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

通過比賽導入課題,學生很快發現比賽存在不公平,激起學生質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又複習了舊知。這樣的設計與學生的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激發起探究的慾望,貼近學生的實際。

片斷一的教學過程從猜測、實驗、整理數據再到分析歸納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體驗了一般統計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操作與活動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記錄方法的學習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聯繫生活獲得的信息,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討出畫“正”字的方法,不僅學會這個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同時,教師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捷地獲得了技能,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者通過多媒體演示明確活動要求,簡潔明快。磨刀不誤砍柴功,為學生的活動實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闖關的練習重在讓學生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結果來判斷事物存在的幾種情況。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學生必須經歷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了展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練習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真實、生動、有趣的錄相畫面不僅再次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了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樂於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的情感。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2

從現代課程理念來看,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評價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學習的情緒是不是達到了興奮點,是不是獲得了主動發展。基於這樣的觀點,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試着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從內容到方法要更貼近兒童,儘可能順應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要不斷地觸發他們的興趣點,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事先設計好的一個事例,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事例,感知東西要分門別類的放好了,這樣才不會出錯,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所謂“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計算機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緊接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參加了哪兩項活動?”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接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幫小動物們“發運動服”、“訂午餐”等一連串的問題,產生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的意識。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分類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着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在電腦前操作。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自己動手完課本第95頁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題。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同時又安排了活動和實踐作業部分,讓學生動腦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統計的?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一下子發現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麼分類呢?”,接着課件出示“中國象棋”和“積木”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他們的想法會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勵,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我的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我如果這樣設計或許會更好些:先讓學生自己試着把看到的小動物“數一數記下來”,當學生用以前學的一個統計表來統計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幾隻,跳高、賽跑的動物各有幾隻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由於分類不清,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幾隻小動物(看圖數是13只,看統計表算是26只)。這時,學生便對掌握更好的統計方法產生了期待。當學生面臨這個新問題時,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思維異常活躍,都紛紛投入到尋找新的統計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想這時的參與將會是更深層次的參與。

運用以前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為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科學的統計方法的積極性。接着,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最後,把分類統計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現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充分的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再如:由於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説説通過觀看這兩個統計表你知道的什麼,尤其是“對於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上分析得不夠透徹。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3

《扇形統計圖》是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對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回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做到:

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信息,能夠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

2、理解統計圖中各個數據的具體含義,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判斷、預測及發現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教材的這一教學內容與省編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1、不要求學生畫扇形統計圖。

2、十分注重學生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到了對統計圖的理解、分析上。本節課後,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有成功有遺憾。

1、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複習舊知,在情景中學習新知。一開始的複習鋪墊,讓學生判斷下面情況分別選用哪種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為什麼?統計一月份3個品牌洗衣機的銷售數量。統計某品牌空調一年來的銷售數量變化情況。統計一些品牌的冰箱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要知道它們在市場上的佔有率。新授及練習中的統計都是生活情景的提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新授中,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互相辯論來習得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也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

3、課堂上學生主動發言還是比較少,同時發言的同學語言表達得不是很到位,説話比較羅嗦,需要今後加強練習。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4

複式統計表是在一年級學習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能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統計中,學會同時對兩種數量進行統計,認識一般的統計表和複式分段統計表,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

教學反思:

本課是有關複式統計表的新授課,主要學習複式統計表的設計與數據分析.教學時,新課開始,先讓學生猜測:上一節課我們利用求平均數的方法,得出紅隊的身高佔優勢,那麼身高高的隊員,彈跳的高度是否也一定高呢?然後投影藍紅兩隊的彈跳高度數據,然後讓學生分析用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出藍紅兩隊的彈跳高度呢?

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方法:

1、求平均數

師接着引導:若人數較多,求平均數不簡便,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2、將數據進行整理一下,數一數各隊跳45釐米的有幾人,46釐米的有幾人……

學生列表後發現很麻煩。

3、進而將數據進行分段統計,列出了兩個表。

學生觀察兩個表後,仍然很難比較紅藍兩隊的彈跳情況。

4、學生交流,畫出了複式分段統計表

本節課留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逐步引導,層層深入,由學生自己想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分外高興,印象深刻,並且體會到了複式分段統計表比單式統計表具有優越性,效果很好。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5

複習,是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幫助學生對知識查漏補缺的必要教學過程,也是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已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複習課,一直以來就是教學環節中被教師們認為是很重要但是卻不被重視的一環。説重要,是因為再教學中大家都發現,提高和鞏固成績學生的四分之一的功勞源於複習過程中的全面提升,説不被重視,是因為“複習”在很多時候被教師們認為是大量習題機械重複的一種在線過程。其實。複習課,特別是數學複習課,不是對所學知識再進行簡單的羅列和機械的重複,而是在重温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的脈絡和結構進一步歸納概括,達到熟練、透徹,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在認識上有一個大的提升,從而達到從知識到能力的一個飛躍。注意了適時、準確的複習評價。及時進行復習評價,可以瞭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程度、窺視學生的解題思維心理、準確把握複習節奏。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評價相結合,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缺陷,校正思維歧途,增強運用能力;特別是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儘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識的殘缺點,捕捉、收集、整理其錯誤,並研究其錯因,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

然而,由於想做到盡善完美,在一節課中儘量容納更多的複習知識,所以部分習題的練習過程略顯簡單,沒有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只做到了讓中等偏上的學生充分展示,對於“面向一切學生”這一教學理念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做更好。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6

在教學這部分教材的時候,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入手,讓學生親歷擲硬幣,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體驗觀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研究遊戲規則的公平性,用分數表示可能性,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採取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發生的特點,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有着以下一些感受:

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學生親自經歷對隨機現象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學生首先猜測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試驗,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髮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接XX均數,最後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於二分之一,從而説明規則是公平的。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拋硬幣、扔骰子、設計轉盤、小小設計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覺就是如果僅僅讓學生活動,有時可能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困難,因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實際實踐的時候還有一定的誤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難通過實驗來得出的。因為做試驗的話,一定要建立在實驗次數足夠多的基礎上,而在課堂上要做大量的實驗那是不可能的,學習了其他教師的課堂後,我想如果把拋硬幣這個實驗留在課前讓學生完成,課堂上讓學生理解他們發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後通過例題來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7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讀懂統計圖表並能根據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能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通過聽本節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讓我看到了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着這份學習的快樂。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

這堂課的設計都是從孩子們最感興趣和親身經歷的事情來統計,主要是對學生選修課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近視眼情況的調查統計、對學生喜歡的遊樂項目情況的調查統計,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堂課學生的思維也非常的活躍,想出了許多不同的統計方法,每個學生都在輕鬆愉快地學習。整堂課,課堂氣氛都很活躍,幾乎每位學生都在跟着老師一起思考和做題目,這樣體現了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教程中。在教學中對為什麼進行統計的意識讓學生充分理解,達成了對統計圖目標的理解,學生也獲得了統計方面知識的完整性,使得學生把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意識。也就是説要想進行統計的教學,不僅要理解課本的設計意圖,還要跳出課本,把相關的知識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尋找最適合學生的突破口,這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聽完本節課也給了我以後教學方面的很多思考:

1、應多努力營造一個生動、主動、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培養創新意識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讓數學密切聯繫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3、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共同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集體的力量,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8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這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並沒有直接選用教材上的五(4)班統計表這個內容,而是採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日着手,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我們班同學在各個季度過生日的活動這樣一個情境,通過複習舊知識(小統計),力圖從真實的生活中提出問題,感悟統計活動的目的 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有必要去進行統計,很自然的進入了調查統計的環節,從而引入課題。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將學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繫,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使數學課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二、 運用電腦,自主探究

教學的第三個階段,是製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製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不但因兩者有不可分割的淵源,互為依存,而且這種整合也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自主性學習”平台,課件循環演示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並附有教師的講解,讓學生脱離老師的講解、自己嘗試着學習製作,更直觀、形象,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和意識。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嘗試着自己來製作條形統計圖,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還可以再仔細觀察課件的演示過程,其中在製作過程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採用多媒體技術加入錄音,這是一般課堂所不能實現的。在學習完條形統計圖的製作後,就要來學習怎樣分析,這部分的教學還是讓學生跟着電腦自主學習,可以反覆地操作,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舉一反三分析其它的條形統計圖,學生將自己的見解通過鍵盤輸入,發送到教師機,讓全班學生都可以體會到。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學生能學的教師絕對不講。藉助於“自主性學習”平台這一軟件載體來學習統計圖的製作、分析,通過信息技術的鏈接、轉換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繫的感知。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五種需要,最高層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雖然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和目標不同,但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和自身價值實現的願望。從蒐集統計圖,到認識各種統計圖的作用,再到制用統計圖,評價優劣等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學生參與,在相互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穫,在切磋中學會了用各種方法來學習,打開了學習的視野,既有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個性智慧的閃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加上信息技術所創設的廣闊舞台,使學生各施其能。比如,對於計算機,有的學生擅長上網蒐集,有的學生善於製作圖表,有的學生熱衷於分析統計圖等等,其所表現程度有一定的開放性,很難有標準的答案,倒是隨處可見閃光點。各個學習環節上各有所長又得到相互彌補。

三、師生關係,重在交流

在課堂師生人際關係上,創設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藹可親,本堂課中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統計、交流, 課堂上流露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不以權威者自居,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朋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敢説敢想,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本節課最大的收穫是通過教學形成了對該類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觀察統計圖表——自主探索製作過程——製作統計圖——分析統計圖——解決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製作條形統計圖時,除了現場統計的內容,還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數據,讓學生通過挑選同一類型的數據製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如學生獨立製成五(4)班同學生日時間統計圖時,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如“她畫的怎麼樣,你能評價一下嗎?”“你認為哪位同學畫得最好?”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在今後,我將不斷學習,以課改精神為指導,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反思教學行為,勇於改革和創新,紮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努力成為一個學生愛戴的好教師。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9

本節課,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活動一,求可能性。活動二,體驗可能性大小的實驗活動。活動一,學生對可能性的求法沒有感到什麼困難,但是在質數合數的區分上,還是有同學掌握得不夠好。活動二,有些同學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帶來小正方體,所以只好應用了一部分同學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和是5——9的結果出現的頻率比和是2、3、11、12的結果的頻率要大得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探討出現所有結果的可能性成為他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學生們想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有用列表法來表示結果的,有用算式來表示結果的,有用列舉法來表示結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種結論: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開了,孩子們的眉頭舒展了,我笑了。

通過《統計與概率》這部分知識的.複習,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學到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得到加強,實踐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相信對於他們來説,收穫是巨大的。對於老師來説,每一屆學生都會留下不同的學習體驗,老師也感到受益匪淺。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0

今天是我第一次登上“百花獎”的講台,教學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的《統計》。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經歷整個統計的過程,學生在小組合作、全班彙報這兩個環節,能對小組、班級同學喜歡水果的情況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第一個目標達成情況較好。

但是也有不足,主要的不足有1、對課堂預設不足。在正式上課前,我已經經過了3次試講,每一次試講都是在學生畫統計圖這一環節出問題,所以,在預設中,我也把這一環節的教學做的很充分。但是在真正上課的時候,問題反而出現在第二環節的小組合作。由於對突發情況預設不足,所以,造成小組合作時效性不強,為下面環節的繼續埋下了障礙,整個課堂進行的不順。2、教師調控能力不足。由於學生到了上課的教室後,其座位和小組都與班級內的不相符,在加上教室的調控課堂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對小組合作調控不得當。如果當時,變換一種統計的方法,下面的環節也許就能順利進行。3、練習時間不足。由於前面的環節時間把我不恰當,所以,新授結束後缺少了練習環節。這樣教師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難以進行反饋,難以進行把握。

以後努力的方向:1、深入鑽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2、找準突破難點的方法。3、教學設計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要用充分的預設,特別是對不理想情況的預設要多一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的把握課堂,調控課堂,才能讓一節課更有時效性。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1

《統計與可能性》是小學人教版第九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的變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本節課的內容是本單元的第一節——等可能性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它們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遊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科書在編排上就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直觀感覺到遊戲規則的公平性,並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過探究遊戲的公平性,還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在課堂中,學生能夠積極動腦,思維活躍,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基本上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對概率這方面的知識也有了初步的瞭解,整整一堂課,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沒有用老師去組織課堂紀律,每一分鐘,每一秒,學生都在用腦思考,四十分鐘感覺過得特別快,但是課堂永遠是有遺憾的,永遠不會完美的,下課與同事交流,才學得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學生玩遊戲時,應以每個人走幾步為準,不應該確定地點,這樣遊戲會出現不公平現象,怪不得我班的高銘當時在課堂上躍躍欲試,他認為是不公平的,由於我當時也不夠機智,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致使課堂留下了這處遺憾;還有在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前,我應該明確要求,特別要強調算出正面朝上的次數,由於學生口算速度慢,導致此處時間過長,沒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課堂教學永遠是我們的必修課。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2

教材簡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統計活動,讓學生學習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並初步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例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生日聚會的情境提出問題,體現生活裏需要統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接着通過分類理一理,出現相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它,並依據它描述分類整理的結果。然後學生自己動手,分類整理花的朵數,並引入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用數據表示分類整理的結果。“想想做做”讓學生調查本小組的小朋友各愛吃哪一種水果,統計愛吃每種碩果的人數,填入統計表。這樣安排,意在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收集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感受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學習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簡單的問題。

2、讓學生初步學習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思考。初步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學會與同伴合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回憶一下,你最高興的是哪一天?哪一天你家來了哪些客人?有哪些使你高興的事?

2、今天是森林王國中大象的生日,大象家來了許多客人,祝賀大象生日快樂,它們還帶來了許多生日禮物。出示情境圖,我們來看一看,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送給大象哪幾種顏色的花?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提出問題。

談話:大下關家的客人排得很亂,不容易看出來有多少,有什麼辦法能知道來了哪些客人,各有幾個呢?

2、分類整理。

先分組整理,再組織交流。

(1)把客人分成三類。

(2)分別把小狗、小猴、小豬排隊,排隊的方法是在情境圖上找一個什麼動物,就貼一個這種動物的頭像,直到把情境圖中的動物都找完。

(3)根據排好的頭像數一數每種動物各來了多少隻,把數目填在括號裏。

3、分析數據。

提問: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麼?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分小組整理各種鮮花的朵數。

(1)談話:客人們給大象送來了哪幾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呢?課本已經把這些花印在了附頁上,請大家把附頁裏的花剪下來,分類貼在課本上。

學生剪貼,教師巡視指導。

(2)分組討論:從圖中知道了什麼?把每種花的朵數填在表格裏。

(3)組織全班交流,啟發學生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給予評價。

2、引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

(1)談話:請看書,表中有五種水果,誰來説説各是什麼水果?你喜歡吃哪種水果?附頁裏也印了5種水果。你喜歡吃哪種水果,就從附頁裏把它剪下來。然後以大組為單位,由組長帶領排一排,再數一數喜歡吃每種水果的人數,最後把這些人數填在自己書上的表裏。

(2)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剪,以小組為單位排一排,填表。

(3)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統計的結果,讓學生提出並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想一想,説一説。

4、(1)談話:今天我們幫大象統計了來的客人,

送的鮮花,大象非常高興。知道了可以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並製成圖或表的方法來進行統計。

(2)回家後把今天大象過生日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教後反思

一、“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

活動開始,設計由讀詞語“生日”到“孩子的生日”再到“動物的生日”,讓學生在熟悉的、親切的生活背景的素材中找出具有數學意義的關係和特徵——提出了很多數學問題。這情境的創設既可以導入數學知識教學,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數學的活動化,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也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

在活動中,設計了分一分、排一排、貼一貼、數一數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自己探索出較好的數學方法。在實踐活動中,有的學生還能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整理信息,我抓住這個機會順勢組織學生討論而確定較好的統計方法。

三、“數學的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也是數學新課程理念之一。

在活動中利用數學教材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並在思維的碰撞中發展思維。從而深化對統計的意義的認識。注重操作和思考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重視引導學生參與的過程,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多種感官協調合作下獲取知識,教師始終一學生為主體適時有效地給以引導和幫助,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引發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參與學習,逐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3

《統計:平均數》是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六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猴媽媽分桃子的事例,通過教師的貼圖演示,學生一目瞭然的看出猴媽媽分桃子的不公平,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套圈比賽”的錄象,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男生組,有的認為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我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

收穫二:概念的建構認知。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在小剛的一家三口用水情況以及面對嚴重缺水地區的用水情況比較中,讓學生髮自內心地受到了要節約用水的意識,很多學生都明白了要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4

“簡單的統計”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的統計表;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學習製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學會對統計圖表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受到國情教育;能從報刊、雜誌、電視、網絡等媒體中,有意識地獲得一些數據信息,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使學習方式得到根本上的改變,筆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現將其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現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數學有趣。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課的開始我先出示了一個病人的體温記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觀察並回答:這個病人能出院了嗎?你從圖上了解到了什麼?這副圖告訴我們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和作用?通過這樣一種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形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學生的興趣是濃厚的,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充分的,本來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了。

二、導自主探究,學會繪製圖表。

在引導觀察圖表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畫法,因為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一些特點,教師再適時提出問題進行點撥,完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自然而然地發現了繪製圖表的方法。

三、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應用數學知識改造客觀世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練習要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我在教學完了本單元的知識後,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要學生統計一週的氣温變化情況,以每晚的天氣預報為準,先繪製統計表,再繪製成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這樣不僅充分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

總之,本節課最大的收穫是通過教學形成了對該類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觀察統計圖表—探索畫法—製作統計圖表—分析統計圖表解決問題。

由於在教學統計表時過高的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急於求成,學生在繪製時對“合計”一攔的位置把不準,出現了一些錯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吃透教材,備好學生,掌握學生的知識生髮點,把握教材的難點和學生易混淆的地方,提高數學活動的參與面,特別要照顧到差生,使全班學生都有所發展。

“統計”的數學教學反思15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導分析

1、同學們,因為喜歡運動,你們來到了我們學校。那麼你們最喜歡什麼運動呢?昨天我請大家對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了調查,下面請課代表彙報調查結果。

利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能很好的表示出這些數據嗎?

2、教師利用word直接生成條形統計圖。

 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1、觀察統計圖,從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請你們用計算器計算出喜歡每一種運動項目的人數佔全班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這些百分比能從條形統計圖中直接看出來嗎?

3、揭題 扇形統計圖

4、教師利用word直接由條形統計圖生成扇形統計圖。

(1)觀察統計圖,從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我們自己該如何繪製扇形統計圖?小組討論,彙報。

(3)教師小結 圓 確定圓心角

5、其實和在扇形統計圖家族中還有其他兄弟,比如扇形統計圖還可以繪製成圓柱形狀的,word生成。

 三、 處理數據,提出問題

觀察扇形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能選擇其中的一個數學問題進行解答嗎?你能根據這些信息,對自己的課餘活動提出合理的建議嗎?

四、延伸拓展,鞏固練習

1、牛奶中的數學問題

(1)觀察統計圖,從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每天喝250克的牛奶,身體可以補充的各種營養成分各是多少?

(3)如果一袋牛奶中含乳糖12.5克,那麼所含水分是多少克?

2、我國人口最多的5個省的人口數量各自佔全國的百分比統計圖

(1)觀察統計圖,從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在這幅圖中,你能看出我國哪個省份人口數量最少嗎?為什麼?

3、有關C盤和E盤已用和可用容量的比較

(1)判斷

(2)如果告訴你E盤的總容量是20GB,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解答呢?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統計圖?各種統計圖有着各自的特點,它們從不同角度反映數據特點,下面幾組材料分別用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為什麼?

教學反思

本節課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調查瞭解喜歡的運動項目的人數,引導學生收集數據、描述數據與分析數據,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 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學習也是快樂的生活。

通過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再創造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即部分數量與總數量之間的關係。

引導學生獲取信息,並利用獲取的信息,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出合理的解釋與判斷,拓展知識的運用空間,使數學學習走出課堂,讓知識迴歸生活,服務於生活,人人都得到發展。

在這節課裏我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認識扇形統計圖後,自己去解決問題,領悟知識的內涵,放飛自己的思想,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其主體地位;而我只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傾聽者,通過參與學生活動中以啟發、調整、激勵體現主導地位。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本課從課前準備、引例到生活拓展,注重選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進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享受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好,只是在語言邏輯敍述上個別同學較欠缺,有待於進一步有意識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n7ly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