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魯迅《吶喊》賞析

魯迅《吶喊》賞析

整理人:沈玉成

魯迅《吶喊》賞析

《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説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説,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準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説,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説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説:‘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着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説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説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説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説。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説《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説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説明了這些小説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説的內涵,及意藴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着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説,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説,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敍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着“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鋭,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鋭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説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説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敍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説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小夥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餘,令人歎服!

《藥》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説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藴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羣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鬥爭。小説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説的全篇籠罩着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鬥!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鬥吧!

吶喊篇目:

《一件小事》

《狂人日記》

《鴨的喜劇》

《端午節》

《故鄉》

《孔乙已》

《藥》

《阿Q正傳》

《兔和貓》

《社戲》

《風波》

《頭髮的故事》

《明天》

《白光》

文本速讀

1、《〈吶喊〉自序》

主要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棄醫從文的緣由,同時説明了以“吶喊”命名的緣由及寫作小説的動機。

魯迅出生時家境已經衰落,加之父親生病,小時候的魯迅就經常往返於當鋪與藥店的路上:先當了衣服首飾,再踮起腳跟到高高的藥櫃上抓藥,但是父親還是病故了。魯迅後來進學堂瞭解了很多醫學知識,聯繫替父親抓藥的經歷也悟得中醫的很多騙局,這更激發了魯迅學醫的慾望,他依然赴日本學醫,但在一次課堂上,“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説,這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鑑賞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這一鏡頭深深刺痛了魯迅,他決定棄醫從文,認為“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事,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作者以“吶喊”命名,想“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

2、《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小説,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説。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他有着種種瘋子的病症:時時感覺要被人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病態:遇見趙家的狗,趙貴翁,街上打兒子的女人等等,回家看見家人,送飯的陳老五,給自己看病的醫生,甚至聽到狼子村佃户的談話,都覺得他們是要吃掉自己。狂人研究後明白了沒有年代的歷史“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3、《孔乙己》

作品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以“我”(咸亨酒店的夥計)的所見所聞敍寫了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己來酒店喝酒的精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臉色青白,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花白的鬍子亂蓬蓬的。長衫又髒又破。經常説些之乎者也話語以示自己是個讀書人。但因不善經營,生活很窘困,就偶爾做些偷竊的事。當別人取笑他偷了東西時,他會漲紅了臉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一次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後,他盤着兩腿,墊着蒲包,用手“走”了過來喝了一次酒。後來“我”就再也沒看見過他,也許是死了,沒人關心他的結局。

4、《藥》

小茶館的掌櫃華老栓的獨生子華小栓生了癆病,華家夫婦得到一個祕方,人血饅頭可以治好癆病。恰好這個秋天的日子,一個叫夏瑜的革命者要被處以死刑。老栓便花錢從劊子手康大叔手裏買回了蘸有夏瑜鮮血的饅頭,讓小栓吃了,小栓最終還是病死了。夏瑜是被他的三伯父告密被捕的。在獄中夏瑜還向管牢阿義宣傳革命,卻捱了阿義兩個巴掌,夏瑜恥笑阿義可憐。康大叔將這個事情講給在茶館喝茶的茶客們聽,茶客們根本就不理解夏瑜,都覺得夏瑜被打了還説別人可憐,簡直是個瘋子。第二年清明,夏四奶奶上墳,看見兒子墳上的花圈,以為是夏瑜顯靈,可等到最後,只看見一隻烏鴉飛向了遠方。

5、《明天》

單四嫂子的兒子寶兒生病了,她只得掏出節省下來的錢請何小仙看病,何小仙與賈家濟世老店暗中勾結,便開了藥方讓單四嫂子去抓藥,寶兒吃下藥不見效,還是死去了。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一直唱着小調,除了想打單四嫂子的主意,絕無同情之心。藍皮阿五還曾以幫助單四嫂子抱寶兒為藉口,乘機佔她的便宜。寶兒死了後,很多人都來幫忙,包括看上去很有同情心的王九媽,但實際都乘機大吃了單四嫂子一頓,然後各自回了家。只留下期望夢中能與寶兒相見的單四嫂子……

6、《一件小事》

小説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敍寫了知識分子身份的“我”僱用了一人力車伕,車伕無意中碰倒了一老女人,責任大多在對方,但車伕卻堅持放下車子,扶起那個老女人,並走向警所。“我”從車伕的行為中深深感到了車伕的偉大及自己的渺小。

7、《頭髮的故事》

小説通過N先生與“我”的對話--實際上幾乎通篇是N先生的獨白。從紀念雙十聯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辮子,再回憶辮子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曾有多少人因為光着頭皮便被社會踐踏了一生。然後敍述了自己的經歷:出去留學因為圖方便剪掉了辮子,招來同學們的厭惡、監督的大怒,甚至要被監督驅逐回國。誰料不久監督也因被人剪了辮子而逃走了。回國後,N先生買了一條假辮子遭來恥笑,甚至被冠以殺頭的罪名,後來因革命黨的造反才暫得安身,再後來革命黨帶來了大規模的剪辮子運動,自己終不再被人辱罵。

8、《風波》

在江南水鄉,發生了圍繞辮子去留的一場風波。封建遺老趙七爺聽説皇帝又坐龍庭了,把頭上盤着的辮子放 下來,到七斤家逼門示威。七斤以撐船為生,辛亥革命時進程被革掉了辮子,但思想依然如舊,因為沒了辮子,面對趙七爺的威嚇,七斤一家彷彿受了死刑宣告似的,非常憂愁。八一嫂也只敢説“衙門裏的大老爺沒有告示”,七斤仍是個順民;九斤老太是個一味嘮叨“一代不如一代”的守舊派,而村裏人估計着七斤這次因為沒有辮子而要保不住性命了。七斤對自己的“殺身之禍”惶惶然不知如何應對。後來,人們發現“皇帝一定是不坐龍庭了”,七斤也終於熬過了“無辮之災”。風波過後,這個江南水鄉又如從前。

9、《故鄉》

“我”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眼前的故鄉蕭條冷瑟,與“我”記憶中的故鄉截然不同,令我大為失望。我見到了童年的夥伴閏土,但眼前的閏土衰老遲鈍,跟我也十分的生疏,與童年時聰明伶俐可愛的閏土判若兩人。他已經被多子、饑荒、苛税、兵匪的生活剝蝕了所有的靈氣。“我”還遇見了從前買豆腐的美名為“豆腐西施”的楊二嫂,但她已經被生活打磨得瘦如圓規,尖刻世故。“我”帶着失望,悲傷而又充滿期待的心情離開了故鄉。

10、《阿Q正傳》

小説共九章。

前三章寫阿Q的階級地位、經濟地位,勾勒阿Q以“精神勝利法”為中心的性格特徵;中間三章寫阿Q遭遇的壓迫和剝削,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表現阿Q的處境,揭示了時代的矛盾;後三章寫阿Q在革命到來之後的性格變化和悲慘命運。

第一章,寫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通過趙太爺不准他姓趙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節,突出了阿Q連姓都被剝奪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畫阿Q的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段,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經濟地位:是個到處打短工的流浪僱農,是社會中被壓迫、被污辱的最底層的人。接着連續寫他的幾個生活片段:他窮得娶不上老婆,卻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精神上獨不崇奉趙、錢兩家;進過幾回城,又譏笑未莊人的“不見世面”;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點;“癩瘡疤”的故事,寫他被欺辱時由打人到怒目而視到自輕自賤;“押牌寶”事件,寫他被欺辱後為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進行自我摧殘。

第三章,繼續寫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被趙太爺打了之後,自我安慰是“兒子打老子”,便得意起來,和王胡打架輸給了王胡便説“君子動口不動手”;捱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便用忘卻屈辱一法,果然就又高興了;調戲比自己弱小的小尼姑,覺得為自己的屈辱報了仇,很得意。

第四章,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到拒絕的可悲結果,繼續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阿Q向趙太爺家的女僕吳媽求婚,遭到吳媽的拒絕和趙秀才的毒打。並被約法五章。可憐的一點點家當也被榨取乾淨,斷絕了活路。這一章,寫了阿Q的'可憎,更寫了他的可憐,也寫了統治者迫害人民的殘暴。

第五章,寫阿Q走投無路,揭示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再寫阿Q的畏強凌弱。阿Q做工被老主顧拒之門外而意識到生路被斷絕。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斷他生路的是趙太爺之流,而誤以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謀了他的飯碗去”,與小D發生了爭鬥。飢餓難忍的阿Q跑到靜修庵偷蘿蔔,恃強耍賴,終於吃了三個蘿蔔然後打定了進城的主義。

第六章,寫阿Q由走投無路到短暫的“中興”,再次被趙太爺逼到無路可走的境地。阿Q從城裏回到未莊後,受到人們的“敬畏”,因為他在城裏給白舉人家裏幫過忙,手裏有現錢,有些便宜貨,還知道城裏一些見聞。因此,掌櫃、酒客、路人都對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對阿Q也“肅然”,婦女對有劣跡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動趕着要買他的東西。這一切深刻揭示了國民趨炎附勢的本性。然而,當阿Q的底細被披露出來後,人們又對他“敬而遠之”,更説明了世態的炎涼,人們的愚昧無知。

第七章,寫辛亥革命到來時各階層對革命的態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時,辛亥革命的暴風雨來了。城裏的“舉人老爺”視革命如洪水猛獸,他要逃難了。未莊的“一羣鳥男女”驚恐萬狀,誤傳革命軍是為崇禎報仇的軍隊。阿Q起對革命“深惡而痛絕之”;但看到人們的表現,又感到“革命也好罷”,便神往起革命來了。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實質是“要什麼就是什麼,歡喜誰就是誰”,加之趙太爺父子在革命到來時嚇得六神無主,低聲下氣地把一向不放在眼裏的阿Q叫成“老Q”,阿Q就更神往革命了。趙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約革命,革掉了靜修庵裏的一塊龍牌,還順手抄走了一個宣德爐。這就是當時非常普遍的混跡於革命中的假革命現象。

第八章,寫辛亥革命引起的未莊的變化,進一步刻畫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陣風一掃而過,並沒有到達未莊,人心日見安定。政權落到投機鑽營者手中。變化最大的不過是掀起了盤辮的風潮。趙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銀桃子”的革命黨,未莊的政權仍在這些從前的壓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黨,結果誤投假洋鬼子門下不成,被“哭喪棒”趕出門。他被剝奪了革命的權力。同時寫趙家遭搶,這就預示着阿Q的悲劇命運就要到來。

第九章,寫阿Q被當做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趙家遭搶使未莊人和阿Q都很“快意”,這體現了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阿Q就是作為搶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誰告了他的狀呢?就是戴“銀桃子”的自稱革命黨的趙秀才。壓迫阿Q的是趙秀才之流,不準阿Q革命的是趙秀才,最後捕他、審他、處決他的還是這個帶着“銀桃子”的“革命黨”人。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後反而被槍斃,他成了革命的犧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為什麼被槍斃,而且還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後的精神勝利法,大唱“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城裏依然如故,掌權的還是原班人馬,舉人還在追求陳年老租,依然看客如雲,只是審問的跪改為站,處決的砍頭改為槍斃。

11、《端午節》

方玄綽是政府官員兼教員,他的口頭禪是“差不多”,認為先前被壓迫的人有了機會也會成為壓迫者的,這其實是為官僚辯解,但他卻喜歡講這種“差不多”理論帶上憂國的花環:“中國將來之可慮就在此。”政府拖欠教員的薪水,方玄綽因為有官俸支撐着,暫不缺錢,便絕不索薪,而且還覺得索薪行為欠斟酌。可一旦經濟拮据,他也贊同索薪了。他口頭上責備太太提出的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作者通過對方玄綽的心理描寫和他與方太太的對話揭示了人物的虛偽。

12、《白光》

《白光》塑造的則是在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苦苦掙扎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在《白光》中,陳士成一心想升官發財,但連續16回的落第粉碎了他的升官夢,勾起了他的發財慾望。失望中,陳士成產生了幻覺,在幻覺中,他聽到了祖母曾經給他講的家中埋有銀子的故事,他便在家裏挖了起來,誰知只挖到了斑斑剝剝的爛下巴骨。銀子閃爍的白光左轉右拐地把他從家引到山裏。他怔怔忡忡的追逐白光,最後在茫然中溺死湖中。白光就是封建科舉制度所帶來的功名利祿的象徵。

13、《兔和貓》

三太太買了一對白兔,養在後院裏,非常可愛,不久還生了小兔子。可小兔子卻被大黑貓吃掉了。作者以兔子和黑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兇惡的大黑貓,並由此影射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

14、《鴨的喜劇》

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居住在北京的仲密君家裏。覺得十分寂寞,便託人買了一些蝌蚪兒,非常高興地飼養着。後來,他見了可愛的小鴨,便買了四隻在院中放養。小鴨在游泳的時候,“吃掉”了河中愛羅先珂的蝌蚪,使他夢寐以求的“蛙鳴交響曲”就這樣破滅。事後,他帶着遺憾離開了沙漠般的北京。作者通過鴨的喜劇,即蝌蚪的悲劇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地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15、《社戲》

“我”隨母親回外祖母家,最盼望看社戲,可那一次不巧,找不到船。“我”很失望。鄉里的雙喜借來了八叔的航船,村裏的十幾個少年陪“我”一起去看戲。回來途中,阿發偷採了自家田裏的羅漢豆,還摘了六一公公田裏的,大夥兒吃了一頓香噴噴的豆子。六一公公知道後,非但沒責罵“我們”,還誇“我”識貨,並又特地送來了一碗豆子。

名段助讀

1、兩進酒店

【情節概要】前一次孔乙己還是穿長衫站着喝酒,臉色青白,排出九文大錢,面對眾人的取笑,“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地爭辯。為了賣弄自己的學問,極其熱情地教我“茴”字的寫法。後來因為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便穿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墊着蒲包,用“手”走進了酒店,臉上又黑又瘦。面對別人的取笑也不爭辯,只是懇求不要再提。摸出四文大錢,喝完酒,在旁人的説笑聲中,再用手慢慢地“走”了。

【內容解讀】孔乙己是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窮困潦倒、迂腐麻木。他結結巴巴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竊書不能算偷”,急於交夥計“茴”字的四種寫法,將舊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遺,令人歎服!只知道讀書卻連營生的本領都不具備,孔乙己的悲劇更加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眾人取笑他卻不真正關心他的死活,揭示了世態炎涼。

2、茶館閒聊

【情節概要】華老栓從劊子手康大叔那裏買回了人血饅頭,滿懷希望開始了新一天的勞動。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都來到了茶館裏,聽康大叔談論有關被處決的犯人夏瑜的情況。康大叔非常氣憤自己沒有撈到一點好處:夏瑜的三伯父因為告密而得了賞銀,管牢的紅眼睛阿義得到了剝下來的衣服。聽康大叔講到夏瑜因為勸紅眼睛阿義造反而被打了,竟然還説阿義可憐,眾人都覺得夏瑜是個瘋子。

【內容解讀】茶館裏人聲沸騰,幫兇康大叔、閒客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等都集中在茶館裏,革命者為人們犧牲卻絲毫得不到同情,人們將為自己爭取自由幸福的革命人士稱為瘋子,對殺害了革命者的幫兇卻十分尊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人民羣眾的愚昧,就在這茶館的閒聊中昭然若揭。

3、上墳

【情節概要】華大媽和夏四奶奶都上墳祭奠自己的兒子。右邊是窮人家的墳冢,左邊是死刑和瘐斃的人。夏四奶奶羞愧地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忽然看見墳上有一圈紅白的花,大吃一驚,以為是夏瑜屈死顯靈的。便大聲請求站在樹上的烏鴉飛上兒子的墳頭,以示兒子是冤屈的。華大媽陪着夏四奶奶等了半天,烏鴉紋絲未動。

【內容解讀】兒子是為了革命事業而犧牲的,母親卻羞愧難當,將希望寄託於烏鴉顯靈,可見民眾的愚昧和革命者與羣眾的脱離。清末沒有用花環寄託哀思的習俗,作者不惜使用曲筆,給夏瑜的墳上平空增添一個花環,給作品增添了一點熱度和亮度,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犧牲,後繼有人,給人以信心和希望。

4、勸架

【情節概要】七斤嫂聽説皇帝坐了龍庭,還需子民留着辮子。但七斤卻因為進城被城裏人剪了辮子,七斤嫂不由大罵七斤“僧不僧道不道的”。八一嫂趕緊來勸架,説誰都不知道未來的事情,“便是七斤嫂,那時不也説,沒有辮子倒也沒有什麼醜麼?況且衙門裏的大老爺也還沒有告示,”七斤嫂一聽大怒,拿六斤出氣,指桑罵槐説八一嫂是“偷漢的小寡婦”,嚇得六斤打掉了手中的碗。七斤大怒,給了六斤一個巴掌,九斤老太連説着“一代不如一代”,將六斤拉走了。趙太爺聽説衙門裏的大老爺沒有告示,也生氣了,擺出張飛勇猛殺敵的架勢,嚇唬八一嫂,説大兵來了無法抵擋,這一招果然有效,不僅八一嫂被嚇得止住了怒氣,回身走了,村裏人都覺得七斤難逃此劫了。只留下惴惴不安的七斤夫婦。

【內容解讀】一條辮子掀起了軒然大波。各種人物都到場,各種矛盾都鋪陳開來:從夫妻翻臉、孩子受累、鄰里糾紛、封建舊勢力反撲……到手打、破口罵、撒潑、恐嚇、鍋碗瓢盆都助陣,整個村子被攪渾,哭天搶地、人仰馬翻。所有這一切都讓人感到:一條辮子帶來了一場大的風波。七斤的愚昧無知、七斤嫂的精明潑辣、九斤老太的固執保守、趙七爺的維護封建舊勢力的形象,都在有限的筆墨中得以充分展現。

5、賒酒

【情節概要】方玄綽被衙門欠了薪,忽而恍然大悟自己也可以欠別人的薪,趕忙叫小廝去街上賒一瓶酒。方太太打算買彩票,方玄綽叱罵這是無教育的行為,可是轉念一想,自己走過賣彩票的廣告前看見“頭彩幾萬元”時,自己也曾動了心的,便不再説什麼了。

【內容解讀】方玄綽“恍然大悟”地命令小廝去賒酒,是受了“衙門欠薪”的啟發的,雖然曾經自命清高不願參與同事去衙門索薪的行動,但現在卻考慮着既然別人可以欠自己薪,那麼自己也可以欠別人的。口頭責備太太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方玄綽借用“差不多”理論,寬容了妻子,況且眼前還能不付錢先喝上酒,難怪要讀《嘗試集》了,嘗試着把差不多的理論運用得更嫻熟,更無是無非、無痛無癢地過太平日子。活脱脱一個故作清高、虛偽自私的小官僚形象。

6、精神勝利便勝利

【情節概要】

(1)做一個自輕自賤的人

阿Q被人打了,便會心想:總算被兒子打了,於是也就心滿意足地走了。後來人們知道他有一種精神勝利法,想打他時便讓他説“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阿Q捏住了自己的辮根,説:“打蟲豸,好不好--還不放麼?”雖然如此,閒人仍舊給他碰了幾個響頭,以為這樣他便會傷心一段時間。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就心滿意足地走了,他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就像狀元是“第一個”一樣,自己也是第一。

(2)因人而異

阿Q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説“君子動口不動手”;看見假洋鬼子拿着棍子走了過來,大約要打自己了,便“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着”;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伸手去摸伊新剃的頭皮”,“扭住伊的面頰”,大肆其輕薄。

(3)嚮往革命

阿Q本來痛恨革命,但聽説革命黨要進城,舉人老爺竟然也到鄉下逃難,又看到未莊男女慌張神情,也便覺得革命很好的,認為革命便是“我要什麼就要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不由大嚷“造反了”趙太爺父子看阿Q的神情也很緊張,竟然稱呼他為“老Q”、“Q哥”,阿Q更飄飄然,回到吐谷祠,想象着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拿着板刀、鋼鞭等邀請阿Q一同革命,“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直接走進去搬人家的東西,喜歡什麼就搬什麼,而且不必自己動手,叫小D搬。“趙司晨的妹子真醜,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説。”阿Q在對愛情的神往中進入了夢想。醒來後走到靜修庵聽説秀才和假洋鬼子已經來革命了,砸碎了“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阿Q十分後悔沒趕上革命,也暗暗責怪秀才他們沒有招呼自己。

【內容解讀】阿Q身上投射了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總結起來大約有以下幾種:

①自我麻痺,妄自尊大又自輕自賤②欺軟怕硬③善於投機,自私庸俗。

這些特點總結起來就構成了“精神勝利法”。這是阿Q的主要特徵,這種特徵的實質便是以自欺自偏求得心理安慰,使自己不能正視被壓迫的悲慘處境。這種奴性心理是長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造成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弱點。

標籤: 賞析 吶喊 魯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0l0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