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家庭教育與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關係

家庭教育與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關係

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及形成是一個大家都熟悉,但又最容易為家長所忽視的問題。一系列的事實向人們展示了沒有良好習慣的惡果及有良好習慣的好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引導幼兒形成分享的習慣,教育他們擺脱依賴,養成自立的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衞生習慣等。從事例到理論,指出父母要從自我做起,抓住幼兒期這一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切實可行的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告訴父母,習慣的形成切不可操之過急,要抓住生活的每一瞬間教育孩子,從而形成於人於己皆有益的習慣在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人們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卻往往不被重視,孰不知,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其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是有深遠的意義的。俗話説:“播下行為,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這就是説,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實現的。幼兒期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期,應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為主。我國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嬰孩”、“早諭教”,告訴人們,在孩子無所知、無所疑時,進行教育是容易的。

家庭教育與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關係

一、擺脱依賴,養成自立的習慣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嬌慣,事事大包大攬,不給孩子動手機會,會令孩子形成依賴心,以至缺乏自立能力。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兒童期是人生獨立生活的時期。”兒童之間本來就擁有一個獨立的小世界,我們應該“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讓兒童儘早學會自我服務,通過獨立協商解決衝突,並參與合作,才會被這個世界所容納。

1、鼓勵孩子“自己來”。對孩子來説,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不會到會的,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脱衣繫鞋帶,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獨立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影響着孩子走向獨立的信心和進程。父母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變化,滿足孩子的獨立要求,鼓勵其積極探索,從而獲得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其“試一試”,同時給予一些具體的指導和幫助,使之掌握一些必須的技能;孩子在“自己來”的過程中,難免會把事情做糟,如“把地板擦的一綹綹兒,玩具收拾的大雜燴,筷子攪的飯菜撒一地,洗衣粉倒了一大袋......,家長由此產生的態度直接影響着孩子自立習慣的形成,若支持、鼓勵、指導孩子,則會更加進一步激發孩子的獨立做事的願望,增強自信心,使孩子”我自己來“的

自主願望逐步轉化為獨立做事的能力習慣;反之,則會擊消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失去做事的自信,不利於其自立習慣的培養。

2、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好多父母抱者“樹大自然直”的想法,這實際是父母的一相情願。孰不知,孩子的能力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沒有鍛鍊機會,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在行動上要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獨自走向屬於自己的天地,並以積極的語言和行動鼓勵,使其在探索自己天地的過程中,不斷克服認識上、動作上、能力上的不適應,不協調,不斷提高獨立性,養成自立的習慣。新加坡人提出了“再富也要窮孩子”的口號,他們帶孩子外出時有意不給孩子準備點心、水,而讓孩子自己解決口渴飢餓的問題,鑑於新加坡的做法,節假日家長帶孩子遠足踏青時,一定要放手孩子,如:讓孩子自己揹包,自己行走,進公園時買票帶路,孩子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一切放手孩子,家長給予鼓勵支持

,孩子就會在自己走的過程中漸漸長大,逐步提高自理能力。

3、教育孩子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孩子之間常有矛盾發生,當鬧矛盾時,要把它視為教育解決矛盾的良機,養成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的習慣。這就要求父母不要有偏見,對孩子的紛爭不要介入太多。

鄰居家的孩子牛牛,非常調皮,在未上小學以前,經常和另一家的孩子亮亮玩耍,兩個孩子在玩的時候,經常發生爭執,搶奪玩具現象,而每在此時,牛牛總會求助爸爸,其爸爸就會氣兇兇的找亮亮算帳,亮亮嚇哭了,牛牛則會高興的又蹦又跳,慶祝自己的勝利。

他更加蠻橫。上學後的牛牛

,每當和同學發生了矛盾,也總會以“讓我爸來揍你”來嚇唬小同學,極不受同學們的喜歡。而爸也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白自己的錯誤做法。現在牛牛正在努力的擺脱依賴,一步步的學習獨立,對他來説,獨立解決問題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而社會的要求,則使他必須克服重重困難。由此可見,在孩子發生糾紛時,家長的適當介入是非常關鍵的。一般情況下,父母不要介入,若確實需要父母介入,就要問清情況,告訴如何做,並要求他學着重新來一次。孩子就是在磕磕絆絆中成長的,父母要給他們自行解決的機會。

三、培養同情心,養成樂於助人的習慣

研究表明:孩子在三歲以後,就具有了同情心,看到別的孩子摔倒而有痛苦的表情,就作出痛苦的反應,年齡增長,同情心逐漸增強。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其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去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習慣,這對於改善孩子的`人際關係,增進其社會交往能力有很大益處。一個樂於助人並能從自己奉獻和同伴之間的友情得到滿足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高的。

四、激發興趣,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曾經有人搞過調查,問幼兒:“你最討厭什麼?”幼兒説:“學習。”小小年紀,為什麼會出現厭學現象,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父母為了孩子早日成才,整天忙者背這背那,大人疲倦,孩子也失去了學習興趣,這是教育的失敗,如何變厭學為樂學?其實很簡單,只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行了。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獲得知識,發展智力,以及今後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父母要根據孩子自制力差,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從強化有意注意入手,幫助他們逐漸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1、保護孩子好奇心,滿足求知慾。這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動力。隨着孩子獨立性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周圍環境,對許多事物表現出極大的好奇與興趣,有時他們會提出讓大人感到好笑的問題,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嗎?”“黃瓜是西瓜的弟弟嗎?”父母要保護他們積極探索知識的慾望,支持他們因好奇而提出的問題。對他們的問題,父母要設法解答,保護其好奇心,培養他們凡事動腦好問的習慣,切不可因嫌麻煩就責怪孩子羅嗦,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

2、從孩子實際出發,用循循善誘的方法鼓勵引導孩子,並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要求。孩子喜歡提問、探究,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往往不滿足“這是什麼”,而要知道“為什麼這樣”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其知識經驗和理解能力,父母要正確對待他們的問題,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好多孩子對成人回答的“為什麼”,總是持懷疑態度,想親自加以驗證,甚至進而研究出新的“為什麼”,要求成人予以解答。對這種刨根問底的學習方式,父母要加以保護,尊重他們,也許又一個“愛迪生”產生了。在引導鼓勵的過程中,要告訴他們,這些問題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學習來解決,從而激發孩子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學習是馬虎不得的,父母對孩子要求要嚴格,根據孩子的表現,隨時進行表揚和批評,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發展的賞識環境。當然,困難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及時發現,予以勸解,運用啟發式的引導,讓他們明白困難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勇敢的人會努力踢走它,來引導感受解決困難的愉悦感。

六、教育孩子誠實,養成不説謊話的好習慣。

孩子有時會做出父母不願意他(她)做的事,為了避免父母責怪,便説謊話,找藉口以瞞過父母。對待孩子的“説謊”,父母要高度重視,加以區別對待。皮亞傑説過:“説實話,乃是兒童人格的外部,從而引起

主觀的和客觀的責任感。”教育孩子誠實,要先從孩子的小嘴巴入手。對於幼兒年齡所特有的“想象”滿意,如昨天我到海底旅遊了,是魚人姐姐帶我去的,大海里真好玩兒”父母可不必理會,只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引導其大膽想象,

而對孩子真正的説謊欺騙行為,父母就要積極引導,這種引導要建立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我們來看下面的對話:(媽媽)“明明,杯子是你打破的嗎?”(明明)“不是我。”“有一個小朋友做了錯事,但他勇敢地承認了錯誤,大家還很喜歡他;媽媽喜歡誠實的孩子,明明你能做到嗎?”“媽媽,我錯了,是我不小心,打破了杯子。”正是由於媽媽的尊重信任,才使明明説真話,相信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他會誠實地向媽媽認錯的。當然,要培養孩子不説謊話的好習慣,在加強教育引導的同時,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父母如果當面一套背面一套,孩子是很容易效仿的。

培養孩子健康發展的路是漫長的,但“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只要在成長的道路上善於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機,持之以恆地堅持對孩子進行教育,回報你的將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習慣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內化的過程,需要你持久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dpw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