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語文教材怎樣處理好

語文教材怎樣處理好

     

語文教材怎樣處理好

師院 李靜  

在語文教學指導當中,發現教師上不好課的根本問題不是出在駕馭課堂上,而是出在教材處理上,不夠得當。教師們在備課時,考慮了很多,把教參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慮進去,生怕有一點給學生遺漏。以至於一節課上下來,很費勁。卻不一定能使學生訓練到位。聽過許多隨堂課,與特級教師的觀摩課對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好課,成功的基礎與教材處理的得當與否是分不開的。普通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對高考這根指揮棒與教學藝術之間的度不敢妄自菲薄,也就不敢從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學、文體、內容等特點上出發去處理教材;更不要説根據當代學生的思想實際、發展水平去大膽地裁汰教材,有選擇性地為己所用了。教育前輩葉老説得好:教材是個例子。如何用好教材,找準教材的落實點,是擺在21世紀教師面前,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這個問題得不到落實,就會有如瓶頸,阻礙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不能處理好教材,不能用好教材,教學就會猶如一張網、一團麻,是很難做到綱舉而目張的。

現以浙江版教材為例,將教學指導實踐中發現的教材教例處理問題,加以比較、分析、説明,希望對教師們的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

1、處理教材要找到能落實目標的語言點上

浙江版教材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課本第八冊第四單元《春天的雨點》。有位老師大膽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找出主要人物後,自由上黑板寫自己對人物的突出感受。學生從自己的認知年齡出發,都積極地跑上來,板書了自己對達麗瑪這名學生不認真聽課的心理認識。如"後悔"、"傷心"、"出神"等詞語。教師只好順着學生的思路去講"學生--達麗瑪"。結果沖淡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偏離了這堂課的主旨。本來,如果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敏鋭地應用教學機智及時加以引導,也可以使學生關注的熱點轉移到教師烏漢娜對學生的關心上,但是由於教師缺乏這種教學機智,也沒有很好地認識這個問題,加之教學時間安排也不允許,就使一堂課因開放,而無法收攏。使這堂課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不得要領地結束了。課後,大家一塊分析,認為要找到這一段教材的點,才好落實教學重難點。最後落實到語言點上,選取這一段中最能體現老師工作細心的關鍵性句子:烏漢娜老師從42雙眼睛中發現了達麗瑪這雙走了神的眼睛。從這句話的體會、指導中,就能使學生髮現老師工作的細緻和對學生學習的關注。這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放開想象的翅膀去討論:教師為什麼能從42雙眼睛中發現這一雙眼睛走神?學生就會從老師工作認真、細緻的角度去展聯想。從而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這份關心。回想以往寫教師的文章大多不出新意,原因就是作為孩子,他還無法體會教師工作細節中所藴含的這份關心和愛護。更不要説表達了。現在通過落實這個語言點,通過想象,學生就能講出教師對工作的認真,對學生的關愛。選準語言點作為教材處理的突破口和教學目標的落實點,可謂是綱舉而目張。上全校公開課時,大家一致認為,這樣上課上得紮實、輕鬆,實效,而且脈絡明晰。

2、處理古詩要還原古詩的意境

在理解《春曉》這首詩的詩意時,教師按照教參書上一句一句所註解的意思講給學生,結果,學生是越聽越糊塗。怎麼也想不明白:詩人睡得天亮都不知道,第三句卻知道昨夜又颳風又下雨?其實,詩人在做詩時,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觀有所感而做詩的。詩是意境的精華凝鍊而成。所以在理解古詩時,要加以還原當時的情境,才能透徹完整地理解詩意。《春曉》一二兩句和三四兩句的過渡理解順序,應該是"一二四三"理解法。即:詩人聽到鳥鳴才醒來,支開窗櫺一看,呀,地上落滿了花瓣。這才想起昨夜又颳風又下雨,自己睡得那麼沉,都不知道。這樣,通過詩的意境還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首古詩了。

3、品讀散文要抓體現散文特點的語段來指導理解

《五月的青島》是浙教版初中三年級第三單元文體鑑賞中一篇看似平淡而實質絢爛、有深意的大家手筆散文。篇幅雖不長,卻有一定鑑賞難度。文章後面附有賞析文--《精巧、壯闊、優美》。"結構的精巧"和"語言的優美"好理解。但"意境的壯闊"不要説對學生就是對教師來説也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如果參照附文泛泛而講,必不能使學生信服;或者參考教參上所説,從理解兩個"春深似海"的不同含義入手來處理教材中的這個難點,結果學生學得似是而非,仍然不能求得甚解。後來,大家在商討過程中發現抓體現散文這個特點的語句來指導更易於學生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始得豁然開朗。摒棄了許多駁雜的思考,而選取指導朗讀和分析那句"綠,鮮綠、淺綠、深綠……"剖析它意境的三個特點:綠、動、遠。使學生體會到這種意境所特有的魅力。

4、新聞體裁處理三句話

浙江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第六單元《新聞兩篇》。有位教師在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新聞時,對教材作了這樣的處理:為了讓學生感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教師幾乎把它處理成了歷史課。使人感到教得很吃力,一節課就講了一篇新聞。而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對板書的'幾條新聞寫作特點仍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聞作為了解社會的重要文體手段,必須讓當代學生學會閲讀新聞文體。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因出發點不同,所選取的處理點也會不同。後來,這位教師再上這兩篇新聞時,改從文體出發,處理教材。採取三句話處理法:第一句話是,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新聞?第二句話是,誰能用幾句話説出這篇新聞?第三句話是,誰能用一段話來説這篇新聞?結果學生很輕鬆地就找到這篇新聞的標題、導語、主體部分,分別就是用一句話,幾句話,一段話來報導這篇新聞內容的。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新聞格式。接着,教師又讓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自己自學第二篇新聞。學生學習效果很好。而且,加大了課堂容量。

4、童話一字處理法

浙江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二單元童話《皇帝的新裝》篇幅較長,但內容通俗易懂。怎樣學這篇童話呢?老師們如果按教參上理出的線索去教學這篇課文,恐怕理出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都要老半天。在處理教材時,有位教師採用開放式教學法,讓學生用一個字把這篇童話概括出來。而且要講講理由。學生們發揮自己所能,一下子寫了十幾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內容。教師用排除法讓學生討論哪個字概括得不夠全面。通過比較然後圈掉。最後選了"騙"這個字。整堂課教師沒有説什麼,學生們在積極的討論、比較中理解了全文。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5、哲理散文以"理"論理

浙江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哲理性記敍散文。課後第三題有兩句話要求回答問題。如果按照書上的問題設計去講,很生硬,而且也沒什麼味道。如果可以從前後兩句中的"啜泣"入手處理教材,就會很好地抓住優秀的語言去品讀。讓學生思考兩個啜泣。為什麼不用哭?而用啜泣?而且啜泣後總是有所發現。這就説明啜泣是伴隨着思考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挖掘出作者第一次啜泣時的複雜心理活動和第二次啜泣時的重大發現。再如,高級中學一年級課本第三單元《黃鸝》是孫犁的一篇哲理散文。篇幅不長,四次記述黃鸝出現的場景。在處理教材時,教師通過哲理中的"極致"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找一找哪一次的環境讓黃鸝的美得到充分的展現。然後又讓學生找出反之的情況,讓學生從對比中得出環境對事物極致的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位特級教師在評價一堂好課時曾説道,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能夠做到三點:一是流暢。指思路要清,能夠從教材大局整體感知,然後重點突破。敲打精彩句式、句段,語言片段。過渡語言設計好,如波浪推進。二是積累。對語言片段作訓練,有意識地加強語言的指導積累。三是感悟。目前語文教學讓學生感悟內容的多,而感悟語言的少。應加強對語言的感悟指導,以講助讀,通過誦讀,讀出語速、語調、語氣,培養語言的讀、悟能力。古人誦讀,其實就是積累語感的一種有效方式。

有位老師上《白楊禮讚》這篇課文,就能夠根據文體特點大膽處理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教參。他先讓學生整體感悟文章,用課文中的詞句説説作者讚美了什麼樣的白楊?然後教師根據學生所講,板書白楊從外到內,由表及裏的"三美":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徵之美。然後分別找到課文中表現這"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層次的誦讀:練讀、悟讀、品讀。每一種讀法,教師都加以聲情並茂的指導。正音、正氣、正情。引導學生體會精妙動詞的美,實質上就是在指導學生悟讀。接下去讓學生品讀層次,自己體會,自己説美,自己感受怎樣讀才能讀出了這種強烈的感情?最後,教師小結。這樣通過練讀句式美,悟讀用詞美,品讀語段層次美、情感美、意境美,使語文教學,語言訓練,思維訓練落到了實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通過以上教材教學處理比較分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老師們以啟發。能在今後的教學中多想想教材整體,少想點應試肢解;多想想語言學用,少想點內容串講;多想想思維訓練,少想點一問一答;多和學生探究,而不是傾《教參》所有,一味灌輸。 

 

標籤: 語文 教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pwo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