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清涼古道的閲讀答案

清涼古道的閲讀答案

【原文】

清涼古道的閲讀答案

清涼古道

張恨水

有人這樣估計:東亞的大都市,如上海、漢口、天津、北平、香港、廣州、南京、東京、大阪、名古屋、神户,恐怕都要在這次太平洋戰爭裏毀滅。這不是杞憂,趨勢難免如此。這就讓我們想到這多災多難的南京,每遇二三百年就要遭回浩劫,真可慨歎。

我居住在南京的時候,常喜歡一個人跑到廢墟變成菜園竹林的所在,探尋遺蹟。最讓人不勝徘徊的,要算是漢中門到儀鳳門去的那條清涼古道。這條路經過清涼山下,長約十五華里,始終是靜悄悄地躺在人跡稀疏、市塵不到的地方。路兩旁有的是亂草遮蓋的黃土小山,有的是零落的一叢小樹林,還有一片菜園,夾了幾叢竹林之間,有幾户人家住着矮小得可憐的房舍。這些人家用亂磚堆砌着牆,不抹一點石灰和黃土,充分表現了一種殘破的'樣子。薄薄的瓦蓋着屋頂,手可摸到屋檐。屋角上有一口沒有圈的井,一棵沒有枝葉的老樹,掛了些枯藤,陪襯出極端的蕭條景象,這就想不到是繁華的首都所在了。三牌樓附近,是較為繁華的一段,街道的後面,簇擁了二三十株大柳樹,一條小小的溪水,將新的都市和廢墟分開來。在清涼古道上,可以聽到中山北路的車馬奔馳聲,想不到一望之遙,是那樣熱鬧。同時,在中山北路坐着別克小座車的人,他也不會想到,菜圃樹林那邊,是一片荒涼世界。

是一個冬天,太陽黃黃的,沒有風。我為花瓶子裏的臘梅、天竹修整完了,曾向這清涼古道走去。鵝卵石鋪着的人行古道,兩邊都是菜圃和淺水池塘,夾着路的是小樹和短籬笆,十足的鄉村風光。路上有三五個挑鮮菜的農民經過,有一陣菜香迎人。【後面稍遠,一個白鬍老人,騎着一頭灰色的小毛驢,得得而來,驢頸子上一串兜鈴響着。他們過去了,又一切歸於岑寂。】

向南行,到了一叢落了葉的小樹林旁,在路邊有二三户農家的矮矮的房屋,半掩了門。有個老太婆,坐在屋檐下曬太陽。我想,這是南京的奇蹟呵!走過這户,是土山橫斷了去路,裂口上有個沒頂的城門洞的遺址。山巖上有塊石碑,大書三個楷書字:“虎踞關”。石碑下有兩棵高與人齊的小樹,是這裏唯一的點綴。我站在這裏,真有點怔怔然了。

在明人的筆記上,常看到“虎踞關”這個名字,似乎是當年南都一個南北通衢的鎖鑰。可以料想當年到這裏行人車馬的擁擠,也可以遙思到兩旁商店的繁華,於今卻是被人遺忘的一個角落了。南京另一角落的景象,實在是不能估計的血和淚,而六朝金粉就往往把這血淚沖淡了。

回到開首那幾句話,東亞大都市,有許多處要被毀滅,這次在抗戰時期,南京遭受日寇的侵佔與洗劫,也不知昔日繁華的南京,又有哪幾條大街,變成清涼古道了。

(原載1945年1月23日重慶《新民報》。選自張恨水《綠了芭蕉》,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註釋]①張恨水:著名作家,被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

【問題】

14.《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清涼”一詞的解釋是“涼而使人感覺爽快”,這符合文中含義嗎?説説你的理由。(2分)

15.請寫出下面句中加點字的妙用。(3分)

這條路經過清涼山下,長約十五華里,始終是靜悄悄地躺在人跡稀疏、市塵不到的地方。

16.請從賞析的角度為第3段畫線句做點批註。(3分)

17.文章為什麼要寫“虎踞關”?(3分)

18.作者開篇從大都市要毀滅寫起的好處有哪些?(4分)

【參考答案】

14.(2分)不符合。文中“清涼”的含義是蕭條荒涼、幽靜,並不是原意“涼”的意思;而且本文表達的是傷感之情,這與“清涼”原意“爽快”的情感也不同。(每點1分,只有判斷,沒有理由不得分)

15.(3分)“躺”字將古道擬人化,寫出古道的寂靜,表現出標題中“清涼”的特點,表達作者對這一條清涼古道的喜愛之情。(每點1分)

16.(3分)示例:作者以聲寫靜,(1分,或作者運用反襯手法)通過毛驢得得而來及兜鈴的響聲表現出古道的幽靜(岑寂),(1分)從而寫出古道身處市區卻蕭條荒涼(“清涼”)的特點。(1分)

17.(3分)作者通過虎踞關今昔對比,突出表現了清涼古道現今的荒涼,表達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的感傷,與開頭大都市恐怕都要毀滅相照應,也引出了結尾對南京遭受浩劫的無盡擔憂。(每點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點即可)

18.(4分)開篇寫大都市的毀滅,交代了本文寫作的時代背景,通過一個古道來講述歷史的變遷,以及自己的慨歎,立意深遠。(2分)同時,自然引出下文對清涼古道的生動描寫,也與結尾遙相呼應,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2分)

標籤: 閲讀 古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lwne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