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蠟燭》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蠟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學會用細膩的外貌、動作、細節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3、通過朗讀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語言,感受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薰陶學生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早讀課朗讀),積累字詞,查找相關資料。

2、教師:瞭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和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朗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開門見山)

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東西──蠟燭,誰能告訴我蠟燭有何作用?

師:蠟燭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賦予了什麼意義呢?

二、介紹相關背景資料(作者及文體)

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1、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三、閲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朗讀課文(默讀),理清這篇文章的記敍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四、品讀課文,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

1、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老婦人的片斷,齊讀。

2、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未説一句話,作者通過行動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推想文中老婦人的心理活動。

揣摩人物心理活動,進行練筆。

文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細讀文章中的這段話,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説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脱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引導學生從老婦人對蘇聯紅軍戰士的崇敬與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等來描寫。)

如:⑴老瑪利育乞西看着那戰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説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裏過了四天的那一隻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裏摸出件什麼東西來,揣在懷裏,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訴人們什麼?“她想了半天”,心裏是怎麼想的?

⑵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她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髮,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這樣,她坐在那裏,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老婦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做這一切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她做在那裏,靜靜地。”她想了些什麼?

⑶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説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脱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老婦人為什麼不説話?為什麼鞠躬?

3、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藴:

⑴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説明?)

交代蠟燭的來歷,表明這支蠟燭的珍貴,有着特殊的意義。表明老婦人的至情至愛。

⑵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這裏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這裏提到圍巾的顏色“黑色”,暗示戰爭的殘酷,表明老婦人對失去蘇聯紅軍戰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改寫“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説説原句好在哪裏?)

原句渲染了戰火紛飛,突出了蠟燭的珍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南斯拉夫母親蘇聯紅軍為親人,她的恨與愛是那樣深沉。改句過於平淡,表達效果顯然不夠。

⑷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這句話的含義是?)

這個抒情詩般的結尾,深情讚美了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4、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十分勇敢、不顧生死,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不畏法西斯惡勢力的人。

⑴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顧生死。

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⑷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朗讀,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並體會其表達效果,交流活動。

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在法西斯強盜的鐵蹄下飽受苦難,她的房屋被炮火轟毀,他的男人死去,他視蘇聯紅軍為親人,他的愛與恨是那樣深沉。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老婦人對這位犧牲了的紅軍戰士的情感是怎樣的?

師:這篇文章如此感人,這種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題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感人因素進行了着力描寫。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師歸納小結。

歸納:作者着力描寫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點。一是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不顧個人生死;二是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異常吃力,烈士犧牲的精神是老婦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對待烈士如親人,表現出母子親情;四是老婦人獻出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結婚蠟燭,悼念烈士。

六、問題探究

1、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⑴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⑶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文中幾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什麼作用?

五次,表現出法西斯的殘酷和老婦人的勇敢。

七、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啊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鬥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牆,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八、教學反思

《蠟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爭的主題。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着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藴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雖然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極為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老婦人的形象。同時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首都的戰場上,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整體感知

1、出示老婦人插蠟燭的圖片,讓學生表述老婦人在墳前做了哪些事情?

點撥:老婦人在墳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結婚喜燭,並點了起來,對着燭光兩臂交抱在胸前,然後為之製作擋風的屏障不使其熄滅。表現了他敬仰正義之師,熱愛紅軍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並説説你感動的原因。

3、作者為什麼要補充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點撥:這是為了突出這支蠟燭的特殊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三、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討論:説説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讓學生暢所欲言)

點撥: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並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四、情感體驗:這篇通訊非常感人,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點撥: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2、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4、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五、修辭手法的探討:反覆

1、炮火(11次描寫)

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蠟燭(6次描寫)

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3、黑圍巾(4次交代)

表達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給予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老婦人的動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結:

《蠟燭》是一首讚美詩,它體現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蠟燭”我們可以聯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麼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温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裏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教學設計 篇3

一、學習目標

1.情感朗讀,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抓住細節描寫,感受南斯拉夫母親崇高的精神品質

3.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學習的重難點

1.重點:分析人物細節,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和品質。

2.難點:“蠟燭”的特殊含義

三、學習準備:

1.掌握本文的生字詞讀音和意思。

2.查閲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啟發導入。

(二)初讀課文,解讀人物。

1.用“我被 所感動,原因是 ”的句式説話。以引導他們從內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並請學生進行配樂朗讀相關語段。

2.探究老婦人的形象。

Ⅰ動作描寫①教師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分析。②學生自己找一句或兩句進行賞析③

Ⅱ心理揣摩①幻燈片出示相關語句讓學生揣摩②全班交流。

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為什麼不説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Ⅲ環境描寫①找到相應的環境描寫,理解體會作用。②播放相關影片

(三)深入研究,理解主題。

1.思考:課題可以改成“老婦人”嗎?為什麼?

2.出示文章最後一段,理解“蠟燭”的特殊含義。

3.昇華主題:呼喚和平,珍惜和平。

(四)自主質疑

1.學習了本文,你還有哪些疑問?

2.互動釋疑

(五)推薦茹志娟的《百合花》

(六)佈置作業

完成一篇讀後感

《蠟燭》教學設計 篇4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用細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寫作手法。

3.通過揣摩語句,提高寫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用血肉凝結的情誼,體會主人公對同志深厚的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分析作者寫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體會主人公對戰士深厚的情誼。

3.揣摩語句,體會其意藴。

◆難點

作者的寫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點

文中的外貌及動作描寫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閲相關資料,瞭解南斯拉夫解放戰爭的史實。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掌握文中疑難詞語。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導入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約________分鐘)

二、完成課後習題一(約________分鐘)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討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樣產生的(約________分鐘)

四、課堂練習(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體會老婦人的感情:

看炮火連天想老婦人不顧生死

看年老體弱想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護遺體想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看燭光閃爍想老婦人奉獻的感情

練習設計

閲讀文章“她穿過方場,到了……她在旁邊坐了下來。”完成下列題目:

1.從文中摘出關於“她”的動作描寫的詞語,分析它們表達了“她”怎樣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寫外貌的一句是什麼?

3.“她在旁邊坐了下來。”揣摩此時老婦人的心理。

輔導練習提示:以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只是給予指點。(3)可以讓學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達。

教法探討

1.這篇文章非常感人,讀之讓人心靈為之震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採用何種手法來得到這種藝術效果的。

2.本文有許多意味深長的語句,意藴十分豐富,要引導學生着重體會,在具體方法上可靈活處理,可先讓學生提問,教師與學生逐一探討。

《蠟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蠟燭》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2、瞭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3、透過行為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嚮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1、複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語言,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教法

誦讀法結合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裏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裏蠟燭起着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託懷念、哀思。此外,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温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麼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與蠟燭相關的課文,這就是俄國作家西蒙諾夫的一篇新聞通訊《蠟燭》。

二、自主學習,檢查預習

聽寫詞語並注音:地窖拂曉聳立燈芯匍匐瓦礫

舀出灼燒腋窩肅穆鞠躬

三、結合學生預習,老師介紹

1、簡要介紹寫作背景。

二戰末期,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2分鐘)

2、介紹通訊有關知識。

[提問]前面學過《新聞兩則》,那是兩篇消息,今天我們學的《蠟燭》是一篇通訊,和前文相比,通訊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消息一般概括性報道事實,通訊則是對事實進行完整詳細的報道;消息與通訊在表達方式上一般以敍述為主,描寫議論成分少;消息語言簡潔平實質樸,通訊講究文采,語言形象,鮮明生動。)(5分鐘)

四、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提問]複述課文故事

用戰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現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現蘇南兩國人民深厚情誼。老婦人的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埋葬戰士,為戰士守靈,可概括為“敬愛”與“哀痛”。

2、通過課文語句分析。

[提問]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與描寫。)

3、[提問]整理出文章中共幾次寫到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

【炮火11次、蠟燭6次、黑巾4次、老婦人動作6次(三爬三跪)】

4、[提問]從這些重複的描寫中,可以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3)“黑色的大圍巾”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5、[提問]感人在什麼地方?

(題材感人——戰爭中的人民;細節描寫真切——炮火連天,年老體弱的婦人吃力掩埋戰士、擺正遺體,親吻額頭,像親人一樣、點起珍藏45年的蠟燭,全文突出蠟燭,任讀者沉浸在燭光所營造的意境中。)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西蒙諾夫感人至深的《蠟燭》一文。從中我們瞭解了通訊這種

教學時間:一課時新問題材的特點(請學生複述);戰爭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極端狀態,戰爭也是對人類生命的挑戰,當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呈現的時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可以發現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點。今天,通過學習,我們體會了課文中細節描寫裏所傳達出的真摯感情,這不是一般的人類感情,是在極端環境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性深處的善良,敬愛與哀痛。老婦人的愛,是一種建立在正義基礎上的母親般的愛。戰士犧牲的精神讓她無所畏懼,是人類美好情感的體現。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第二題。

《蠟燭》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的】

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

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學習重點】

朗讀、探究、體味南斯拉夫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習準備】

解決字詞;查閲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燭光引讀

教師呈現《燭光裏的媽媽》圖片。

同學們,我們面對着搖曳的燭光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是啊,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母子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裏,卻有着不同的意藴,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它會使我們感受到怎樣的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呢?

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讀了課文後,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1、設置問題情景一:課文以蠟燭為題,這裏的燭光,你認為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呢?

討論明確: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設置問題情景二: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討論明確:

⑴ 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 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 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⑷ 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儘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後歸類。)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和描寫。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⑴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⑵ 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説明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 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⑶ 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⑷ 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四、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五、內心體驗,互動釋疑

1、內心體驗:

⑴ 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① 老婦人為什麼不説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② 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⑵ 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説: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

2、課外延伸:

⑴ 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⑵ 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於二百字。

《蠟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處。

2、進一步學習人物的塑造方法,並訓練初步賞析人物的能力。

3、認識戰爭的殘酷性,從而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操。

【教學重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意義深刻的語句。學習結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文章卻是什麼的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境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婦人的形象。同時也領略燭光的象徵意義,啟發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爭的思想。教學中對於二戰中納粹的暴行可以有適當的介紹,當有助於學生的認識。

【課前準備】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者是根據拼音寫漢字:

貝爾格萊( )德 ( )曉 衰( )老

屏( )障( ) ( )躬

2、辨析下列多音字:

⑴ 散:散( )文;散( )步

⑵ 削:削( )去;剝削( )

⑶ 間:間( )距;間( )歇

⑷ 迫:迫( )擊炮;急迫( )

⑸ 晃:晃( )眼;搖晃( )

⑹ 堡:堡( )壘;十里堡( )

⑺ 揣:揣( )在懷裏;揣( )測;掙揣( )

3、辨析形似字:

⑴ 瓦礫( );閃爍( );眾口鑠( )金

⑵ 契( )約;挈( )帶;鍥( )而不捨

⑶ 地窖( );窯( )洞;窟( )窿

⑷ 枝柯( );孟軻( );坎坷( ); 苛( )刻;

百舸爭流( )

⑸ 揣( )測;踹( )開;喘( )氣;

湍( )急;祥瑞( )

4、詞語積累:

⑴ 燒灼:燒、燙,使受傷;

⑵ 珍藏: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

⑶ 穿越:通過;穿過。

⑷ 目睹:親眼看到。

⑸ 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⑹ 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

⑺ 地窖: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⑻ 匍匐:爬行。

⑼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竭,盡。

⑽ 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

⑾ 聳立:高高地直立。

⑿ 柔和:温和而不強烈。

⒀ 閃爍:(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

⒁ 肅立:恭敬莊嚴地站着。

⒂ 顫巍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

⒃ 肅穆:嚴肅安靜。

⒄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業、精神等)永遠流傳,不磨滅。垂,流傳。朽,腐爛。

5、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説《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並於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鬥的中國》一書。

第一課時

〖導入〗

講析二戰歷史。轉入新課。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戰地通訊。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整體把握〗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從“方場的一邊”,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裏去了”,即第31段)寫老婦人埋葬紅軍戰土。

第三部分(從“拂曉前”即第32段至結尾)第二天當紅軍們準備找契柯拉耶夫的屍身時發現了那個墳堆,而且老婦人再次送來蠟燭。

亦可如下劃分:

第一部分(1~7段):寫蘇聯紅軍要偷襲橋頭堡時,有一位戰士犧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寫老婦人育乞西親眼目睹這位戰士犧牲的經過。

第三部分(14~31段):詳寫老婦人育乞西置生死於度外,安葬紅軍烈士,還在墳堆上點上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

第四部分(32~44段):寫蘇聯紅軍尋找戰士屍體時,卻發現墳堆、老婦人和燭光。

本文為什麼要以蠟燭為題:

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具體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開端

1、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點是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附近的一塊方場。起因是五個紅軍戰士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結果其中一個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紅軍戰士犧牲在方場上了。連長準備第二天再去進攻時,再埋葬這位戰士。

2、在第一部分的敍述中,有環境描寫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從這句描寫中可以看出戰爭的殘酷,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渲染了氣氛,也為下文戰士的傷亡和犧牲作了襯托

3、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國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轟到太陽落山”,再次交代了戰場上環境的危險,這也是為下文做好鋪墊。

二、分析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敍述的地點發生了轉變,以老婦人的住處為中心進行交代。

1、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婦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礫”“磚瓦半掩着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人口”,老婦人就住在這地窖裏。是戰爭使她無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婦人對戰爭是無比的憎恨。

2、接着以老婦人所看到的情景來交代19日早晨發生的事情:當她發現有一位紅軍戰士已經犧牲在方場時,她決定去埋葬這位紅軍烈士。從她“爬出地窖”到後文的為烈士埋葬,這是全文的重點內容,具體而且感人。

3、老人不忍看到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於是她置生死於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紅軍烈士,不顧體衰,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並捧土堆成墳堆。

4、最後老婦人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上。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

5、文章中多次寫到炮火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來,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第10段)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後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裏去住。

(第11段)她從地窖裏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到她那裏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牆上,失去了知覺。

(第13段)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第20段)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第24段)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答:突出老婦人在炮火中種種行為的感人力量。同時,炮火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響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國同盟的友誼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卻步了。

6、第17段:中關於”她“的動作描寫的詞語有哪些?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答:穿,翻,看見,理,彎,坐。反映的感情:對年輕戰士的哀憐、歎息。

7、老婦人能夠捨身掩埋紅軍戰士的動機是什麼?

答:動機:痛恨法西斯,熱愛自己的祖國。(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西乞為他堆的,她不忍心紅軍戰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

8、文章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老婦人的身體不是很好?

答:兩次“休息”“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顫巍巍”等詞。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婦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籠統地説“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那就不夠感人,作者是這樣寫的:“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了彈坑裏。她已經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裏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這樣描述,情景歷歷在目,彷彿老婦人的喘息聲都聽得見,真是感人肺腑。

9、寫老婦人安葬烈士的禮儀也很具體,例如掩埋之前“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一個一個動作都作了描寫,也是很感人的。

10、閲讀第28段,“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壞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不捨得用,珍藏到今天。”

⑴ “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來代替,為什麼?

答:不能換。“摸出”與後邊的“揣在懷裏”相呼應,説明老婦人把這支大蜡燭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來。説明她非常珍惜這支蠟燭。

⑵ 為什麼要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答:補充説明這支蠟燭的來歷,才能説明這支蠟燭對老婦人來説是多麼珍貴,也才肯附托出老婦人的這種行為是多麼偉大,令人敬佩。

三、小結課文 略。

四、佈置作業 略。

《蠟燭》教學設計 篇8

【創意説明】

有些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選材巧妙外,細膩的描寫不可或缺。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情感,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摹寫。閲讀這篇文章,我們不妨將有些描寫對象相同的反覆摹寫進行歸類、比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達效果,這樣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教學步驟】

一、尋找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3、意見綜合: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與描寫。

二、歸類

按內容將這些描寫歸類集中,如:

1、對炮火的十一次描寫:

⑴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五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着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

⑵ 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幾次間歇。

⑶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

⑷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

⑸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打在老婦人的近旁。

⑹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那些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⑺ 天氣很冷,四下裏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他聲音。

⑻ 德國人的炮火沒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仍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的地方。

⑼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⑽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⑾ 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了。

2、對蠟燭的六次描寫:

⑴ 她又在衣袋裏摸了半天,摸出火柴來。她把那大蜡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

⑵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了一下。

⑶ 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

⑷ 在已經被破壞的鐵欄杆附近,聳立着一個小小的墳堆。一支蠟燭,旁邊還有生鏽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閃耀着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⑸ 他們圍着墳堆,靜默地站着,看着這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⑹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3、對黑圍巾的四次交代:

⑴ 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

⑵ 這時候,一個披着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走近來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身邊。

⑶ 在墳旁跪下,從黑色的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

⑷ 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

《蠟燭》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故事發生的背景,把握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語言,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藴和表達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老婦人這一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體會反法西斯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往事如煙,歲月如流,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會被時間磨蝕得鏽跡斑斑;唯有情感,高尚聖潔的情感卻長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把一生中唯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蠟燭,獻給了一個蘇聯青年戰士。這一幕將永遠留存在熱愛和平的人們的記憶裏。

二、整體感知

1.作家作品簡介:西蒙諾夫是前蘇聯作家,《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通訊屬記敍文文體,也是報紙常用的文章樣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通訊運用的`表達方式是敍事,其中主要是記敍的成分。

2.速讀課文,先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後概括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1944年9月19日,蘇聯紅軍在南斯拉夫保衞戰中,與德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紅軍偷襲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位紅軍戰士犧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冒着德軍的戰火前去掩埋了紅軍戰士的屍體,並拿出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點在墳頭,並徹夜為其守靈。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再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

——主旨:本文讚美了反法西斯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

1.自讀課文,找出文中對老婦人的描寫(神態、外貌、動作等描寫)並自由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找出的描寫片段。

3.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環境危險,炮火連天,年老體弱,行動吃力,但老婦人不顧生死前去保護一位不相識的青年戰士的遺體,並獻出珍藏的蠟燭——這是一份深切的母親的關懷之情,一種無畏赴死的犧牲精神。

4.文章非常感人,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感動的片段進行朗讀,並説説為何感動。

——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炮火連天,環境危險;年老體弱,掩埋艱難;掩埋遺體,情同母子;燃起蠟燭,寄託哀思。

5.有感情地齊讀課文最後兩句話,思考:

(1)燭光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象徵紅軍烈士的寶貴生命像燭光一樣不畏炮火而燃燒;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的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四、揣摩老婦人的心理活動,補寫一段老婦人坐在墳前默默守靈時的心理活動,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然後在班級內交流。(如果課堂上時間不足,就作為課外作業)

老婦人形象:

——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蠟燭》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 品讀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着、勇敢和機敏。

2、 體驗當時緊張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學習點線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主線,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等點,點面結合,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抓主線讀書的習慣,提高閲讀效率。

教學方法:主線引導,點線結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二課時

課前:聊天談話,蓄勢。

一、背景展開,情感積澱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事件。

這節課,我們來品味這段發生在二戰隱蔽戰線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護蠟燭

1、偽裝情報

2、方法是否萬無一失,絕對安全?

危機降臨了……

三、抓住細節,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讀3——7自然段,整體感受。

2、交流:感受緊張氛圍。

3、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危機在一步步逼近:

怎麼辦?是生,還是死?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A、屈服——被奴役,任人擺佈——不願意

B、反抗——殊死搏鬥,魚死網破——被消滅

C、周旋——虛與委蛇,不斷尋找轉機——?

伯諾德母子是怎樣做的呢?

4、、默讀課文3——7自然段,劃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想象他們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1) 默讀課文學習。

2) 交流:

A、母親化解危機;

B、危機再一次來臨;

C、情況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機。

5、小結並引申

四、懸念猶生,意味深長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蠟燭熄滅了,故事似乎結束又似乎未結束,危機真正過去了嗎?德軍會不會懷疑?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2、好的小説在結尾是“留有懸念”的。這個懸念會吸引着你不斷思考、不斷揣摩,繼續閲讀,而且是創造性的閲讀……

五、作業:

故事戛然而止的時候,故事的敍述者便由作者變成了“你、我、他”,我們可以一起來創造性地續寫這精彩的故事。

續寫《半截蠟燭》。

《蠟燭》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説説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藉口上漏税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裏?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着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説説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

1、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3、指導編排課本劇。

三、第一場的編排。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覆朗讀。

3、學生交流怎樣表演。

4、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佈置準備工作。

五、佈置作業 。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默寫詞語。

板書設計

《蠟燭》教學設計 篇12

知識認讀5個字。

能力講一講或演一演《半截蠟燭》這個故事。

思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人民勇敢頑強、不屈不撓,用聰明和智慧戰勝了入侵的敵人。

教學重點能夠依據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半截蠟燭》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了解伯諾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周旋的事蹟,體會他們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優秀品質。

查閲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法戰爭的背景資料。

一、感知全文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1課《半截蠟燭》(板書課題)。同學們已經初讀了課文,誰來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蠟(注意與“臘”的區別)尉(蔚)厄奎(書寫)

2、詞語:絕密——極其機密的。

絕妙——極美好,極巧妙。

厄運——不幸的遭遇。

鎮定——遇到緊急的情況不慌不亂。

3、同桌互讀課文,看誰讀的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

1、伯諾德夫人及其兩個孩子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進行周旋的?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畫一畫。

2、自己簡單説説,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3、伯諾德一家為保護情報先後用了哪些方法?指名回答。

(保住情報的過程險象環生。首先是德國中尉順手將半截蠟燭點燃,伯諾德一家三口立即感到事態危急。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就會自動熄滅。一切就會暴露無遺。兩個孩子則“臉色蒼白”。伯諾德夫人急中生智,用一盞油燈代替了蠟燭。沒想到時過不久,蠟燭被德國中尉重新點燃。緊接着是大兒子想借取木柴之機拿走蠟燭,遭到德國中尉的粗暴阻攔,蠟燭在繼續燃燒。大兒子雖然知道厄運即將來臨,卻仍然鎮定自若。最後,小女兒以上樓睡覺為藉口,從容地拿走了所剩無幾的蠟燭。就在她邁上最後一級台階時,蠟燭熄滅了,終於化險為夷。)

4、理解語言

伯諾德一家人默契配合,與敵人周旋表現在哪裏?生答後總結。

(1)內心焦急萬分,表面不動聲色。

(2)沉着冷靜,謹慎行事。

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讀一讀,説一説。

5、師小結: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一家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終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

四、講演故事

1、正當小女兒傑奎琳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生生交流,師巡視、傾聽、點撥。

3、講一講、演一演這個故事。

4、小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着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鬥爭,法國人民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五、作業: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3、寫一篇讀後感。

《蠟燭》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理念】

詞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才具有豐富而恰當的含義,才折射出人物內在的品質和精神。詞語,只有迴歸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積極和充滿生活氣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引領學生在課文描述的情節和細節中,關注那些“含義豐富、含情脈脈”的詞句,使他們既獲得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又獲得對語言的準確感受。如此,學生的語文學習才具有語文的“滋味”。

【設計特色】在故事情節中理解詞句的含義,在具體細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在導演劇本中習得語言的精妙。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繫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並能結合表演深入體會“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複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並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

【教學過程】

一、學習字詞

1、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重點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蠟燭”的偏旁分別為“蟲”、“火”。啟發學生用“燭”組詞:燭台、燭芯、燭光、燭焰搖曳……

2、教師繼續板書:

伯瑙德夫人、雅克、傑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現了這3個人的關係?以此瞭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插問:你知道法國曆史上還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夫人嗎?

(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3、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

祕密、絕密、絕妙;危機、厄運;從容、鎮定。教師組織學生朗讀,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

聯繫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5、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⑴ 絕妙:

伯瑙德夫人把裝着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台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教師點撥:你從“終於”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麼?

(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⑵ 危機:

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教師點撥:“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這裏“似乎”説明了什麼?

(實際上危機並沒有真正過去。)

⑶ 厄運:

那就是蠟燭會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教師點撥:

在危機和厄運面前,一般人會有什麼反應?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對待的?他們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

1、請學生自己練習複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面前從容應對、化險為夷的經過。然後組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幫助學生複述得更加有條理:當的時候,他(她)(怎麼做的)。

2、教師根據學生的複述進行扼要的板書:

點燃──吹熄;端走──奪回;重新點燃──端上樓。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故事,要求用上恰當的、準確的詞語,如: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教師對學生在複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於出現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肯定,以便讓學生講述得更加流暢、準確。

三、學做導演

1、假如將這個扣人心絃的故事編成劇本來演出的話,你認為可以安排幾個場景?引導學生討論,並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重點設計三個場景: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雅克與敵人周旋、傑奎琳與敵人周旋。

2、假如請你來做導演,每一場戲該怎麼演?認真閲讀課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活動,然後設計表演的要領。可以引導學生先閲讀第三自然段,圈畫出伯瑙德夫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

3、組織學生交流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的表演,重點關注“輕輕地”,討論:為什麼要輕輕地吹滅蠟燭?以此體會伯瑙德夫人的機智和鎮定。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組織“導演們”進行評論。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後兩場戲,分別關注“從容”、“默默地”、“嬌聲”、“鎮定”。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提問:“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裏的“似乎”表明什麼?

4、在學生“導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並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特別是重點的詞句,進行更深入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危險、緊張以及人們的機智與勇氣。

四、人物評價

1、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課文,具體談一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師總結、點撥。

【練習設計】

1、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猛烈( ) 昏暗( ) 嚴肅( ) 顯眼( )

安全( ) 粗暴( ) 放心( ) 若無其事( )

2、我最欣賞劇本中______的語言,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對文中的人説些什麼呢?請選擇一個人物,寫幾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敵人走後,母子三人會説些什麼?請你也寫一段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或爸爸媽媽聽。

【教學建議】

劇本是編劇和演出所參照的藍本,作為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台性,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新的空間。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潛藏於眾多學生身上的巨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利用劇本,把學生變為“演員”,把課堂變成“舞台”,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完本課後,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閲讀一些兒童劇劇本,自行編演劇本,增加對劇本的瞭解和閲讀興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語文課不等同於實踐課,不能淡化對教材中語言文字的品味,因此在學、演劇本的過程中更應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那些精煉、含蓄、畫龍點睛的語句。

《蠟燭》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領悟其是怎樣通過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2、通過合作演一演劇本,閲讀感悟劇本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等描寫,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瞭解劇本的語言特點,指導學生在演一演劇本的過程中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

難點:讓學生在演劇本的語言實踐中自覺融入到劇情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流程

一、揭題導入,瞭解什麼叫“劇本”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默讀課前導語,瞭解什麼叫“劇本”。

二、初讀課文,瞭解“劇本”內容

1、自由認真讀課文,思考:劇本與我們平常學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有什麼不同呢? 反饋交流

2、瞭解劇本里故事發生的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3、瞭解劇本里講到的人物:伯諾德夫人和她的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

4、瞭解劇情:為了保住半截蠟燭中的祕密情報,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取得最後的勝利。

三、以演促讀,感悟“劇本”人物形象

1、學生討論如何演好劇本。

2、指導試演課文其中一段:學生小組合作試演;指名上台演;指導學生利用括號裏的提示語演好人物,並補寫提示語。

3、師引説:這時,三個德國軍官闖了進來:好黑的屋子,為什麼不點蠟燭呢?蠟燭被點着了,此時,伯諾德夫人怎麼做?

4、指導學生演好伯諾德夫人鎮定自若的樣子。

5、伯諾德夫人的辦法失敗了,蠟燭又被點着了,此時此刻,傑克會在心裏想些什麼呢?

6、瞭解“潛台詞”,並演好傑克。

7、傑克端走蠟燭沒成功,那小女兒傑克琳是怎麼樣和敵人鬥智的呢?學生討論、演一演。

四、總結課文,昇華主題

從保護半截蠟燭的整個過程來看,你覺得伯諾德一家怎麼樣?

五、課外作業

1、續編“劇本”:屋外的風漸漸小了,三個德國軍官走遠了,傑奎琳端着熄滅了的蠟燭從樓梯上下來。伯諾德一家這個時候又有什麼精彩的對話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當一回編導續寫劇本,注意劇本的特點。

2、演劇本:有興趣的同學課間演一演該劇本。

《蠟燭》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讀讀讀記記生字新詞,理解“小心翼翼,完好無損,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瞭如指掌”等詞語。

2、抓住語言、動作、神情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鬥爭時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瞭解課本劇的特點,表演《半截蠟燭》。

【教學過程】

一、學習提綱

1、讀通讀順課文,理解“小心翼翼、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瞭如指掌。”

2、自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3、默讀課文,勾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關鍵詞句,思考批註,伯諾德一家人有( )美好品質。

4、表演《半截蠟燭》:

⑴ 分小組,做準備。

⑵ 師生合作表演。

⑶ 生生合作表演。練習提綱

二、練習表演《甘羅十二為便臣》(同步閲讀110頁)

1、説説主要寫了一件( ),甘羅是一個( )的人。

2、班隊課上表演《甘羅十二為使臣》。

一、初讀課文,掌握字詞,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二、指導自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伯諾德夫人:

1、“……不惜代價守住它……”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傑克(若無其事):

“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個火吧”

傑奎琳(笑容象白荷花一樣純潔):

“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盞燈上樓睡覺嗎?

(機智勇敢 臨危不懼 熱愛祖國。)

三、指導學生分角色練習表演《半截蠟燭》

1、分角色。

2、找道具。

3、背台詞。

四、表演《半截蠟燭》,全班其他同學評價

1、師生合作表演——評價。

2、生生合作表演——評價。

標籤: 通用 教學 蠟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xr0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