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試題 >

七年級歷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測試題

七年級歷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測試題

名師導航

七年級歷史《唐太宗與貞觀之治》測試題

●要點導學

1.隋朝滅亡的原因

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統治的殘暴,具體表現為:

(1)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為了享受,大修宮殿,為到南方巡遊,大徵民工修造運河。

(2)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為滿足自己的貪慾,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

(3)戰爭頻繁,耗費國力。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得不償失,導致民不聊生。

(4)輕視人民,無限制地剝奪人民的財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貧困之上的,最終導致人民的反抗。

(5)堵塞言路。農民起義幾乎遍及全國,但由於隋煬帝的殘暴,大臣沒人敢説一句實情。

2.貞觀之治的兩大基石:納諫和用人

唐太宗重視納諫。他以隋亡為鑑,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可以説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在這一點上趕得上他。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礦中之金,把進諫的人比作良工良匠。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貞觀時期先後向太宗進諫見於記載的不下30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正是這些進諫,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錯誤,對唐朝的繁榮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很重視選官和用人。他選拔任用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擔任中央要職,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種地方勢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門人士。由於唐太宗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貞觀時期,人才濟濟,這些猛將謀臣為唐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的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

3.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和基本特徵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治秩序,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個人的作用也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創造繁榮的基礎。唐太宗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社會景象稱為貞觀之治。

4.唐太宗推行貞觀新政

唐太宗特別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採取的措施主要是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貞觀時,他多次減免租税,興修水利,特別是減少服役天數(每年服役時間為20天),並規定可以納絹代替服役(每日三尺絹),並取消了納絹代役的年齡限制,從而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與隋代的徭役過重形成了明顯比照,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唐太宗重視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繼續沿用並加強三省六部制,要求三省官員各盡其責,真正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大力精簡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和官員,提高了行政效率,節省了財政開支,有利於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

在司法方面,唐太宗強調以仁為本,以刑為末,既強調執行法律的嚴肅性、公正性,又強調執行死刑要慎之又慎,為此特別設立了死刑三複奏制度。貞觀四年,全國被判死刑的僅有29人,社會出現了安居樂業的初步局面。

●問題探究

問題:我們應怎樣評價唐太宗?

探究思路:評價歷史人物最基本的方法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看其行為或政策是否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並注意歷史人物的侷限性,一分為二地看待他。結合唐太宗的政績,從促進歷史發展方面對其予以肯定,可從唐太宗在政治、經濟、民族關係、文化等方面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進行分析。

在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訓,勤政愛民,善於用人,虛心納諫,聚集了不少人才,如魏徵、杜如晦等;完善國家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這些都是有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併為以後的統治者所繼承,對後世影響較大。

在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使唐初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在文化上,重視文化教育,從中央到地方開辦學校,設有專業分科。這一點有利於文化的發展,是唐朝科技文化得以發展的關鍵。

在民族關係上,採取正確的少數民族政策。北方各族稱他為天可汗,説明他平等的民族觀,有利於民族團結和發展,有利於國家政權的鞏固。

在對外關係上,採取開放的政策,注意吸收外來文化,使唐朝文化生機盎然,活力四射。

總之,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封建社會時期,有如此見識、貢獻的皇帝是不多的,雖然他在晚年有驕傲情緒,有一些過失,但觀其一生,我們仍應肯定其歷史地位。

●精題精講

例1 (2004年山東中考)下列關於貞觀之治出現原因的敍述,錯誤的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B.唐太宗善於用人,重視納諫,政治比較清明

C.農民佔有一定土地,生產時間有所保證

D.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對貞觀之治出現原因的分析。A、C兩項屬於唐太宗採取的經濟方面的措施,B項屬於政治方面的措施,都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因為大運河的開通是在隋煬帝時期,而非貞觀年間,不符合題目要求,所以D項是錯誤的。

答案:D

黑色陷阱:個別同學會認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原因,其錯誤之處是忽視了題目中D項的敍述是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鑿是在隋煬帝時期,而非貞觀年間,不符合歷史事實,所以在做題過程中一定要完整地閲讀題目,仔細推敲題目的要求。

例2 被唐太宗比喻為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是

A.房玄齡 B.魏徵 C.馬周 D.常何

思路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對基本史實的識記。魏徵是唐朝最有名的諫臣,在他去世後,唐太宗非常悲痛,比喻自己好像失去了一面鏡子。

答案:B

黑色陷阱:如果對基礎知識把握不牢固,或者審題不夠仔細,答題時就很容易張冠李戴。

自主廣場

●我夯基 我達標

1. 下列敍述中不屬於隋朝滅亡原因的是

A.多次發動對外戰爭 B.酷虐殘暴的統治

C.大興土木工程 D.國家財政困難,軍費不足

思路解析:隋煬帝統治時期,繼承了開皇之治盛世局面的基礎,社會經濟繁榮。國家財政困難,軍費不足與歷史實際不符,不是隋朝滅亡的原因。

答案:D

2. 下列內容中屬於唐太宗的政治主張的是

①皇帝要勤於政事 ②皇帝要居安思危 ③大臣要廉潔奉公 ④政府要輕徭薄賦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重要歷史人物言行的記憶能力。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沒有見於文獻記載。唐太宗的一句名言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借喻統治者與百姓的關係,意思是要居安思危;唐太宗規定減少服役天數,並可以交納實物代替服役,意在主張輕徭薄賦。故正確答案選B項。

答案:B

3.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是

A.《漢律》 B.《隋律》 C.《貞觀政要》 D.《唐律疏議》

思路解析:唐太宗在位期間,在《隋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修訂而成的'《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併產生了深遠影響。

答案:D

4. 1945年9月,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公開發表了詞《沁園春雪》,不知傾倒了多少人。其中有唐宗宋祖一句,這裏的唐宗是指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思路解析:唐宗宋祖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唐宗是指唐太宗,宋祖是指宋太祖。

答案:C

5.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這句話是誰對君民關係的認識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宗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文閲讀能力和記憶能力。這句話直接出自教材,意思是説:皇帝,如果實行開明的統治政策,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如果統治殘暴,人民就會起來推翻他,真是可怕啊!只有唐太宗才有這樣清醒的認識。

答案:B

6. 唐太宗能夠納諫的主要原因是

A.接受隋亡教訓 B.有名諫臣魏徵 C.他是開明君主 D.三省制的要求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項是唐太宗能夠納諫的一個條件,不是主要原因;C項是唐太宗能夠納諫的表現,不是原因;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是君主專制,三省制不可能限制君主的權利,D項也不正確;唐太宗親眼看到了隋帝國的崩潰,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為鞏固統治,必須接受隋亡教訓,這才是他能夠納諫的主要原因。

答案:A

7. 唐太宗從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訓是

A.必須重用賢臣,善於納諫

B.必須保證農民有土地和生產時間

C.完善科舉制度

D.認識到君與民的關係是舟與水的關係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理解辨析和判斷能力。隋朝短命而亡,雖然不重用賢臣、不能保證農民有土地和生產時間、科舉制度不完善,這些都可以作為教訓來接受,但是這些都是具體表現和舉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隋的統治者不能準確定位君民關係因而濫用民力,實施暴政,這才是應該從隋亡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訓。

答案:D

8. 貞觀年間,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運轉機制是

A.尚書中書門下 B.中書門下尚書

C.尚書門下中書 D.門下中書尚書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理解記憶能力。中書省起草政令,交由門下省審核,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間既分工合作,集思廣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牽制,加強了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

答案:B

9. 下列部門中,負責審核政令的是

A.中書省 B.尚書省 C.門下省 D.六部

思路解析:本題是對三省職能記憶能力的考查。皇帝的政令先由中書省起草,然後交由門下省審核,認為不恰當的可以駁回,認為合適以後,再交給中書省去執行,三省即互相牽制,又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答案:C

●我綜合 我發展

10. 閲讀下列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請回答:

(1)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唐太宗為什麼要引用這句話?

(3)在唐太宗統治時期曾出現的治世局面是什麼?

思路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古文的閲讀能力;第(2)問要結合教材,主要從唐太宗的個人經歷來思考,唐太宗參加過隋末農民戰爭,看到了人民羣眾力量的偉大;第(3)問只要結合唐太宗的年號就能想到。

參考答案:(1)統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中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吸取隋亡的教訓。

(3)貞觀之治。

11. 你認為貞觀之治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思路解析:本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論説,只要符合史實,觀點合理即可。

參考答案: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説前代的經濟、文化積累;交通發達,中外交流廣泛;各民族和平相處;同時也經歷社會大變革後人民渴望發展、厭惡戰爭,等等,但是在這麼多的原因當中,最重要的還是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虛懷若谷,具體表現在:任人唯賢,重視人才;廣開言路,虛懷納諫;信任下屬,充分授權等。

●我創新 我超越

12. 唐代名臣魏徵曾告誡唐太宗李世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有人認為,魏徵的四不深刻觸及了人性的若干基本問題。除了這四不之外,你認為作為一個人還應該做到哪些不?

答案:略

共同成長

●合作共贏

課題:創作唐太宗的藝術形象

3~4名同學組成小組,首先查閲有關唐太宗的相關史料,如唐太宗的治世方針、統治措施和出現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局面的原因,唐太宗對戰爭的態度、實行的民族和睦政策等,然後集體創作一個與貞觀之治內容相關的歷史場景,表現歷史人物唐太宗的鮮活個性。可以採用藝術形式,如電影、戲劇、舞蹈、繪畫、漫畫、小品等,也可以只談構思、設想,不用創設歷史場景。如果創作選擇的是表演類,一定要注意表演的技巧,台詞要清楚、簡潔。

●讀書做人

唐太宗和牛頓的晚年

唐太宗晚年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他認為天下大局已定,不再虛心納諫,甚至認為應加重對百姓的役使,以免他們因太安逸而不聽話,結果政局大不如前。

唐太宗晚年得了癰瘡,此後一直調養,開始服用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後來唐太宗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峯修翠微宮,派人從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吃了這個外國騙子的延年之藥,結果使病情惡化,不治身亡。享年僅50歲。

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此時的牛頓非常富有,被普遍認為是生存着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在他任職的24年時間裏,他以鐵拳統治着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

晚年的牛頓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上帝,埋頭於創作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當他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謬論。他説: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想一想]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君主,牛頓是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晚年的表現都犯了一定的錯誤。你認為一個人怎樣才能避免晚年犯錯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shiti/nwzjy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