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吏道》閲讀答案

《吏道》閲讀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經常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閲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吏道》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吏道》閲讀答案

《吏道》閲讀答案1

齊宣王時,有人鬥死於道,吏訊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問之。兄曰:我殺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殺之。期年,吏不能決,言之於相。相不能決,言之於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縱有罪也;皆殺之,是誅無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惡。試問其母,聽其所欲殺活。相受命,召其母問曰:母之子殺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決,言之於王。王有仁惠,故問母何所欲殺活。其母泣而對曰:殺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問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愛,今欲殺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長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時屬於妾曰:善養視之。妾曰:諾!今既受人之託,許人以諾,豈可忘人之託而不信其諾耶?且殺兄活弟,是以私愛廢公義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約,已諾不信,何以居於世哉?予雖痛子,獨謂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於王。王美其義,高其行,皆赦。不殺其子,而尊其母,號曰義母。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期年,吏不能決( ) (2)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惡( )

(3)其父疾且死之時屬於妾曰( ) (4)予雖痛子,獨謂行何( )

18.下列句中加點的之字意義與用法完全相同的兩項是( )(2分)

A.有人鬥死於道,吏訊之 B.吏不能決,言之於相 C.母之子殺人 D.夫少子者,人之所愛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王有仁惠,故問母何所欲殺活。

(2)失言忘約,已諾不信,何以居於世哉?

20.母親選擇殺其少者,她的理由是:(2分)(用自己的話回答)

21.對於這位母親的選擇,齊宣王美其義。從今天的觀點看,你是否贊成她的選擇?為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7.(1)決:決斷(2)度:估計、猜測(3)屬:通囑(4)痛:疼愛(每小題1分) 18.AB(2分)19.(1)宣王很仁義,特意(讓我來)問問你想要殺誰,讓誰活。(大意連貫1分,故、何所各1分)(2)(如果)失言忘約,不守信用,又憑什麼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大意連貫1分,信、何以句式,各1分)20.大兒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如果殺兄,就會敗壞公義道德(1分);況且已對丈夫承諾好好撫養長子,如果違背諾言,就無法立足社會。(2分)21.對於這種選擇我們今天是不能贊同的。(1分)因為不問是非選擇殺小兒子,這是不符合法律懲惡揚善的精神的,這是違法(1分),況且僅僅為了信守諾言、成就自己的道德而選擇殺小兒子,這是自私。(1分)

【參考譯文】:齊宣王的時候,有人打架鬥毆,死在路上,官吏前來調查(這件事)。有兄弟二人站在旁邊,官吏詢問他們。哥哥説:人是我殺死的。弟弟説:不是哥哥,是我殺的。整整一年,官吏不能決斷,就把這事告知宰相,宰相也無法決斷,就稟報了齊宣王。宣王説:如果放過他們,就是放縱犯罪的.人;如果都殺掉,就會妄殺無辜之人。我估計他們的母親能知道誰好誰壞。問問他們的母親,聽聽她對誰死誰活的意見。宰相受命,召見他們的母親,説:你的兒子殺了人,兄弟兩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決斷,告知宣王,宣王很仁義,特意讓我來問問你想殺誰活誰?母親哭着説:殺掉年紀小的。宰相聽後,反問説:小兒子是父母最疼愛的,而你卻想殺掉他,這是為什麼呢?母親回答説:年少的,是我親生的兒子,年長的是丈夫前妻的兒子,丈夫得病臨死之時將他託付給我説:好好地撫養他。我答應説是。既然受人之託,答應了人,又怎能忘人之託而失信於自己的諾言呢?再説殺兄活弟,是以個人私愛敗壞公義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騙死去的丈夫。如果失言忘約,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我雖然疼愛自己的兒子,卻怎麼能不顧道義德行呢?説罷痛哭流涕。宰相入朝後把情形稟報了齊宣王。宣王讚歎這位母親的德行高義,於是赦免了她的兩個兒子。不但不殺她的兒子,還尊崇這位母親,稱這位母親為義母。

《吏道》閲讀答案2

與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內九卿、百執事,外刺史、縣令,其次為佐,為史,為胥徒。若是者,貴賤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間相安無事,固不得無吏,而為員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擇才且賢者,才且賢者又不屑為。是以上世之士高隱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陰受其賜。後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懼其亂,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詳,然後大小之吏佈於天下。取民愈廣,害民愈深,才且賢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數萬,小者雖無祿養,則亦並緣為食以代其耕,數十農伕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遊手往往入於其間,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豈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豈有厭治思亂,憂安樂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亂與危,何也?夫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號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為業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竊人貨殖,摟而取之,不亦盜賊之心乎?盜賊害民,隨起隨僕,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誅。豈上天不仁,崇淫長奸,使與虎狼蛇虺均為民害邪?

然則如之何?曰:得才且賢者用之;若猶未也,廢有司,去縣令,聽天下自為治亂安危,不猶愈乎?

(選自《伯牙琴》)

1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後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

C.使不肖遊手往往入於其間 不肖:不孝順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息:繁殖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若是者,貴賤不同,均吏也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B.然後大小之吏佈於天下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C.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D.為業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為了遠避塵世而隱居在大山深谷中,過着一種悠閒自在的生活。

B.作者言辭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勢欺人無所顧忌肆意掠取,是魚肉百姓的禍害,比強盜還要厲害。

C.文章認為民眾所以作亂,是因為“奪其食”“竭其力”,從民生角度來分析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D.倘若一時無法重用德才兼備的人,索性讓百姓在亂世中實施自治,以求國家安定、太平。

19.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才且賢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為矣。(2分)

(2)夫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2分)

(3)今之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竊人貨殖,摟而取之,不亦盜賊之心乎?(3分)

參考答案:

16.C 17. C 18.A

19.⑴譯文:有才學且高尚的人越發不肯來做官,天下越來越無法治理了。(2分)

⑵譯文:(官吏)強奪百姓的食物,(百姓)不能不憤怒;(官吏)使(百姓的)氣力耗盡,(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2分)

⑶譯文:如今為百姓做事的官吏不能夠自食其力,就日夜竊取百姓的財物,搜刮撈取,不也是與盜賊的心思一樣嗎?(3分)

標籤: 閲讀 吏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j8e0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