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西漢的統治》歷史教案

《西漢的統治》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西漢的統治》歷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漢的統治》歷史教案

西漢的統治:從“無為”到“有為”——大一統帝國的重建與鞏固

【環節一】導入:早期國家形態概覽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從早期國家形態演進的視角來複習《西漢的統治》。首先,我們一起來扼要概覽一下中國早期國家形態。

縱觀中國先秦三代,從國家形態演進與完善角度看:

1)夏朝的統治,不過是鬆散的部落與王國一體多元並存的部落聯盟聯合體;

2)到了商朝,儘管已經出現了內外服制的國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種鬆散的獨立方國聯盟的聯合體;

3)然而,自西周開始,周天子通過封邦建國實現了天下歸周,通過宗法制度實現了天下歸姬,通過禮樂制度實現了天下歸心,建構起一個具有明顯集權化傾向的邦國聚合體。

4)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革。諸侯的割據紛爭導致西周制度禮崩樂壞,建立在血緣宗法和禮樂制度上國家管理體制走到窮途末路。

5)在新經濟、新階級、新思潮不斷萌發湧現的時代,一種嶄新的國家管理模式正在醖釀之中。公元前221年,秦國順應時勢統一六國,開創了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

6)然而,強大的秦朝僅僅存在了XX年便告終結。由秦所開創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帝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對強秦驟亡後的現狀,繼之而起的西漢統治者將何去何從呢?

【環節二】漢初“無為”:大一統帝國的.順勢重構

一、背景:突出對秦亡的借鑑:

主觀認識:

客觀現實:

二、舉措:

政治:

經濟:

思想:

民族:

注意:繼承秦製革除弊政

三、成效:經濟恢復社會穩定文景之治帝國重建

【環節三】武帝“無為”:大一統帝國鞏固

一、背景:因時而動

經濟:隨着社會經濟的復甦和財富日臻豐厚,西漢統治者的主導思想發生了變化。

政治:漢武帝繼位後,鋭意進取,經營開拓,需要積極有為的思想學説為其治國安邦提供理論依據,這成為儒學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機。

思想:儒學的改造:漢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採陰陽五行學説,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他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系統提出“天人感應”之説。迎合統治者需要。

二、舉措:

政治:

思想:

民族:

文化:

三、成效

幾點注意:

1)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方面:

“二世而亡”——寬簡舒緩:休養生息、省刑約法;

“孤立而亡”——郡國並行、王國問題;

2)在無為而治的舉措方面:漢承秦制;革除弊政;

3)關於漢初治國思想——黃老之術:以道家為主,又兼採儒、法,主張守道遵法,禮法並用,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幾點注意:

1)武帝時代,儒學為何會獲得如此獨尊的社會地位的?(時代的迫切需要、儒學內容的變化)

2)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比較;

3)西漢治國思想的成熟及其影響(對後世);

【環節四】學以致用

【案例1】

材料1: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至於文、景,遂移風易俗。

——《漢書》

材料2: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改法度,……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倪寬……三人皆儒者,……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注:器重)之。

——《漢書》

(1)在漢初統治者看來,“秦之敝”主要表現在哪裏?(2分)

(2)西漢統治者是怎樣反“秦之敝”的?效果如何?(4分)

(3)孝武是指誰?他是怎樣“內改法度”的?(4分)

(4)概述董仲舒是怎樣“以經術潤飾吏事”而被統治者重用?(4分)

(1)重功利(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賦役沉重),恃酷法,急切苛刻,未推行分封制而孤立無援等(任一,1分,共2分)。

(2)汲取秦亡教訓,推行黃老思想(1分),採取“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倡導以農為本,(1分)提倡節儉,廢除嚴刑酷法,重視教化等。(1分)出現了“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社會景象,史稱“文景之治”。(1分)

(3)漢武帝;(1分)即位後,加強皇權,裁抑丞相職權,啟用身邊親信近臣,讓他們參與朝廷軍國大事的討論,形成內外朝制度;還創設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監察官員,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又頒佈“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權力,大體消除了漢初郡國並行制帶來的負面影響。(每個層次1分,敍述須完整)

(4)他兼採陰陽五行學説,糅合改造儒學(1分).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説,倡導“君權神授”、“三綱五常”以及“大一統”的主張,(任二2分)以利於統治和社會安定,並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思想上的統一來維護政治上的統一。(1分)

【案例2】

材料1: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説。他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如果人君面對災異而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因此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

材料2: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梁啟超、章太炎、鄧實、劉師培等著名學者,共同認定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學術文化的專制獨裁,是造成中國文化學術落後的禍根罪源,也是導致中華民族瀕於滅亡的重要原因。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問題: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樣的心態?簡析他產生這種心態的思想根源。(4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觀點?請談談你理由。(4分)

(1)既要維護君主權威,加強集權,又企圖限制君主的暴政。(2分)

董仲舒繼承了儒家“仁政”學説,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權的學説。陰陽家的天道觀;(2分)

(2)贊成説:推行“獨尊儒術”後,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學成為官員選拔、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儒學成為了歷代王朝統治思想和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不利於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通經致用成為了文人學士的普遍追求,忽視了自然科學的地位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不贊成説:漢武帝用温和的方法推崇儒學,只是把儒學定為官學,並未禁絕其他學派的流傳。從儒家學者中選用官吏,不僅發揚了儒學,也提高了吏治的水平,重視禮儀也有利於教化民眾。儒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以儒學文化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有利於創建一統帝國和禮儀之邦。

審題:1)善於從材料中折射教材內容;2)善於從材料中定位時間空間;3)善於從材料中發掘答題信息;4)善於從材料中領悟審題思路;5)善於從材料中尋找關鍵概念。答題:規範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d398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