的勁了。還只到中途,就已體力不支,連問媽媽,“還有多遠?”“還要多久?”真是望眼欲穿,心早就飛到外婆的身邊了。

好在爸爸早有準備,挑了一副竹蔑製作的籮筐。連忙跳入籮內,一路悠悠晃晃。一時興起,在籮內歡歌笑語,一路欣賞風景,一路唧唧喳喳,指指點點。興致一來,還故意攀着籮筐的繩子晃來蕩去,全然不顧爸爸的汗水在白花花的陽光下默默流淌,晶瑩發亮……

好不容易,終於到了。一段十八里的路程,十八道山彎彎,好似過了幾日的時光。可以噓一口氣,我們終於見到外婆了。外婆早就靠在門框上,看到我們,第一句話就是“洪兒,怎麼才來呀?”

此時外婆正在鍋裏煮第一鍋粽子,鍋內水聲鼎沸,還在屋外幾十步外就已聞得那一絲絲沁人心脾、爛熟於心的清香。

於是,我們又吵着外婆“我們也要做粽子!我們也要做粽子!我們也要做粽子!”。外婆連連應聲道,“好!好!好!”,於是我們兄妹兩人和早就到了,亂作一團,滿屋亂竄的表兄表妹們忙拿起砍刀,跟隨着外婆到屋後的堪上,砍取扎粽子所用的棕葉,再摘來粽片,清綠綠的一片片粽葉子,摘後用剪子去掉尖尖的頂角,剪平葉頭,然後一片片放入腳盆中用清亮亮的山泉水一泡,仔細清洗後,更加地綠得閃閃發亮。

當外婆調製好經浸洗後的山糯米後,一端出盆子來,剛一現眼,我們就跳了起來,搶着圍攏過去。我們早就急不可待了。學着外婆的樣,“鬼畫符”般的紮起粽子來。有的是全然扎不攏去,翻來覆去就是不像一個粽子,有的是扎得稀稀鬆鬆,一下鍋煮就散了。外婆也不責罵,總是笑意盈盈,誇我們“扎的好!扎的好!扎的好!”

當粽子出鍋後,撈出水面,透着滾蕩的熱氣,剝開清香的粽葉,一個黃燦燦的粽子就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你的眼前了,不待你張口,口水早就流了出來……

外婆去了好多年了,再也沒人親手扎粽子了。市場買的粽子,已經不再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放到嘴裏,無論如何也品嚐不出童年記憶中粽子的那般韻味,那股清香……

現在的孩子和外婆也沒有那麼親近了,連一個小小的粽子也吃不出什麼味道來了。

平日街頭隨意可見的粽子,我總覺得沒有端午的香,心頭總是少了一股端午的氣息與韻味。

年年端午,可現在的孩子們似乎已經不屑於吃粽子了。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6

今天破例在6點種就起牀了,並不緣由是過端午節才起早的,而是因為離家不遠的公路邊有免費派送膏藥的活動,那烘托氣氛的高音喇叭直刺耳鼓,使我難於再睡“天光覺”了,便起來去看個究竟。洗漱過後來到現場,果然見到人山人海在哪裏伸長了手在向“施捨者”索要據説可以治療風濕痛症的膏藥。“今天是端午節,每人可以拿三片……”活動組織者大聲聒噪着。站在一邊拍了些照片的我就想: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現在免費派送是企求以後的高價銷售啊,這是其一;其二,農民貪小便宜的“小農意識”在此可見一斑;再就是農村缺醫少藥現象仍然存在,解決農民看病吃藥問題還是任重道遠哦。

回到家,搬出竹製靠背椅在院坪上小坐,趁等飯吃的空擋便掏出手機來編寫短信,回覆昨天給我發來短信的在瑞金師範學校讀書一個“徒弟”的短信:送你把鏟子,你就能挖出石油;送你根棍子,你就能撬起地球;送你頭猛牛,你就能吹到宇宙任何一個星球。呵呵,今天是端午節,我不送你粽子,而送你“雄黃”——學業:昂首雄起;人生:飛黃騰達!這條短信超脱了人人都送粽子的舊套,而是改送“雄黃”,就是因為人們過端午節的習俗十分豐富的啊。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説法,都認為端午節起源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但還有另一種説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也稱“毒日”)的禁忌。因為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時節,俗稱“惡月”(也稱“毒月”),端午節這一天俗稱“惡日”,正是“諸蟲百毒盡消滅”的傳統節日。針對五月惡月,民間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直到現在,還可以從端午節許多的習俗中,找出驅邪避毒的痕跡。在我們贛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在端午前幾個圩日,各鄉鎮集市中就草藥成行成市了:有菖蒲、大葉艾、柴胡、小山楂、葛藤、七葉一枝花、活血藤、半夏、魚腥草、左蘇、鈎藤等,各家各户都成捆地購置作家常用。還有不少人家也趁此時機購置些山藥、小活蛇、蜈蚣、狗魚,再配以人蔘、枸杞、杜仲、五加皮等中成藥,用高度白酒浸製成桂東獨特的家用藥酒,對風濕、跌打有奇效。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户户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把艾葉、菖蒲、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意寓祛病除邪。許多農户家裏均自配雄黃酒,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然後,由家中年長者將剩餘的雄黃酒沿房屋周遭噴灑,重點是雞舍、豬圈、茅側等地,目的是防蛇豸。傳説端午這天的午時,不論您在什麼地方,只要隨手摘一片草葉,用意念想象着它可以治什麼病,絕對奇效。過端午節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洗藥水澡:將菖蒲、大葉艾、柴胡、小山楂、葛藤、楓樹挎、石板藤等熬成醬色的水,趁熱洗欲,洗後也不能用清水沖洗,意欲洗除晦氣、卻病健體。

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從今年起,國家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日給予傳承,是很順乎民心的。

xx

 xx年,xx,xx.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7

今天是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帶着我去街上採買節日需用的物品,因為今天姑姑們一家也要回來同我們一起過節,我又可以和表哥一起盡情的玩了。

我們來到街上,“呀!怎麼這麼多人?就像過年一樣!”我不禁驚歎道。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車水馬龍,人們往來川息,一個個家庭主婦在忙碌的採買着所需物品,耳畔是時高時低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大人笑、小孩鬧、汽車鳴、喇叭叫的一派熱鬧、繁忙景象。各種新鮮的水果、蔬菜等都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等着人們的親睞,真可謂是種類繁多、應有盡有。看得我是眼花繚亂,忙着讓媽媽買這又買那。

我們又擠到賣粽子和油糕的攤點前,只見買粽子和油糕的人,已把攤點裏三層外三層的圍得水泄不通,正在媽媽發愁該如何是好時,不知是誰號召了一下,密密麻麻的人才自覺的排起隊來,不一會兒街邊的隊伍就如一條長龍。人們翹首以待,緩慢地向前移動着。我和媽媽排在最後邊,看着長龍的身子我心裏想:不知幾點我們才能買到?經過很長時間的焦急等待,終於輪到了我們,買完後,我回頭一看,又是一條新的長龍排在那兒,看來今天這位攤主可賺美了。終於買完了所需物品,我和媽媽就回家去了。

回到家裏,大人們就鑽進了廚房忙活起來,快到吃飯的.時候,姑姑們一家也來了,他們沒坐多久,媽媽就喊:“開飯嘍!”我快速衝進飯廳,只見飯桌上已擺滿了一桌豐盛的且香噴噴的飯菜,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粽子,迅速剝去筍殼,把白生生、亮晶晶的粽子放進了面前的碗裏,再用勺子在媽媽事先準備好的蜂蜜罐裏舀了兩勺蜂蜜澆在粽子上,用筷子夾起就大嚼特嚼起來,一個粽子三口就被我“消滅”了;接着我又戳了一個“來之不易”的油糕,繼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剛才粘在嘴角的糯米也在我嘴邊跳起了舞。見我饞成那樣,媽媽忙説:“小饞貓,慢點吃!別噎着了!”我這般吃相,逗得大家是哈哈大笑。

我快速“掃蕩”了一番後,摸着填飽的肚子,便問坐在旁邊的爸爸:“爸爸,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呢?”爸爸略微想了想説:“這是為了紀念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啊!據説屈原跳江後,人們紛紛划船去打撈他的屍體,可無數次努力都沒有結果,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屍體,人們就把飯糰、餅子等扔進江裏去餵魚,久而久之就在屈原投江的這一日流傳過端午節。”“噢!原來端午節還有這個來歷呢!”我恍然大悟的道。姑父接着説:“各地過端午的風俗還不一樣呢。我們這邊端午節時吃粽子、掛香囊、門口插艾葉;南方有些地方還要吃五黃,賽龍舟。”這時奶奶説:“巖巖,過來,我給你額頭上畫個圓。”説着便端起一碗看起來黃黃的,聞到又有些酒味的稀糊糊的東西。我連忙問:“奶奶,這是啥?為啥要用這種東西在我額頭上畫個圓?”奶奶説:“聽老輩人講,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用雄黃拌酒在小孩的額頭或耳背上畫個圓能辟邪驅瘟,也能防止蚊蟲叮咬,好處可多着呢!”姑姑説:“這可也是端午節的風俗之一喲。”看來過端午節可不單單是吃頓飯這麼簡單。

飯後,一家人談笑風生,互説着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互訴着對彼此的牽掛和關心,一派祥和;而我們孩子們呢,則頂着奶奶給畫的圈,在家門外相互追逐、嬉鬧,好不快樂!

今天,我不但品嚐了很多的美食,而且還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説説笑笑,真是其樂融融!而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更應該世代相傳。

這個端午節真令我難忘啊!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8

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在山上,我還聽説,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衞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讓大魚一吃把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正文: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説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祕密,我馬上學着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説,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衞自己的國家。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為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讓大魚一吃把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吃粽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2憶端午

端午,這個對於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它有一縷淡淡的思念,隨着汨羅河留向下遊,送去在那已腐爛上百年的身朽。然後,慢慢祈禱……

來長沙有兩年了。我很不想過端午節。儘管每年到那幾天,父親從超市中各種餡的粽子,也不能磨蝕我對粽子一種本能的純樸。反而,那些餡確實點綴了表面,可卻使我對粽子的熱情減少了。

在我的家鄉,在被我用水彩筆亂塗一氣,有點醜陋的老家,是我唯一的依靠。每年端午節,父親點裏的員工與我的摯親圍坐在一個不大也不小的圓桌上。在那一堆雞鴨魚肉的旁邊,總會放着用白繩繫好的粽子,周邊還有用碗盛着的白糖。那些粽子,是外婆的手藝。我從小就由外婆、外公餵養大,對外婆所包的粽子也有一定的瞭解。我拿起剪刀,把白繩剪開,將棕皮剝開,用白色糯米所做的粽子也就呈現在眼前。好香,那香有點特別的味道,是什麼味道呢?

外婆身材很矮小,況且又在鄉間長大,所做的粽子自有一番風味。或許這就是鄉味吧!有點似鄉間小路上,有滴過露珠的雜草是土鄉味,可撇點白糖後,又是一番韻味。這時,大人們紛紛對我説:“少撇點糖,吃多了糖可不好!”我不聽,繼續放肆地撇着。外婆這時,就會聞訊從廚房裏小跑出來,抓起一把筷子,往我手上打,直至我的哭聲,喊叫聲淹沒了整片大人們的交談聲,外婆才住手。

現在,外婆、外公都已去了衡陽照顧弟弟。每當我去那兒玩時,我總會問外婆:“外婆,糯米粽子我什麼時候才會再吃呀?”“沒機會了!”外婆身上的鄉土情似乎越淡了,也不在打我了。

清晨,媽媽跑過來,大聲吆喝着:“今天早上吃粽子!”

“什麼餡兒?”

“豆沙!”

標籤: 端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duanwuzuowen/pwn9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