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最美鄉村教師》觀後感--守住精神家園 教師隨筆

《最美鄉村教師》觀後感--守住精神家園 教師隨筆

 

《最美鄉村教師》觀後感--守住精神家園 教師隨筆

 9月9日晚,在第28個教師節前夜,由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頒獎揭曉,宋玉剛等10名鄉村教師和一支教師志願者團隊獲“最美鄉村教師”稱號,同時還推選出了 40位“特別關注鄉村教師”。“我們眼裏你最美,我們心中你最好”的歌聲傳遞出了人們對800多萬鄉村教師們的崇高敬意。

觀看了頒獎過程,內心感動不已,最美鄉村教師名不虛傳,他們如鄉村的風光一樣,美得自然,美得純樸,原汁原味,芳香醉人,他們燃燒自己的能量點亮了學生的夢想,陪着學生成長,他們的確是最美的鄉村教師。

在這些美鄉村教師中,來自四川巴中市通江縣永安鎮“夫妻小學”的廖佔富、張興瓊淚灑現場。他們是一對教師夫妻,分別在兩所隔山相望的小學執教,讓大巴山深處走出了20多名大學生。他們用自己的分離和堅守,守住了大巴山深處孩子的未來。夫婦深沉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執着令我感慨良多。

物慾橫流的社會,愛情的真諦到底在哪裏?類似《非誠勿擾》節目中都市男女速配式的愛情充斥大街小巷,千萬富豪證婚場上美女扎堆、人山人海的競爭鬧劇頻頻上演,明星或離婚或劈腿的醜聞從未間斷,官員被小三拉下馬的新聞報道更是滿天飛舞,我們開始懷疑這世上有無真愛?質疑愛情的純潔度有多高? 而廖佔富、張興瓊這一對夫妻深沉的愛卻向我們世人演繹愛情的真諦。愛不是用金錢來丈量,愛不是用權勢來掠奪,愛不是純粹肉體的縱慾,愛是精神的共鳴,是心靈的溝通,愛是風雨路上相互的扶持。二十五年了,因為他們有着對教育事業共同的熱愛,有着對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的決心,有着對大山孩子無私奉獻的精神,所以才會在教學條件惡劣,教學硬件奇缺,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堅守,長達二十五年的時光,從滿頭青絲到發如雪,他們終日與學生相依相伴,呵護學生的成長,克服了重重困難,把人生大把的青春和工資投入學校建設中,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守護鄉村教育的基石,實現人生最大的理想。從2009年開始,夫妻兩人就開始了隔山相望的執教生涯,大山阻擋他們廝守的身影,卻阻擋不了心與心的幸福對話,每當天黑的時候,夫妻兩人便晃手電筒微弱的光采用只屬於他們兩人特有的交流方式詢問着對方,關心着對方,暗淡的燈光驅散漫漫黑夜帶來的孤寂、冷清,留下濃濃的温情,“吃飯了嗎”“天晚了,早點睡吧”…… 句句樸實的語言藴含至善至美的真愛,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愛不但是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也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愛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愛情是精神層面的追求,與物質並無都大關聯,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當貧窮從大門進來,愛情就從窗口飛出去”這些流行的言論只會讓我們對世俗的眼光嗤之以鼻,愛情的本質只是男女雙方像兩棵站在一起的大樹一樣根深葉觸,互相致意,互相尊重,又有多少人忽視這一點呢?

夫妻倆的堅貞愛情令我感動萬千,兩人的安貧樂道的精神也令我肅然起敬,孔子説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告訴我們安貧樂道是一種崇高的品質,即使生活條件再艱苦,也要堅守精神的家園,精神的追求,不能過於重視物質的追求。這個社會發展至今天,對一個人成功的評價體系已悄悄發生轉變,金錢似乎成了衡量能力 、水平、情操、道德等等很多東西的標準。明星入豪門,大款開名車、捐款攀比富,走穴忙賺錢,拜金主義的思想似乎已深入社會的每個角落。教師這一職業也並非一片淨土,把教師當副業,開闢第二、第三主業的`人比比皆是。有開餐館的、有開服裝店的、有開超市的,有開幼兒園的。當我們手捧教科書,卻想着買新房、買豪車、穿什麼樣的名牌衣服、買哪些菜,我們又怎能專心、專注於教學工作? 當我們為了教學工作兢兢業業,喜人的教學成績也讓我們倍感驕傲,可我們卻為給孩子買不起一個高檔的玩具而黯然神傷;當我們看到那些教書不怎麼樣,卻穿名牌,瀟灑自如,因為有錢和領導拉關係,在學校如魚得水的人時,我們的心理是不是早已失衡?是的,我們教師也是凡人,也要生活,也要講條件,但至少我們教師隊伍中有很多老師不是貧困山村的教師,他們有漂亮的房子住,有高級的轎車開,有比常人高的工資拿,教學條件優厚,教學設備先進,他們的生活條件不比別人差,可還有很多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怨天尤人,抱怨生活有多麼不如意,可是有多少人想過在中華大地上其實有千百萬個鄉村教師像這對夫妻一樣在為祖國的未來的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默默地奉獻,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奉獻青春。因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們甘受清貧,病痛而無怨無悔。節目中一位四川的鄉村男老師的右手因患病已抬不起來,一位鄉村女教師在山村支教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揹着孩子淌水過河,冰涼的河水長期浸泡早已使老師的雙腿患上了風濕。老師不得不柱着木棒背孩子過河。看到這些,我們怎不自慚形穢?怎能不相形見絀?最美鄉村教師們那種不為名、不為利的做法是否已讓我們清醒呢?事實上,在這個物質膨脹的社會,如果稍稍冷靜一下自己的頭腦,在自己教師生涯中為錢為名為利所累疲於奔命之際,用“安貧樂道”的思想舒緩一下自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心胸便會豁然開朗,人的精神境界也會更高一層,人又怎能不活得快樂。

 

 

陳秋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z4o4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