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霧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霧凇》教學反思

《霧凇》教學反思1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為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説説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説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脱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教學反思2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後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説説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説感受時,孩子們説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3

課前備課思考:

《霧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語言精練、優美。我設想借助於老師情境的渲染,以讀為本,結合語言文字的品讀與欣賞,感悟霧凇的奇特和美麗,使孩子們如同身臨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本着這樣的教學目的設計教案如下:

問題教案:

師: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

同時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師:誰來讀這句話。

學生朗讀。

師:美嗎?美在哪裏?

生:從“潔白晶瑩”、“銀光閃爍”這兩個詞感覺到霧凇很美。

齊讀第一小節

師:清晨,江岸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欣賞着美麗的霧凇,就更美了。出示第三小節。

師:自讀這小節,説説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霧凇的美?

生讀後交流。

生齊讀。

課後反思:

從上面的教例可以看出,教學過程致力於指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讀帶講是我們閲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可是,回想這堂課,雖然能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但只是將讀作為了一種形式,課堂上的以讀帶講,關鍵還要讀出味道,讀出巧妙來,讀並不是一味地死讀,也不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呆板地讀,應該是多形式的、有層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進讀,而在這堂課上卻沒有做到。學生對霧凇的美沒有真正感受到,沒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更沒有將學生對霧凇的喜愛之情激發出來,當然也就沒有將霧凇的美讀出來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積累包括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其中尤以語言的積累最為關鍵。我們知道這是一篇優美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詞語非常精彩,如:“潔白晶瑩”、“綴滿”、“銀光閃爍”、“千姿百態”、“瓊枝玉樹”等,課堂上沒能抓住這些詞讓學生積累下來,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感。

這份教案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師“主導”的痕跡太重,忽視了學習主體學生的興趣,也就是在備課中只考慮到教材,沒考慮到學生,教學設計呆板,課堂氣氛沉悶。

改後教案:

師述:隆冬時節,當北國大地萬木蕭條的時候,走進東北的吉林市,你卻會看到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

同時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美麗動人。

師: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讀。

師:讀得真流利。這是怎樣的霜花呀?

生:這是潔白晶瑩的霜花。

師:美嗎?指名學生讀。

生讀。

師:霜花真美啊,如雪一樣潔白、閃亮,誰再來讀。

生讀。

師:潔白晶瑩的霜花怎麼樣呢?

生:綴滿枝頭。

師:是呀,潔白晶瑩的霜花真多啊,誰來讀好綴滿這個詞。

生讀。

師描述:潔白晶瑩的霜花掛滿枝頭,所有的枝頭都是,一點空隙也沒有,誰再來讀。

師:潔白晶瑩的霜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是銀光閃爍,美麗動人。誰來完整地將這句話讀一讀。

《霧凇》教學反思4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閲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説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説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霧凇》教學反思5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我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霧凇的美之外,還要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説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過一番研讀後,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

2、能理解並説出霧凇的形成過程。

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但學生生活在江南,從未親眼見過霧凇,雖然通過文本能夠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認識,更無法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

3、品詞、品句,體會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並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課文“美”與“奇”的因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語文素養。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認真研讀教材,我的心裏有了底,在設計整個過程時,就以賞析為主,通過朗讀字、詞、句體驗文本的神韻美。

創設意境,激發情感,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出示了霧凇的相關圖片。學生一下子被霧凇的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畫面所感染,我適時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贊贊霧凇,學生願意説,也願意想,回答得流暢説明了霧凇已然成為學生的思維對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讓學生感悟霧凇的美與多。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需要有一個反覆閲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針對這種情況我就讓孩子帶着問題:1、霧凇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備這樣的條件嗎?默讀、品味課文。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孩子在瞭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但其中還存在着不足。雖然,讀書要求很明確,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時我沒能及時有效評價加以引導,學生雖然有所感悟,但讀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學中拓展延伸因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只得下節課完成。

腦袋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化文本,超越文本。學生兼容並舉,多種感官參與,以自讀、自悟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語言不夠簡練。

3、由於緊張沒有全神貫注地在學生身上。

4、時間掌握不夠到位。

我們常説: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教學反思6

聽了張丹君老師執教的《霧凇》一課,我受益匪淺。霧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體驗霧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着手點。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着重讓孩子體會霧凇的美,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老師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另外,在教學中張老師好以“讀”為主線。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繫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的情感及道理。

二、抓關健詞教學。

教師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是圍繞一個“千姿百態”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想象、感受霧凇的各種姿態,進而感受霧凇的美。霧凇的美是兩個方面的,

一是千姿百態。

二是神奇壯觀。

首先,教者出示“千姿百態”這個詞語,讓學生了解霧凇千姿百態的原因。這裏的千姿百態並不是霧凇本身的姿態,而是因為霧凇隨着附着樹木枝葉形態而產生的不同。教師帶領學生理解“瓊枝玉樹”。隨後,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使學生跨越時空,感受霧凇的不同姿態。有了直觀經驗的基礎,學生的想象説話落到實處。教師在學生想象説話時,教注意結合了文本,進行了指導。出示句式訓練:潔白的霧凇像的。這樣課堂上學生説霧凇的姿態時,語言更加生動優美。最後,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學生在感受霧凇姿態美的基礎上,感悟“忽如”帶來的神奇和壯觀。這也正是文本所藴涵的`內容。

這節課準備充分,抓注重點:霧凇的形成。以“奇”貫穿全課,突破難點。在教學中,讓學生反覆讀書,自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等,讀中感悟,同時,教師創設意境,引導學生感悟,尊重學生主體,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理解,有效利用媒體,激發了學生情感,並向課外拓展,優化教學目標。

《霧凇》教學反思7

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為了更好地突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培養學生閲讀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決定 ⑴培養學生閲讀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⑶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學會合作的能力。

在初步感知霧凇美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品讀課文1、3自然段,抓住裏面的關鍵句子和詞語體會霧凇的美,引導學生對“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綴滿、千資百態、瓊枝玉樹”等詞的感悟,體會霧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一種奇特的美,這是一種奇觀了,並結合精美絕倫的圖片,在聲情並茂的課堂環境中再次體會霧凇的奇美,感情朗讀加深體會。在此基礎上,藉助網頁裏豐富的霧凇知識,探究吉林霧凇的形成過程。學生自由瀏覽網頁,然後通過合作、交流,彼此分享智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恰當的時機使用多媒體,突出多媒體的優勢,使語文課堂洋溢濃濃的人文氣息。

《霧凇》教學反思8

“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一個月來,《霧凇》的美文被我咬來嚼去,幾多欣喜幾多愁。

接到《霧凇》的任務源自精品課程,説是要備出兩個課時。只聽到大師們講過這樣的課,對我一個教學小兵來説還真沒有嘗試過。幸好有同級組老師的建議與提供的豐富的材料,肖老師毫無保留的把上一年的教案、課件、反思統統交給了我,我在感動之餘,便開始日夜奮戰。

《霧凇》課文太美了,景色太壯觀了,使我時時擔心由於自己一個不慎,便破壞了這種美。我希望自己無論從設計到教法,從板書到畫面處處能展示《霧凇》的藝術。我真的也給了自己好大的壓力,以致於無形中讓自己度過了數十個不眠之夜。我總是期待着自己能夠突破、突破、再突破……

《霧凇》不單單是一篇寫景的美文,還是一個科學小品文,霧凇形成的知識也得要學明白。然而如此理性的問題,放到感性的品悟之中,難免擔心會煞了風景,如何讓課堂成為一場流淌着的藝術?我在美文的薰陶下煎熬着。這種複雜的心理過程,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我。我們歷盡心血,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這種追求與境界,也許就是出於一個老師對課堂和文學的熱愛。

精品課的研究暫時擱淺,學校教學大比武的戰場已經拉開了。我忙着把兩課時縮成一課時,忙着精減課件,忙着集中精神,忙着在最後的衝刺中有更大的突破。新的難題出現了,霧凇慢慢形成的美怎麼讓學生品得出、悟得到?前後兩塊美景的賞讀是否顯得雷同?板書的那首詩中的文字如何承現在黑板上?《霧凇》讓我一次次雲裏來夢裏去,一次次有了靈感又有了困惑,一次次解決了難題又出現了新的設想。到了上課前一天,教案終於定下來了。

連續三個晚上未曾入眠的我,就這樣在學生的期待中走進了課堂。也許是我的頭暈腦脹讓孩子們怯場了,平時課堂上的活躍與熱情消失了。僅僅是“你見過雪嗎?”如此簡單的小問題,只看到有一個孩子顫巍巍地舉起了小手。我心裏真像一個五味瓶被打翻了,我想努力投入全部的精神喚起他們對學習的熱情,我想帶他們走進美文、忘我地去幻想,我想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課堂、有着巨大的滿足感。

然而,五六個、七八個稀稀拉拉的舉手彷彿救命的火星一樣,為我內心的焦急推波助瀾。平日裏思維活躍、直奔重點的回答沒有出場,更多的是不會組織語言、不會找關鍵詞、答不中要害。我理想中課堂的樣子始終沒有呈現,我在反思自己究竟在哪出了錯?為什麼慌了手腳、忘記去調控?我完成了我的課堂,我設計的藝術的流淌,差點成了獨角戲,結尾創作詩時,他們來勁了,真還寫得挺是那麼回事。

一個人的潛力巨大,釋放的時候卻是可大可小,我想讓更多的孩子積聚靈感、時時頓悟、快樂地成長。可能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問題難度稍大,可能自己平日裏這種流暢的表達訓練還不到位,可能是一個大講台隔開了我和孩子融洽的交談,可能是孩子們大場面見得少、心理素質不過硬。霧凇幾多朦朧幾多情,幾多欣喜幾多愁。我要去學習如何在緊張的時候調控自己、調整學生,學會幽默,學會寬容。

《霧凇》雖説霧氣蒸騰,幾多朦朧,然而新的努力的方向在我前方熠熠放光。知不足然後奮進,我想這正是一個熱愛課堂的人所要追求的幸福吧!

《霧凇》教學反思9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然後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並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

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説説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本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説感受時,孩子們説得非常單一。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10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一、在朗讀中感悟 體驗霧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歎,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二、探究中朗讀 感悟情感美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於是我在學完第三小節的基礎上,問學生:“學到這兒,你是不是產生了疑問?”並總結成兩個問題。霧凇形成的條件是什麼?霧凇形成的過程是什麼?孩子兩次帶着問題默讀、品味課文,除了找到了霧凇形成的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還找出相關的説明內容進一步朗讀、體會,探究它的形成。這樣,孩子在瞭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這時,指導讀第二小節最後一句,霧凇的壯觀、作者的喜悦就讀出來了。

三、想象後朗讀內化語言美

抓住文本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作合理的想象,開拓孩子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對於霧凇的形態,文中沒有具體描繪,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創設北國風光特有景觀。結合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充分獲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完成了説話練習: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霧凇景象圖,讓學生想象後,練習説話。霧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這樣豐富了孩子的表象,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內化了語言文字。此時再讓孩子朗讀課文語言文字的優美已經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覺得課堂有點悶。課開始,當我就讓學生看圖,然後用詞語來表示霧凇。可孩子們説的詞語非常的單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詞語。當孩子感受到霧凇的千姿百態時的説話練習,學生説的乾巴巴的,完全體現不了霧凇的形態美。在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第二小節時,沒有讓學生感悟到霧凇在形成過程中的動態美,學生感悟不到位。這些片斷讓我不斷反思,事後我就想:如果課前我多瞭解一下學生的實際;如果課前我多設計幾套方案,以不變應萬變;如果課上我能正確地疏導;如果我能在課上恰當地引導,這一現象是不是就不會存在?

《霧凇》教學反思11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對課程改革的熟悉還不夠深刻,但經過不斷的學習,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個佈滿生命張力的語文課堂。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課程改革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堂要展現給學生一個“佈滿激情的我”,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自身也要佈滿激情,以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讓學生布滿熱情的學習。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愛好,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孩子提供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利用好教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與此同時,我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教師在教授文本的同時,也要留意要讓孩子們把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把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學會感悟。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切忌冷言冷語、病語、髒語等,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因此,教師要多使用一些具有鼓勵性、激勵性和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孩子樹立自信,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思考,當碰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更是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學生克服難題。

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

教師應該熟悉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侷限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學生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但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因此,也要求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以往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教師的“講”,不管學生能不能聽懂、記住,都只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而在新課改理念下,課堂教學則是要充分地體現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真正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更注重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知識的傳授,既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可以幫助孩子積累一些生活中的知識。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熟悉到新課改的理論和實際聯繫得還不夠密切、充分,在實際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誤區。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內涵深刻的事業,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改進的,因此,我們要做到邊實踐邊反思,邊反思邊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小學語文新課改健康、持續、高效地向前推進。

《霧凇》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走進姜堰市首屆小學校長會課的現場,看着校長們一個個精彩的表現,感觸頗深,校長們真正把《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落實到了語文教學之中。

師: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並領略了吉林霧凇這一奇觀。吉林霧凇潔白無暇、晶瑩剔透、千姿百態,極其美麗動人,真叫人稱讚。同學們,假如我們現在正置身在霧凇美景之中,你有什麼感受,你想讚美一下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生思考後紛紛答道)

生:霧凇潔白晶瑩,它純潔,它美麗,它如銀、似玉,像剔透閃爍的鑽石。

師:你這樣比喻真形象。

生:霧凇千姿百態,楚楚動人,透過陽光,這霧凇這麼像亮閃閃的水晶,步入銀鬆雪柳的十里長堤上,就像進入了奇異的宮殿。

師:“楚楚動人”説得好,把十里長堤比成宮殿,非常形象逼真。

生:在陽光照耀下,霧凇銀光閃爍,晶瑩剔透,潔白無暇,遠遠望去,像千萬位降落在人間的天使,靚麗動人。

生:看着眼前的霧凇,我彷彿領悟了做人的道理。學習霧凇,一塵不染。

師:你要像霧凇一樣一塵不染,領悟了做人的道理,真好,我相信你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很誠實、值得信賴的人。

生:真美啊,霧凇你像團團飄飄悠悠的白雲,又像是座座大型冰雕,你那麼純潔那麼無私,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微笑。

師:你説得太美了,是的,棵棵鬆柳不正像是座座冰雕嗎?人們觀賞着這瓊樹玉枝無不喜悦。

生:看着這千姿百態的瓊樹玉枝,我會想到它們有的亭亭玉立,像含笑佇立的仙姑;有的飛流而瀉,像雄渾磅礴的瀑布;還有的零零落落,像仙女散花,真是美不勝收。(教師鼓掌,學生跟着鼓掌)

生:霧凇啊,霧凇,你飄落在枝頭,不正像盛開的朵朵梨花嗎?難怪人們讚歎:“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師:同學們説得太棒了,太精彩了!(老師邊誇獎邊伸出大拇指)是啊,吉林霧凇與我國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稱為中國四大自然景觀。同學們看到這一幅幅美麗動人的霧凇畫面,讀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如同身臨其境,受到了美的薰陶,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們為祖國有這樣美麗的霧凇,這樣奇特的景觀,感到自豪而歡呼吧!(教室裏響起熱烈的掌聲)

評析:

1、創設意境,激發情感,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霧凇》一文的教學中,教者通過畫面展示、課文誦讀,讓學生置身於美麗的霧凇奇觀之中。再用談感受這把金鑰匙撥動學生的心絃,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學生心潮湧動,暢所欲言,享受到了審美樂趣,情感也得到了薰陶。古人云:“問渠哪裏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只有抓住情感這根弦,教學中才能彈奏出美妙動人的樂章。

2、“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目標之一。在教學《霧凇》時,教者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情感點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如學生在讚歎霧凇時,把霧凇比成朵朵盛開的梨花,團團飄悠的白雲,潔白無暇的鑽石,飛流而瀉的瀑布。還有的學生把霧凇説成是亭亭玉立的仙姑,像降落人間的白衣天使。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用激勵的語言,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對本文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確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在教學《霧凇》時,教者密切關注學生的表現,用激勵的話語一次又一次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了學生樂學的情緒。學生經老師的激勵、開導、點撥,心地豁然開朗,如同撥開烏雲見太陽一般。特別是學生談感受時,教者更是着力鼓勵與讚揚。學生們在老師的感染下盡情表達對霧凇的無比喜愛與讚美之情。課堂上其情融融,其樂融融。

《霧凇》教學反思13

我在教學《霧凇》這一課時,知道學生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所以,課堂中必須提供豐富多彩的圖片,營造寬鬆優美的情境,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感悟霧凇的獨特美麗。

感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需要一個反覆閲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一定的思維空間裏,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形成原因的句子,再讓學生找找關鍵的詞句,在文中劃一劃,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句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原因。緊接着,我出示重點句子,問學生:從這些句子裏,你發現了什麼?你認為哪些詞語用得準確?引導學生把帶有“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的句子和不帶有這些詞語的句子對比讀一讀,放手讓學生自己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漸漸地”、“慢慢”、“輕輕地”寫出了霧氣越來越濃、霧凇的形成是逐步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讀好“最初……逐漸……最後……”,留下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鬆雪柳”的感性認識,通過讀説結合、合作探究,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

《霧凇》教學反思14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由於霧凇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繫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以上是我此次上課改彙報課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於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15

《霧凇》一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細緻的預習。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説説“描述霧凇形態的四字詞語”,直入課文。學生找到了“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千姿百態、瓊枝玉樹”,通過指導有感情朗讀,學生領會了詞語意思,頭腦中閃現出一幅幅霧凇的美麗景象。

為了開拓孩子思維,我設計了説話練習: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這樣豐富了孩子的表象,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幫助孩子內化了語言文字。

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的學習。我問:看了這麼美的霧凇,你想了解什麼?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它是怎麼形成的?由此揭示了霧凇形成的條件。接着,我讓學生由重點詞語感悟霧凇怎樣形成的,如:“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感受到霧凇的形成是一個緩慢、輕柔的過程。通過讓學生説説霧凇的形成過程,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加深了學生對霧凇形成的理解。一堂課結束,學生已經能將這一部分基本背誦下來。

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在教學活動中,將“讀”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的情感及道理。在課堂上,閲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間裏自由放飛。

學習了課文之後,我又把岑參的這首《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推薦給學生們。孩子們看到了這首詩,格外感興趣,既瞭解到了詩中雪景的美麗,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引用這兩句詩的妙處所在。

標籤: 霧凇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qpr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