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朋友與寂寞閲讀理解及答案

朋友與寂寞閲讀理解及答案

朋友與寂寞

朋友與寂寞閲讀理解及答案

又是週末了,誰會給我打電話呢?我已經發現,平時總是十分繁忙,週末的電話卻比較稀少了。平時來電話的多為編輯、記者之類,為的是約稿或採訪,屬於公事;週末來電話的大抵是朋友,想聊聊天或聚一聚,屬於私交。那麼,我的朋友越來越少了嗎?

朋友實在是一個籠統的詞。一般人所説的朋友,多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的熟人,遇到需要幫忙的事情,彼此間是求得上的。關於這類朋友,前賢常予苛評。克雷洛夫説:“當你遇到困難時,把朋友們找來,你會得到各種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開口提到實際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裝聾作啞了。”馬克·吐温説:“神聖的友誼如此甜蜜、忠貞、穩固而長久,以致能伴隨人的整個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錢的話。”亞里斯多德説得更乾脆:“啊,我的朋友,世上並不存在朋友。”我不願意把人心想象得這麼壞,事實上也沒有這麼壞,我相信只要我的'請求是對方力所能及能及的,我的大多數熟人一定會酌情相助。只是我這個人比較知趣,非到萬不得已之時決不願求人,而真正萬不得已的情形是很少的。為了圖清靜,我也不喜歡把精力耗費在禮尚往來的應酬上。所以,我和一般人的交往常常難以達到所需要的熟悉程度,夠不上在這個意義上稱作朋友。

與泛泛之交式的友誼相反,另一些人給朋友訂的標準極高,如同蒙田所描述的,必須是兩個人的心靈完全相融,融合得天衣無縫,猶如兩個軀體共有一顆靈魂,因而彼此對於對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其間的友誼是不容第三者分享的。據蒙田自己説,他和拉博埃西的友誼便是如此。我不懷疑天地間有這樣可歌可泣的友誼,不過,就像可歌可泣的愛情一樣,第一,它有賴於罕見的機遇。第二,它多半發生在青年時期。蒙田和拉博埃西就是在青年時期相識的,而且僅僅五年,後者便去世了。一般來説,這種戀情式的友誼往往帶有年輕人的理想主義色彩,難以持續終身。當然,並非絕無可能,那便是魯迅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了。不過,依我之見,既然忠貞不渝的愛情也只能僥倖得之,忠貞不渝的友誼之難覓就不算什麼了不得的缺憾了。總之,至少現在我並不擁有這種獨一無二的密友。

現在該説到我對朋友的理解了。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戀人,程度當在兩者之間。在這個世界上也有些這樣的人,不見面時會互相惦記,見了面能感覺到一種默契,在一起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他們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有時侯,這樣的朋友會像滾雪球一樣聚合,形成一個所謂的圈子。圈子容易給人以錯覺,誤以為圈中人都是朋友。我也有過一個格調似乎很高的圈子,當時頗陶醉於一次次高朋滿座的暢談,並且以為這樣的日子會永遠延續下去。未曾料到,由於生活的變故,這個圈子對於我已不復存在。鮑斯威爾筆下的約翰生説:“一個人隨着年齡增長,如不結交新朋友,他就會發現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人應當不斷修補自己的友誼。”我以前讀到這話很不以為然,現在才悟出其中的辛酸。不過,交朋友貴在自然,用不着刻意追求。在寂寞的週末,我心懷感激地想起不多的幾位依然互相惦記的老朋友和新朋友,於是平靜地享受了我的寂寞。

1、文中“前賢常予苛評”一句中“前賢”指哪些人?他們對“一般人所説的朋友”是如何評價的?我對“這類朋友”又是怎樣認為的呢?

2、選文中作者將朋友分為哪幾類?作者更傾向於哪一類?

3、在作者的心目中,“心心相印”式朋友的形成有賴於哪些條件?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4、選文題目“朋友與寂寞”中“朋友”與“寂寞”用在一塊是否矛盾?它有什麼含義?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5、文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請選出你最為賞識的一句寫在下面,並談談你賞識的理由。

6、以前你對朋友是怎樣認識的?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感觸?請用幾句話寫下來。

參考答案:

1、指克雷洛夫、馬克·吐温、亞里斯多德等;他們認為泛泛之交式的朋友不可信,至少不能共患難;我認為這類人沒有那麼壞,只是看你的要求是否超出他們的承受力。

2、三類:泛泛之交式朋友、心心相印的戀人式朋友、程度介於泛泛之交和心心相印之間的朋友;傾向於第三類朋友。

3、條件:①有賴於罕見的機遇②大多發生在青年時期;一般來説,這種戀情式的友誼往往帶有年輕人的理想主義色彩,難以持續長久。

4、不矛盾。在作者看來,朋友是不見面時會互相惦記,相處時有一種默契的人。由此可見,朋友和寂寞是統一的,是一種基於不同時刻的兩種體驗。

5、例句略。只要學生所選出的句子能談出一點理由,語言通順即可。

6.此題要求結合各自的經歷來回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r0pm2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