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資料   13(2)   侯知洪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

九年級上冊字音字形

《鼎湖山聽泉》泠泠淙淙(línɡ cónɡ) 菩提(pú) 汩汩(ɡǔ) 肇(zhào) 血脈(mài) 

泓(hónɡ) 攬(lǎn) 偎(wēi) 童稚(zhì) 楹聯(yínɡ) 悵惘(chànɡwǎnɡ) 翩飛(piān) 開闢(pì) 污垢(ɡòu) 拾級(shè) 生意盎然(ànɡ) 迥然(jiǒnɡ) 新陳代謝 綠陰如蓋

《林中小溪》愜意(qiè) 分道揚鑣(biāo) 水杉(shān) 襯衫(shān) 顫動(chàn) 

狹窄(xiá) 初來乍到(zhà) 嘟噥(dūnonɡ) 漣漪(liányī) 粼粼(lín) 花蕾(lěi) 

吝嗇(lìnsè) 煞(shà) 簌簌(sù) 乏味(fá) 車轍(zhé) 樹墩(dūn) 躥(cuān) 跳蚤(zǎo) 姬(jī) 旋渦(xuán) 和煦(xù)

《畫山繡水》褒貶(bāobiǎn) 攢聚(cuán) 積贊(zǎn) 玲瓏剔透(tī) 恍惚(huǎnɡhū) 裊裊(niǎo) 嶙峋(línxún) 精髓(suǐ) 鈍(dùn) 恬靜(tián) 怠慢(dài) 貯藏(zhù) 

圩子(wéi) 圩場(xū) 黑黝黝(yǒu) 嶄新(zhǎn)   瞭望(liào)  

《故鄉》陰晦(huì) 愕然(è) 嗤(chī) 惘然(wǎnɡ) 恣睢(zìsuī) 五行(xínɡ)

 潮汛(xùn) 祭祀(sì) 顴骨(quán) 猹(chá) 弶(jiànɡ)  秕穀(bǐ) 髀(bì) 閏土(rùn) 閨女(ɡuī) 正月(zhēnɡ) 正確(zhènɡ) 氈(zhān) 鵓鴣(bóɡū) 關係(xì) 系裙(jì)

 瓶塞(sāi) 要塞(sài) 堵塞(sè) 寒噤(jìn) 揹負(bēi) 背後(bèi) 折本(shé)

 折斷(zhé) 偶然(ǒu) 向隅而泣(yú) 黛(dài) 頭髮(fà) 發達(fā) 撒腿就跑 撤退 瑟索 懲前毖後 大腦 煩惱 忙碌 綠色 孤身 弧度 教誨 悔恨 侮辱

《我的叔叔于勒》拮据(jiéjū) 佔據(jù) 棧橋(zhàn) 牡蠣(lì) 衣冠(ɡuān) 

冠軍(ɡuàn) 賠償(chánɡ) 別墅(shù) 闊綽(chuò) 襤褸(lánlǚ) 煞車(shā) 煞白(shà) 牡丹 杜鵑 皺紋 雛形 與日俱增 鄭重其事 狼狽不堪

《成功》晷(ɡuǐ) 言簡意賅(ɡāi) 期望(qī) 期年(jī) 驀然(mò) 理直氣壯

 錯綜複雜 實事求是

《創造學思想錄》焙燒(bèi) 儼然(yǎn) 劈波斬浪(pī) 劈叉(pǐ) 踩水 理睬 

一籌莫展 竣工 冷峻

《學問和智慧》探驪得珠(lí) 矻矻窮年(kūkū) 晦塞(sè) 寸積銖累(zhū) 選擇 

恩澤 斧正 釜底抽薪  食古不化  融會貫通  無關宏旨  物競天擇  鞭辟入裏  浮光掠影  推陳出新 相輔為用

《散文家談散文》雋永(juàn) 綺麗(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長喙(huì) 

鏗鏘(kēnɡqiānɡ) 鴻鵠(hónɡhú) 寥廓(liáokuò) 淳厚(chún) 訕 (shàn)笑

《小説家談小説》恕(shù) 顫動(chàn) 跌宕(dànɡ) 害臊(sào) 忸怩(niǔní)

《詩人談詩》乍然(zhà) 山巒(luán) 籠罩(lǒnɡ)

《綠》倏的(shū) 皺纈(xié) 挹(yì) 明眸(móu)善睞(lài) 鑲(xiānɡ) 踞(jù) 

前倨後恭(jù) 薄陰(bó) 薄板(báo) 薄荷(bò) 綹(liǔ) 稜角(lénɡ) 塵滓(zǐ)

 什剎海(shíchà) 藴蓄(yùn) 飛花碎玉

《囚綠記》瞥(piē) 涸轍(hézhé) 揠苗助長(yà) 婆娑(suō) 猗鬱(yī) 蕈菌(xùn) 

急不暇擇(xiá) 移徙(xǐ) 纖細(xiān) 縴夫(qiàn) 脈絡(mài) 脈脈含情(mò) 

淅瀝(xīlì) 葱蘢(cōnɡɡlónɡ) 嬌氣(jiāo) 驕傲(jiāo) 矯健(jiǎo) 

九年級上冊成語歸納

生意昂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樣子。

新陳代謝:指生物體不斷用新物質代替舊物質的過程。也指新事物不斷產生髮展,代替舊的事物。

分道揚鑣:比喻各奔前程,各幹其事。

仙山瓊閣: 比喻奇異美好的境界(多指幻境)。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細緻,孔穴明晰,結構奇巧。

千峯競秀:許許多多山比美的意思。

不計其數:沒法計算數目。形容很多

能工巧匠:指工藝技術高明的人。

浮想聯翩:指許許多多的想象不斷湧現出來。

尋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問一件事的原由。

登峯造極:登:上;峯:山頂;造:到達;極:最高點。比喻學問、技能等達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心馳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若即若離:。①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如願以償:償:實現、滿足。按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指願望實現。

心驚膽戰: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含苞欲放:苞:花苞;欲:將要;放:開放。形容花將開而未開時的樣子。

銷聲匿跡:消失了聲音,隱藏起了形跡。

草長鶯飛:鶯:黃鸝。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與日俱增:與:跟,和。隨着時間一天天地增長。形容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比喻很有把握。

鄭重其事:鄭重:審慎,嚴肅認真。形容説話做事時態度非常嚴肅認真。

理直氣壯:理直:理由正確、充分;氣壯:氣勢旺盛。理由充分,説話氣勢就壯。

勢不兩立:兩立:雙方並立。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矯揉造作:矯:使彎的變成直的;揉:使直的變成彎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言簡意賅:賅:完備。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説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錯綜複雜:錯:交錯,交叉;綜:合在一起。形容頭緒多,情況複雜。

一籌莫展: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

寸積銖累:點點滴滴地積累。

食古不化:意思是讀書一味學古人,拘泥陳法,不善於靈活運用。

融會貫通: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無關宏旨:意義不大或關係不大。

探驪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關鍵。

物競天擇:對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的概括。

讀書得間:在書本的字裏行間可以獲得新知識有所新發現。

鞭辟入裏:形容能透徹説明問題,深中要害。

高頭講章:經書正文上端留有較寬的空白,刊印講解文字。

讀破五車:形容讀書非常多。

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觀察不細緻,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推陳出新: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

肅然起敬: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產生嚴肅敬仰的感情。

明眸善睞:明亮的眼珠善於左顧右盼。

急不暇擇: 在緊急的情況下來不及選擇。

視同至寶: 把它看得像貴重的寶物一樣。將某樣東西看成是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一樣。

別出心裁:別:另外;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另有一種構思或設計。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

紛至沓來: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文言文閲讀

桃花源記       陶淵明

     1、作者:陶淵明,朝代:東晉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2、文章知識:(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2)順序:時間先後

     3、重點字詞、(1)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義:交通,交錯相通。無論:不要説,更不必説。

         妻子:妻子和兒女。 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鮮美:鮮豔美麗

    (3)一字多義:志:處之志之:做標記;尋向所志:標記

    (4)重點詞:欲窮其林窮:窮盡。 具答之:詳盡。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鹹來問訊:都。 黃髮(老人)垂髫(小孩),並怡然自樂,都。

     4、成語:(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脱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後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5、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桃花源人為何歎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説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後“無人問津”可知。

   (4)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5)作品意義:儘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討論、 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

     (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或:為了寄託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漁人離開桃源後,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後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麼?

       (① 增添神祕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一、   詞語解釋

緣溪行:沿着      落英繽紛:落花      甚異之:詫異                         豁然開朗:開闊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黃髮垂髫: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樣子  具答之:詳盡           鹹來問訊: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再       無論魏晉:更不必説  延至其家:邀請                      處處志之:作標記

欣然前往:高興的樣子                             無問津者:渡口

二、  翻譯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芳香的野草鮮豔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6、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這裏的人告訴他説:“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説啊。” 

7、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8、後遂無問津者。                           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1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説魏晉了。

三、課文分析

本文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用原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寫出描寫挑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並怡然自樂。

3、寫出本文中出現的三個成語:豁然開朗、世外桃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4、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甚異之

5、文中描寫挑花源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用原文):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表現 “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是?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9、“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一、生字

謫(zhé)守 朝暉(huī)夕陰 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淫(yín)雨 心曠神怡(yí) 皓(hào)月 寵辱偕(xié)忘

潛行(qián) 浩浩湯湯 (shāng)瀟(xiāo)湘 屬 ( zhǔ 同“囑”)

二、重點解詞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模。制,規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際: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裏)陰晴多變化。 暉,日光。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嶽潛形:山嶽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何極:哪有窮盡。檣傾楫摧:桅杆倒下,船槳斷折。   鬱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臨風:端酒當着風,即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微斯人: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三、重點語句翻譯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譯: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譯:在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開,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説壞話,懼怕(人家) 批評指責。(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併忘了。

   (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説的那兩種心情不同。(求,探求。為,指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譯: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朝庭裏作高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主擔憂。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譯: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後。(先:在……之前,後:在……之後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識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2、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記敍)

第二段:(寫景)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寫景、抒情)寫“遷客騷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寫“遷客騷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麼內容?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寫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績,交待作記緣由,為後文的闊達胸襟做鋪墊。

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説明了什麼?

答:説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

 5、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誦、(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麼?答: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麼?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麼?答:靜影沉璧。

(4)表現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麼?(表現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麼?)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麼?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與現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麼?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讚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麼?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説“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是怎樣“述”的?答: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3) 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用《岳陽樓記》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麼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麼關係?(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麼?)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麼?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麼?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麼態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否定。

    (5)作者讚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麼?答: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別在哪裏?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麼?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七、詞語欣賞。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答:“怒”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風勢之大,聲音之響。(1分)

八、重點字詞語句翻譯: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官員降職或遠調      越明年   :到了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於是;規模。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在;。

屬予作文以記之:我;來。          予觀夫巴陵勝狀  :那;勝景。

銜遠山,吞長江:連接。            橫無際涯,朝暉夕陰:邊;日光。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描述;詳盡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雖然如此,那麼……;盡。遷客騷人:降職遠調的人;詩人。

淫雨霏霏:連綿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連月不開:放晴;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迫近;離開。    春和景明;沙鷗翔集 :日光;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此樂何極: 小草;小洲;窮盡。  寵辱偕忘:榮耀;:一起。

把酒臨風:持。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或異兩者之為:或許;指兩種心情。廟堂:朝廷。江湖:民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之前;在……之後

微斯人(登斯樓也),吾誰與歸:沒有;這;歸依。

若夫:像那。    至若:至於。   嗟乎:唉。

不以物喜:因為。    心曠神怡 :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被降職外調的官員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的景象,必將感慨橫生而十分悲傷的了。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於是在春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我曾經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説的那兩種表現不同,這是什麼緣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大概人們一定會説“在天下人憂之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

【通假字】(1)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同“囑”,囑託。  (2)百廢具興   具同“俱”,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揮,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①  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②  作者寫本文的原因是: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  表現洞庭湖“勝狀”或“岳陽樓大觀”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④  前人之述備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賢今人詩賦。

⑤  “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有兩種:悲和喜;作者認為覽物之情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樓也中的“斯樓”是指“岳陽樓”。

⑦  在句子“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之為”是指:一、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居廟堂之高;“退”指:處江湖之遠。

⑩  在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亦憂”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指: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現作者闊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現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⒀、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⒂、《岳陽樓記》中最能表達作者政治見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⒃、“遷客騷人”抒發“覽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

醉翁亭記  歐陽修

  1、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飲少輒醉(zhé)

巖穴暝(míng) 傴僂(yǔ lǚ)酒洌(liè) 山餚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勝(yì) 頹然(tuí)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着滁洲城。環,環繞。 林霏開:樹林裏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揹着東西的人。負,背。 臨於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兒清。洌,清。 山餚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觥籌交錯:觥,酒杯。籌,酒籌。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麗。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着走。這裏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腰背彎曲,這裏指老人。    雲歸而巖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點語句翻譯

(1)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峯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迴環,路也跟着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託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6)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譯: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7)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蒼老的容顏,雪白的頭髮,醉醺醺地坐在人們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8)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呀!

     (9)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遊人們知道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呀。

   (10)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寫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呀!

    (11)翻譯描寫四時之景的句子:

     5、複習文章知識。 (1)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遊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麼?答:由遠到近。

    (3)“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麼?答:製造懸念,引出下文。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答:四幅。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誦。(1)“醉翁”的由來是什麼?請用文中原話回答。

     答: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徵。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麼?

      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4)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5)請寫出歸後情景的句子。答: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7)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0)為後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七個字的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繪琅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12)表達作者複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3)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7、請舉出本課的兩個成語,並説説現在人們常用它表達什麼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一、詞語解釋:                           

環滁皆山也;環而攻之:環繞;:包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樣子;秀麗。

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飛瀉。        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靠近。

名之者誰:給……命名。           飲少輒醉      :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託。

雲歸而巖穴暝:聚集。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回家;跟從。

吾誰與歸:歸依。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香花;滋長。

至於負者歌於途:揹着東西的人。               休於樹:在。

山餚野蔌:野味;菜蔬。              宴酣之樂:宴會喝酒的樂趣。

非絲非竹:絃樂器;:管樂器。         弈者勝:下棋。

觥籌交錯:酒杯;酒籌。              頹然乎其間者:醉醺醺的樣子;於。

樹林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太守謂誰:是。

二、句子翻譯:

1)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  

順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峯之間飛瀉而下,這就是釀泉。

2)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繞過山峯,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邊上,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

4)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太守跟賓客到這裏來喝酒,他喝得很少卻總是喝醉,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

6)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內心領會了,而後把它寄託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像那太陽出來了,林間的霧氣逐漸消盡,暮雲四合,巖谷洞穴變得昏暗起來國。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9)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

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射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籌碼雜亂交錯,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譁--這是賓客們歡樂的圖景。

10)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一個面容蒼老、滿頭白髮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不久,太陽落在西山,人影散亂,這是賓客們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這時樹林裏變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鳥啼聲,遊人離去後,鳥兒歡樂起來。

13)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人們只懂得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懂得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啊。

14)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表述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內容理解:

《醉翁亭記》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前人説本文“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與民同樂。“樂”字貫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緣由是: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②、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④、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雲歸而巖穴暝;⑤、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⑥、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

⑦、寫秋景的句子是: 風霜高潔;⑧、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寫遊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1、滁人遊,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

⑩、表現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⑾、表現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⑿、照應“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⒀、從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個成語: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什麼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⒂、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什麼?“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

⒃、對聯: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

中考古詩詞鑑賞的五種題型及答題技巧

一、品味煉字類

方法:從詞性、色彩、修辭、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 

 二、名句賞析類

方法:能指出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等)或採用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或用詞的生動形象等,並且還要説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類

方法:初中階段所學詩歌情感大體可分為:離別思念、愛國思鄉、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類

方法: 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五、表達技巧類  

方法:首先要了解常見的表達技巧,它包括:(1)修辭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對比、比興等;(2)表現手法(寫作手法或藝術手法),主要包括託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間、小中見大、以樂寫哀、烘托渲染、對比映襯、多角度描寫、象徵等;(3)表達方式,主要有描寫,議論,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等。

九年級上冊文學文化常識。

1、《鼎湖山聽泉》作者是謝大光,當代散文家。

2、《林中小溪》選自《林中水滴》,作者普里什文,蘇聯作家。

3、《飛江滴翠記黃山》是一篇解説詞,是為電視旅遊風光片《話説長江》中黃山部分而寫的。作者柯藍,當代散文家、小説家。

4、《畫山繡水》作者楊朔,現代散文家,原名楊毓晉,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集《北黑線》和中篇小説《三千里江山》等。

5、《山泉水暖》是一篇敍事散文,作者是碧野,當代作家。

6、《看雲識天氣》體裁是説明文,作者朱泳焱,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7、《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説明文。

8、《塞下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因其詩風輕靈、飄逸,被後人稱為“詩仙”。

9、《涼州詞》作者是王之渙,唐代詩人,字季淩。其詩善寫邊塞風光,意境雄渾。“涼州詞”是唐代樂府《涼州歌》的歌詞,屬樂府歌,多以邊塞生活為題材。

10、盧綸,唐代詩人,字允言,“大曆十才子”之一,詩風雄壯,多為送別酬酢、軍旅生活。《塞下曲》(月黑雁飛高)是他代表作品。

1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是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

12、《故鄉》體裁是短篇小説,選自《吶喊》,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13、《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説,作者莫泊桑,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羊脂球》、《項鍊》,長篇小説《俊友》等。

14、《在烈日和暴雨下》節選自長篇小説《駱駝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説《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劇本《茶館》、《龍鬚溝》等。

15、《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短篇小説,作者葉聖陶,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葉紹鈞。主要作品有童話集《稻草人》,短篇小説集《隔膜》,散文集《腳步集》,長篇小説《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説《多收了三五斗》等。

16、《關雎》、《蒹葭》都選自《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時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又稱“詩三百”。《詩經》按體制分為風、雅、頌三類,表現手法是“賦、比、興”。

17、《成功》選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國卷》,作者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士、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18、《創造學思想錄》作者是羅吉爾馮奧赫,美國思維科學學者。

19、《學問和智慧》選自《理趣小品》,作者羅家倫,現代學者、教育家、思想家。

20、《論美》選自《培根論人生》,作者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

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書是孟子以其弟子萬章等著,是儒家經典之一。

22、散文《白鷺》,作者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有、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等。主要作品有詩集《女神》、話劇《屈原》等。

23、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作家,《簡單的故事,精緻的情節》是他為當代女作家茹誌鵑的短篇小説《百合花》所作的文學評論。

24、《寧靜而深沉的意境》是當代詩人曾卓為魯藜的現代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所作的詩歌評論。魯藜,現代詩人。

25、《鄉愁》選自《白玉苦瓜》,作者是台灣著名教授詩人余光中。

26、《陳涉世家》選自《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書,全書共130篇,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和茂密3000年間的歷史。

27、《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

28、《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駢文,選自《六朝文絜譯註》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藻飾。

29、《捕蛇者説》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30、《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31、《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

32、《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李煜降宋後囚居汴京時作。李煜,五代時南唐國主,字重光,世稱李後主。相見歡,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又名“鳥夜啼”。

33、《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作者為晏殊,字同叔,北宋詞人,著有《珠玉詞》。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

34、《綠》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温州的蹤跡》,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現代作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35、《囚綠記》選自陸蠡的散文集《囚綠記》。陸蠡,原名聖泉,現代散文家、翻譯家。

36、《一雙手》原是報告文學《烏馬的傳説》中的一個部分,後經作者精心修改成為一篇精美散文。作者姜孟子,當代作家。

37、《龜雖壽》是曹操所作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四章。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38、《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為送別同僚武判官而作。岑參,唐代詩人,著有《岑嘉州詩集》。

古詩賞析

(一)《關雎》(8分)

1.本詩以       、       起興,寫出了一個男子對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2.本詩用來形容美麗善良的姑娘的成語是                                。(3分)

3.本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3分)

                                                                           

(二)《蒹葭》(6分)

1.本詩選自         ,是一首典型的       (內容)詩。(2分)

2.本詩以       起興,寫出了追尋伊人不得的苦惱心情。(2分)

3.本詩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2分)

                                                                           

(四)《相見歡》(5分)

1.本文用比喻手法寫離愁的句子:          ,        。(3分)

2.本詞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情?(2分)

                                                                           

(五)《江城子密州出獵》(9分)

1.這首詞巧用典故的句子:                                             。(3分)

2.本詞的作者是       ,我們曾學過他的中秋吟月的詞是           。(3分)

3.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報國志向的句子:          ,           ,          。(3分)

(六)晏殊《浣溪沙》練習題

1.詩人徘徊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      、      和      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美的畫圖。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華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                  情懷,這是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詞好在哪裏。

3、“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寓情於景,請簡要分析此句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4、這首詞是懷人之作,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至少寫兩句)

5、“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獨”字透露出作者的           情感;詞中“      ”一句已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社會人生中無法言喻的無奈,都可以用此語感歎一番。

6、“小園香徑獨徘徊”寫了什麼內容,與詞中的哪一句相呼應?“獨”字透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7、詞人通過什麼時節哪些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8、詞中構成“新”與“舊”對比的詞句是                         ,                         。

9、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本詞中也有表達這類似感慨的詞句,這兩句是              ,                   

(七)《龜雖壽》賞析 

1、表達作者人老智仍在的詩句是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2、《龜雖壽》中強調了人的主觀作用,表現出自己積極進取的曠達胸襟的句子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龜雖壽》中點明詩歌主旨的詩句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4、如何認識“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靈異的神龜雖然活幾千年,但它總還會有完結的時日。飛騰的異蛇雖然會乘雲駕霧,但它最終一死仍會化為灰燼。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而獨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5、“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體現作者何種哲學思想? 

體現辯證的思維,既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裏,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進取。 

6、賞析“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句詩用比喻修辭寫出曹操雖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幹一番事業,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壯志。 

7、曹操所云:“養怡之福”指什麼? 

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8、這是一首抒懷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詩,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它怎樣的人生態度和精神思想?全詩抒發作者何種思想感情? 

《龜雖壽》體觀作者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表現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思想感情。 

9、“比”,是中國詩學傳統,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一句,就表達了詩人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着馳騁千里的豪情。你能從你所學的古代詩詞中另舉一例加以説明嗎?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表現了詩人不甘年老,報效祖國的情懷。

 

侯知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kol4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