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非虛構寫作的價值閲讀答案

非虛構寫作的價值閲讀答案

從概念的嚴謹性來看,非虛構寫作無疑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它似乎涵蓋了虛構之外的所有文體。但倘若就目前已發表的一些作品來看,它又呈現出某些獨特的文體特徵。譬如,它與報告文學、紀實文學頗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記敍的完整性,不強調話語表達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題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直接展示創作主體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同時,它又不同於一般的敍事散文,不僅擁有較長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現場紀實性的過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詩性的懷想。

非虛構寫作的價值閲讀答案

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在於當代作家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介入。這種介入,是積極主動的,是微觀化的,是現場直擊式的。譬如李輝的《封面中國》,就是以《時代》週刊封面上的中國人物作為聚焦,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觀化的細節呈現中,傳達作家對這些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鴻的《中國在樑莊》和《樑莊在中國》,則以故鄉樑莊作為考察座標,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樑莊的社會變化與存在的問題,也跟蹤了樑莊人在全國各地謀生的艱辛與尷尬,並從中展示了作者對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的獨特反思。

無論是面對歷史還是現實,非虛構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現場式的介入性寫作姿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改變了當代作家習慣蟄居書齋的想象性寫作,激發了作家觀察社會的興趣,使作家能夠帶着明確的主觀意願或問題意識,深入某些具有表徵性的社會現實領域,通過田野調查的手段,獲取第一手資料,也獲得最為原始的感知體驗。同時,它還體現了作家對社會歷史的研究意願,以及對某種重要問題的深入思考。像孫惠芬的《生死十日談》,就是通過對故鄉一些自殺個案的追蹤採訪、記錄和反思,指出巨大的`醫療負擔和尖鋭的家庭關係,仍是威脅中國農民生存尊嚴的重要因素。

現在,有不少作家僅僅通過媒介資訊瞭解社會,只是憑藉既往的經驗慣性來處理現實,由此導致很多作品因為不接地氣而問題頻仍。讀這些作品,我們常常覺得很隔,換句話説就是經驗的貧乏。而非虛構寫作的興起,表明了作家們置身生活現場,開始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實內部,直面複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態和思想作為,也為人們瞭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像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以作家自己卧底傳銷組織的親身經歷,鮮活演繹傳銷這顆社會毒瘤之所以屢除不滅的緣由。而李天田的《相親記》則通過自己的相親經歷,揭示了各類婚介機構的隱祕內幕,對人們的道德倫理提出了尖鋭的質疑。此外,像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黃永玉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等作品,在追憶自我成長經歷的同時,不斷追問歷史深處的沉重與詭異。

當然,這種以獨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作為主要審美目標的寫作,藝術性上有時會偏弱些。那些現實調查類作品尤其明顯。畢竟,它們突出的是實錄之後的分析和思考,彰顯的是創作主體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當代作家都能夠抽出一些時間,親身介入社會歷史之中,進行一些必要的非虛構寫作,我以為,這會為他們的虛構性寫作提供巨大的幫助。

6.關於非虛構寫作,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從理論上講,非虛構寫作應該涵蓋虛構之外的所有文體,但從發表的作品實際看,它又有自己獨特的文體特徵。

B.非虛構寫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對事件本身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表現出非常明確的主觀介入性的姿態。

C.與傳統的紀實文學相比,非虛構寫作記敍的事件可以是不完整的,所表達的主題也不一定是宏大的。

D.在紀實過程中,非虛構寫作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為主,有時也會有一定的感性抒情和詩性懷想。

7.下列對非虛構寫作價值的認識,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非虛構寫作能夠激發當代作家觀察社會的興趣,改變他們蟄居書齋進行想象性寫作的習慣。

B.非虛構寫作能使作家深入某些具有表徵性的社會現實領域,通過調查,獲得最為原始的感知體驗。

C.非虛構寫作使作家不再僅僅憑藉媒介資訊和既往經驗的慣性來了解社會,進而克服作品不接地氣的問題。

D.非虛構寫作能夠讓作家通過對歷史或現實的細緻觀察和分析,為人們瞭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微觀化的、現場直擊式的介入是非虛構寫作的最大魅力,作家的有效思考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細節呈現來達成的。

B.作者舉李天田的《相親記》為例,意在揭示各類婚介機構的隱祕內幕,對人們的道德倫理提出尖鋭的質疑。

C.因為非虛構寫作追求獨特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強調彰顯創作主體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因此藝術性難免受到影響。

D.從非虛構寫作的內容來看,既有來自歷史的,也有來自現實的,甚至有的還來自作家個人的成長經歷。

參考答案

6.B(不是作品主人公,應該是作家,即創作主體。)

7.C(不再僅僅憑藉媒介資訊和既往經驗的慣性來了解社會錯。)

8.B(舉李天田的《相親記》為例,意在證明作家們置身生活現場,開始積極地介入歷史或現實內部,直面複雜的生存邏輯與倫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態和思想作為,也為人們瞭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供獨特的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jvnp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