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教師--中國希望中之希望

教師--中國希望中之希望

                 中國教師報     2003-01-22     

教師--中國希望中之希望

 

                      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李官中學校長 王奎宗 

     現實教育中的重“教”輕“學”,重“傳授”輕“發現”的做法引發了許多問題,為此,必須給傳統的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在內容與步驟上重視的是:第一,確定教育目標;第二,分析學習者的特徵;第三,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第四,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的起點;第五,制定教學策略;第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與設計教學媒體;第七,進行教學評價等。這樣的設計儘管有很多優點,但存在一個較大的弊端:以教師為中心,全部教學設計理論是圍繞如何“教”而展開,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的問題。 

     實質上,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人際互動過程,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往返活動,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溝通。這就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同時還要求教師成為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以便師生在和諧快樂的情境中實現“互動”--教與學的共振。教師的權威將建立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促進其能力、個性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從傳統的學習控制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師在教學中要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個性品質、人生信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在這種條件下的學習就是羅傑斯所倡導的意義學習,它與認知心理學説所講的積累性學習不同。意義學習關注學習內容與學生個人之間的關係,而積累性學習僅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在意義學習中,學生整個人(包括認知、情感等方面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都參加了學習,同時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整個人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使自主性學習有一個長久的動力。一切學習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既受外部動機的影響,也受內在動機的驅使,自主性學習動力主要來自內部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生內在動機的激發應因人而異,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在我國的現實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儘量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減少失敗的痛苦。過於頻繁的測試、考查和評比使學生經歷了太多失敗的痛苦,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從而喪失了學習的內在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不要吝嗇誇獎、鼓勵和讚美的話語,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以及學生的進步。 

     三是教師的教學任務從“教會知識”轉移到“教會學習”上。對於教師來講,其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即“教會學習”。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會學習策略,並創造機會讓學生靈活地運用學習策略。對於學習策略的教學,教師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各種一般性的、針對不同學習任務的具體的策略;另一方面,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學習策略,即學生不僅要擁有策略本身的知識,還要擁有如何調控策略的知識。 

     四是教師角色由“演員型”向“導演型”的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扮演了一個演員的角色,學生成了觀眾,教師在課堂上使盡渾身解數,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只能偶爾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去自主地探究問題,不能在課堂上積極地討論,發表見解,提出質疑。新形勢下教師的角色應變成“導演型”。即教師應設計出學習的各個環節,由學生去自我預習、自我探討、自我質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由學生去歸納、總結知識規律。教師只是個輔導者,它的作用是“導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路人,是對學生感到模糊的地方、疑難不解的地方進行有效地點撥、啟發。學生是“演員”,教師變成“導演”,學生還可以擠進“導演”的行列,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徹底地發揮。 

     五是教師角色要由“警察型”向“民主型”轉變。新形勢下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由“警察型”向“民主型”轉變。教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創造性地建設一種民主、和諧、充滿學術研究氣氛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要以關懷、關注、理解、賞識的眼光啟發學生的心智,讓學生能大膽地發揮創造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羅素説煛胺彩牆淌θ狽Π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的`認識過程,要發揚教學民主,師生密切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學生的學習需要民主的氛圍,今日的教學民主是為明日的經濟民主、社會民主打基礎的。 呼喚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教師 

     ■廣州市泰安中學副校長 陳 崢 

     新課程本身處處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以學生髮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的價值在於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改變了人作為社會發展工具的價值取向。這種“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就是新課程人文精神的體現,只有具備人文精神的教師才能真正完成新課程的要求。 

     新課程對教師人文精神的要求體現在: 

     第一,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改變傳統的教師壟斷教學模式,還自主、民主的教學模式於學生。 

     第二,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底藴。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通曉其他學科、門類的知識,既有人文學科的素養,又有必備的科學素養,以適應新課程的綜合性和開放性。人文學科知識是人文精神的基礎,在自然學科學習中體現的創新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即學生作為主體意識“人”的感受,充分體現新課程的人文內涵。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改變以往“讓少數孩子體驗成功,多數孩子體驗失敗”種種教學模式。注意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自身的內在要求。 

     第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有開發校本課程的意識和能力。校本課程開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同時帶動教師的成長和學校特色的創建,仍然是充滿人文精神內涵的措施。 

     第五,教師本身應該具有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這種情感主要體現對自然界的多樣性與和諧的敬畏,以及對人類創造文明的由衷讚歎等。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歷史教師以漠然的表情、毫無生氣的語調,講述着祖先創造的輝煌燦爛的文明。沒有情感的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 

     人格需要人格來培養,教師必須有健全的人格,才會自然真實地表達情感,從而達到與學生共鳴,才能營造“快樂”、“成功”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取人文精神的精髓。 

     一個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而對新課程標準的執行或是支離破碎的或是顧此失彼的。這樣的教師在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上只能展現表面的熱鬧和民主,學生變成了活動的工具,而不是活動的主體。新課程呼喚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教師,讓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新課程,深深地植根於師生的心靈。 

    視學生為朋友 

     ■湖北省潛江市文昌中學校長 李祥富 

     長期以來,我一直思考着一個説來陳舊、而實踐不易的問題:真正理想的師生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近日我讀了《朱自清傳》,受到了十分生動的啟發。朱自清先生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但從未離開過教席(先是教中學,後來教大學)。在漫長的執教生涯中,他總是尊愛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視學生為朋友,深得學生敬愛。因而,他的工作始終很愉悦,很順利,很成功。 

     我想,教師視學生為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既體現了一種寶貴的人文精神,又反映出了一種科學的教育思想。我們懂得:學生雖然是教師的教育對象,但他們在人格上和教師是平等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他們也會有自己的追求,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權利。在教育活動中,無論哪一種方法,都需要有師生平等的關係作為前提。作為教師,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就能和學生彼此親近,對他們的情況就會有深刻的體會與瞭解,就能根據他們的智能和愛好提出不同的要求,選擇不同的途徑,使教書育人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處。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情不僅是人的意志、行為的動力,而且對人的認識活動具有激發和調劑的功能。作為教師,也只有“讓學生愛你,你才能贏得學生的心,才能勝任教師的崇高使命”(孫敬修語);教師要有正確的思想,才能被學生欣然接受;教師要有高超傳授技能,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如果教師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架子,對學生態度硬邦邦、冷冰冰,面目刻板、粗陋,毫無人情理趣,甚至任意支配、役使學生,無視學生的人格,就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殺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創意,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為了做到尊師和師尊的統一,真正視學生為朋友,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與學生交往時,不是一時一事的謙恭如朋,不是為了什麼而矯情做秀,而是一以貫之,出於一種性情和赤誠。用一句時髦的話説,教師要俯下身來和學生在同一平台上,從教學中雙向互動,到感情上暢然交流,這樣,才可望培養出有獨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創新意識的一代新人。?

 

標籤: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o3jy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