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學困生 班級管理反思

學困生 班級管理反思

秦都中學韓雲生

學困生 班級管理反思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高很快,可隨之而來的學困生也開始突現出來,這種被稱為當代“教育病理”的現象,已成為學校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學校教育的一大熱點。如何有效地教育、轉化這些學困生,已是擺在我們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面前的重大課題。針對這些,我把近幾年來轉變學困生的幾點嘗試做法談談:以求共同研究與切磋。

一、班主任對學困生多一些同情和理解,信任和鼓勵。 

      學困生是師生關係的焦點,也是教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學困生的心理脆弱、自卑感強,對學習缺乏信心。同時反抗意識強。對待學困生千萬不能急躁,否則欲速則不達。教師温和的態度,關心的語氣,耐心的動作,熱情的幫助,精心的輔導,不失時機的表揚、鼓勵,是走進他們心靈的最好途徑。本班有個叫李思宇的學生,是個典型的學困生,他是家裏的寶貝,從小在家裏受寵,因而在學校裏自由散漫,誰管也不服,説話帶髒字,但腦子很聰明,就是不學習。為了使他對語文課感興趣,我有意識地接近他,下課找他聊天,請他幫我拿教具,發作業本,他覺得我看得起他,上我的課逐漸不違紀了,對學習語文感興趣了,上課總搶着回答問題,答錯了我也鼓勵他,有一次考試他竟然及格了,我在班裏表揚了他,他很得意,後來他的語文成績上升到78多分。一件小事説明老師只要尊重、信任、厚愛學困生,他們會一定轉化的。

二、班主任對學困生要多一些耐心和寬容。

     轉化學困生還得有耐心。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的一些不良習慣,並非通過一、兩次交談就能立竿見影,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消除,收到成效。學困生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需要一個較長的教育過程。其間可能還會舊病復發,屢教屢犯。因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千萬不能急躁,欲速而不達。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收穫。當學困生犯了錯之後,為了防微杜漸,對他們加強管理並輔之以一定的懲誡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懲誡學生是為了教育學生,懲誡只是手段,而教育才是目的。對於嚴重違紀的學生,不是不要懲誡,而是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當學生有悔過的表現時,要儘可能地給他一個改錯的機會。懲誡,雖然可以起到處罰本人、教育他人的效果,但卻是以犧牲學生的自尊為代價的,或許將影響學生一生,成為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沉重包袱。因此,當我們要對學生“懲誡”時,應該冷靜地想一想,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同樣能達到教育目的?  

      有本雜誌曾經登載過這麼一則故事,在英國的一所小學,一個“搗蛋”學生,為了瞭解動物內臟情況,就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把校長心愛的狗給殺了。校長得知後很是生氣,可他的處理方法卻出人意料:罰學生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血液循環圖。因為這位學生知道自己惹了大禍,便認真地畫好了兩張圖交給了校長。校長見學生認錯態度較好,圖形也畫得不錯,便免去了對他們的處罰,殺狗的事就這樣了結了。後來,這位學生非常後悔自己的行為,從此發奮苦讀。你知道嗎,那位帶頭殺狗的學生就是後來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名鼎鼎的解剖學家麥克勞德!想當初,如果校長僅從個人恩怨出發,動輒給學生以懲誡,甚至將他們勒令出校,很可能也就斷送了麥克勞德的前程。那位校長的做法告訴我們:作為班級管理者,班主任就要有“大人不計小孩過”的寬廣胸懷,多給學生以寬容和愛撫,那種稍有錯誤便給學生以懲誡的所謂殺一儆百的傳統教育模式應該摒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寬鬆和諧的'教育氛圍。  

   三、班主任對學困生要多一點細心。

      學困生轉化是一項非常細緻而複雜的工作,由於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都不盡同,所以要注意對他們進行細心觀察,全面瞭解。要通過同學、任課教師、家長等多方面瞭解他們的情況,平時細心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鼓勵表揚。同時,要引導他們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樹立自信心,奮發進取。例如,我班的王瑜瀟同學,原來學習和表現都較差,喜歡上網,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不交作業,有時還欺負同學,老師和同學都比較討厭他。後來通過多方調查,瞭解到該學生因家庭環境致使其性格倔強,自尊心強。於是我就找他談心交流,鼓勵他積極上進,一有進步就在在班上表揚他。漸漸地,他在學習和一些行為習慣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看着學生的一點一點的變化,作為班主任也很是欣慰,深感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  

四、教師對學困生要在教學要求上降低標準

     教師在教學要求上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位學生,不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不適合學生的全面發展。畢竟學困生的接受能力較差,要求他們同優等生一樣學習以及達到成績優秀的標準,既不可能實現,又加深他們的“挫折感”。因此,對於學困生的教學要求,要適當降低標準,實行分層教學的策略,採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學困生重在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意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教師在作業練習的設計上要善於顧及學困生的接受能力,降低學困生作業練習的難度,讓他們做簡易的習題。如在作文教學中,我要求優等生的週記600字以上,而學困生的週記在400字以上。當學困生完成佈置的學習任務,他們就會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對學習更有興趣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有所進步。衡量學困生的進步,教師不能採取優等生的評價標準,要認識到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且會有反覆進退的現象。教師要讓學困生自己與自己比,過去與現在比,只要他們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地鼓勵。如一個學困生上次考20分,這次考30分,這時教師不能批評這都是低分,而要表揚他經過努力進步了10分。可見,教師要客觀地看待學困生與優等生存在的差距,區別對待。以促使學困生取得新的進步為預期目的。

五、教師對學困生要在課外輔導上多下功夫。

 課堂教學是轉化學困生的主陣地,改進課堂教學策略能夠有利於學困生的轉化。然而,學困生的接受能力較低,反應速度較慢,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的教授和講解,遠遠不能讓學困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的內容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時間裏加以輔導。

 為此,我在班裏長期開展“結對子”輔導活動,讓一個優等生輔導一個或兩個學困生,幫助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充分藉助優等生的能力輔導學困生。另外,我成立了十四個學習小組,每組組長由組織管理能力突出的優等生擔任,他們負責督促、檢查和評價本組組員的學習情況,佈置課外作業或練習讓組員來做,然後收上來批改。到一定時期,我就會對各組組長的輔導情況進行總結和評比,獎勵表現出色的。實踐表明,讓學生輔導學生的做法具有顯著的“雙羸”效果,不僅促使學困生獲得明顯進步,而且促使優等生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互相學習中被充分地激發起來。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難、複雜和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多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只要我們對學困生始終付出愛心、耐心和恆心,學困生轉化就必將走向成功。

 

韓雲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gjex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