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除夕情懷閲讀答案

除夕情懷閲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分析原因及時總結。你所瞭解的閲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除夕情懷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夕情懷閲讀答案

除夕情懷

①除夕是一年最後一天,最後一個夜晚,是一歲中剩餘的一點短暫的時光。古人不是説過:“黃金易得,韶光難留”嗎?所以在這一年最後的夜晚,要用“守歲”——也就是不睡覺,眼巴巴守着它,來對上天恩賜的歲月時光以及眼前這段珍貴的生命時間表示深切的留戀。

②除夕是中國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和自已有着血緣關係的親人團聚一起。首先是生養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過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與源頭,再有便是和同-血緣的一家人枝葉相擁,温習往昔,盡享親情。臘月裏到火車站或機場去看看聲勢浩大的春運吧。世界上哪個國家會有一億人同時返鄉,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趕到家去?他們到底為了吃年夜飯還是為了團圓?

③此刻,我想起關於年夜飯的一段往事——

④一年除夕,家裏籌備年夜飯,妻子忽説:“哎喲,還沒有酒呢。”我説:“我忙得都是什麼呀,怎麼把最要緊的東西忘了!”

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這一年一度的人間的盛宴哪能沒有酒的助興、沒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國土圍巾,蹬上自行車去買酒。家裏人平時都不喝酒,一瓶葡 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⑥車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兩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燈。一些人家開始年夜飯了,性急的孩子已經闢辟啪啪點響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門板,無處買到酒,戰卻不死心,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頓年夜飯沒有酒。車子一路騎下去,一直騎到百貨大後邊那條小街上,忽見道邊一扇小窗亮着燈,裏邊花花綠綠,分明是個家庭式的小雜貨鍺。我忙跳下車,過去扒窗一瞧,裏邊的小貨架上天賜一般擺着一瓶紅紅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鐵鞋終於找到它了!我趕緊敲窗玻璃,裏邊出現一張胖胖的老漢的臉,他不開窗,只朝我搖手;我繼續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賣了,過年了。”我一急,對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誰料他聽罷,怔了一下,刷地拉開小小的窗子,裏邊熱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熱氣撲面而來,跟着一瓶美麗的紅酒夢幻般地擺在我的面前。

⑦我付了錢,對他千恩萬謝之後,把酒揣在懷裏貼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後飛快地一口氣騎車到家。剛才把酒揣進懷裏時酒瓶很涼,現在將酒從懷間抽出時,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體捂得很温暖。

⑧當晚這瓶廉價的果酒把一家人擾得熱乎乎,我卻還在感受着剛才硎位老漢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覺。他怎麼知道我那時為年夜飯缺一瓶酒時急切的心情?很簡單——因為那是人們共有的年的情懷。

⑨於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車站上。車廂里人滿為患,連走道上也人貼着人地站着。從車門根本擠不上去,有人就從車窗往裏爬。我看一個年輕人,半個身子已經爬進車窗,車裏的熟人往裏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員往外拽他。雙方都在使勁,這年輕人拼命地往車裏掙扎。就在這時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時,站台的工作人員決不會把他推上去,但此時此刻為什麼這樣做?為了幫他回家過年。

⑩年,真的是太美好的節日、太好的文化了。在這種文化氛圍裏,人人無需溝通,彼此心靈相應。正為此,除夕之夜千家萬户燃起的煙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輝映,呈現出普天同慶的人間奇觀。也正為此,那風中飄飛的吊錢,大門上斗大的福字,晶瑩的餃子,感恩於天地與先人的香燭,風雪沙沙吹打的燈籠和人人從心中外化出來的笑容,才是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記憶。

(作者:馮驥才。有刪節)

【閲讀題目】

8.請給本文兩件事分別命名一個小標題,要求準確、新穎。(不超過四個字)(4分)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9.結合文意,分析第⑥自然段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10.第⑥自然段中的“怔”和“夢幻般”各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情?(4分)

11.第⑨自然段作者敍寫第二件事的目的是什麼?(2分)

12.站台的工作人員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寫出一個主要方面即可)(3分)

【參考答案】

8.示例:(1)夢幻紅酒(2)陌生知己(一個2分,恰當即可。準確、新穎2分;準確、一般1分。共4分)

9.環境描寫,(1分)渲染夜幕降臨,各家各户開始夜飯,共渡除夕,迎接新年的温馨氣氛,(1分)烘托了“我”此時急切的心情。(1分)(意對即可,共3分)

10.“怔”表現了老漢瞬間的遲疑,不準備再賣東西,安心過除夕,但我的話又使他深深理解,(2分)“夢幻般”表現了我如願以償但又喜出望外心情。(2分)(意對即可,共4分)

11.更深刻、更有力表現(1分)“人們共有的年的情懷”一和家人團圓。(1分)(意對即可,共2分)

12. ①恪盡職守:看一個年輕人爬進車窗,拼命地往車裏掙扎,站台上工作人員也拼命使勁往外拽他。②善解人意:為了忙年輕人回家過年,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有理有據即可。其中形象1分,分析2分。共3分)

【拓展閲讀:除夕傳説】

古代漢族民間傳説中,除夕夜有一隻一角四足,形貌猙獰,生性兇殘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裏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非常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

這一年,村裏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裏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裏。由於冬季在竹林裏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裏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説:“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裏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裏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裏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頭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着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裏的老者帶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着一些從竹林裏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説:“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裏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裏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着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着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着孩子的聲音忍着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裏。這時孩子大聲地説:“鄉親們,往火裏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裏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裏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裏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裏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裏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户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村裏的房子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彭炫”。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節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説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裏,大家齊聚一堂吃着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説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户户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裏,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拓展閲讀:節日淵源】

歲除,是歲末除舊佈新的日子。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古籍中有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意思就是説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説,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説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edp2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