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通用6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通用6篇)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是作家朱自清所做,全文主要是圍繞荷塘的景色來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歡迎閲讀參考,希望您喜歡。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通用6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關於描寫荷花的古詩文名句

1、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説》)

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1、閲讀提示

(1)配樂朗讀或自由朗讀。

(2)給文章每個段落標號,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遊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2、分析結構

教師啟發指導: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概括每段內容。

觀荷緣起:第1段: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7、8、9段: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三、文本研習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遊,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沒有找到”

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儘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環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見作者幻想超脱現實!

明確線索

明線:遊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四、找出文眼、理清脈絡、分析情感

1、文眼:心裏頗不寧靜

2、脈絡:心裏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麼也沒有--想起採蓮的事

3、情感:

不滿現實(求靜)—尋求超脱(得靜)—回到現實(出靜)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賞析語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麼?可聯繫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説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麼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

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藴含對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六、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4、5、6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新課導入

提問: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即寫“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三、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4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4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閲讀品味它的妙處。

(1)思路點撥: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2)小組合作

(3)成果展示(選)

(第1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賦予物以人的感情。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2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後回答)

明確: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閲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説説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閲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課堂小練筆《雨中校園》

1、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2、美文選讀。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和情感。

【説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節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並能在講台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裏。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範讀,讓學生畫出並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説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閲讀這個重點環節,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節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註:“如果説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鍊,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説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台上演繹説它背後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麼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樑‘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崙‘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四、板書設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2、知識與能力目標:

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教學重點】

(1)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

(2)通感的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一是作者為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

二是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採蓮賦》片斷,語言較難理解,但註解詳細,學生可以據註釋自行解決。

【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課文導入】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讚歎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豔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里寫出了荷花的動態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面對這樣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寫心中的情懷的呢?

【整體感知】

現在我們隨着動人的旋律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心靈的荷塘,叩響心扉,解讀那淡雅朦朧的心語、心荷。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2、、優美的誦讀和美麗的畫面已經讓我們沉醉不知歸路,我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美,現在可暢所欲言談談你談感受到的美美點尋蹤

(1)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是荷塘上的月色、將二者巧妙的結合起來了幽雅、朦朧幽靜的畫面美。

(2)用詞句美、語言美。

(3)情感很美。

總結: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遊蹤

問題(1):①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迴盪!此句稱“文眼”

②: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麼會如此惆悵和苦悶?

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是老蔣發動4.12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極端苦悶的時期朱自清在同時期發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

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瀾,放在篇首,如一錘定音,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

問題(2):作者採用什麼方式來排解不寧靜的?

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

第二課時

1、播放古箏曲《春江花月夜》,生談感受。

2、出示寫月的.詩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月下獨酌》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明確月色是難寫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樣寫月色的。

3、美讀五六段配樂《月光》

4、課文第5小節寫了什麼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5、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1)以流水作比,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

(2)通過霧寫月光:薄薄的青霧,霧的輕飄壯。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着輕紗的夢荷葉、荷花安謐、恬靜的情狀。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6、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並思考語言有什麼特點。

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青紗的夢。

為什麼説“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升”替代“浮”(替換法)。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瀉”——一個“瀉”字,月輝照耀一瀉無餘之景,頓時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

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濛、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

(2)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為何用畫不用印?

“畫”——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

(3)“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説“恰是到了好處”畫面美: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色。

7、寫景技巧:虛實結合,虛中見實,貼切的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態,一種攝人心魄的意境。

討論第6節。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寫荷塘的四周在這裏,作者以樹為着眼點,由遠及近,寫出了楊柳、遠山、燈光、蟬聲、蛙聲。

(1)四面的樹(照應第2節)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後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裏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關於動靜: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化靜為動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以動襯靜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葉、荷花、荷香(靜);荷波、荷韻(動)動靜結合。

(4)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境。

(5)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板書: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6)襯托手法:單寫月光單調,作者着力摹寫月的投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7)出示五六段知識結構圖示。

(8)總結畫面美:月光如水、薄霧似紗、花葉如夢、黑影斑駁、楊柳如畫、光影似曲。

5、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難以言説的情!

6、總結:

畫面——美麗氣氛——寧靜格調——雅緻

7、技巧: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遠近相宜、巧用修辭、煉字、襯托、巧用疊詞效果;濃淡相宜。

8、一番賞析後,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

4、5、6段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麼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淨我們的心靈!

9、作業:

收集寫月的詩句,背誦4到6段。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篇4

一、教學要求:

1.基礎知識:(1)字詞的理解和運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閲讀能力:(1)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體會散文的語言特點,學習文中詞語鮮明的感情色彩。

3.寫作能力:寫一段鑑賞本文語言美的文字。

 二、教學重點: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交流研究性學習成果,檢查自學情況,討論課文的線索和結構,佈置討論題。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檢查研究性學習情況(部分),以學生搶答,教師補充和訂正的方式進行。

1.關於作者:基本情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文學研究會早期成員。江蘇東海人,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又自稱揚州人。原名自華,號秋實。生活經歷: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後在江、浙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併兼中文系主任。早年從事新詩創作,內容多寫小資產階級的失意,也有覺悟青年對光明的呼喚。在清華任教後,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朱自清正直愛國,參加過五·四和一二·九運動,但階級的侷限使他長期脱離現實。抗戰任西南聯大教援期間,思想有較大轉變。1948.8.12病逝前,諄諄囑告家人,説已簽名拒絕美援,不要買政府配售的麪粉,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評價影響:《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讚揚他有骨氣,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代表作品:著有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開明書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綠》《荷塘月色》《燈影槳聲裏的秦淮河》《威尼斯》。興趣識記:誰有什麼辦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記牢?參考辦法:朱自清目送父親的《背影》在遠方消失,《春》終於來到了,到處都是釅釅的《綠》,他先去觀賞《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燈影槳聲裏的秦淮河》,最後來到了美麗的《威尼斯》。(情節串聯法)

二、朗讀課文,檢查早自習自學情況:

1.播放朗讀磁帶。板書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於北京清華園指定三名學生接力朗讀,教師正音。

2.搶答:詞語解釋幽僻(yōupì):幽靜,偏僻(幽:深遠的、隱蔽的)。蓊鬱(wěngyù):樹木茂盛的樣子。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彌望:滿眼(充滿視野)看到。(彌:滿)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裊娜(niǎo):柔美的樣子。風致:美的姿態。①美好的容貌和舉止②風味;風趣三、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指導:《荷塘月色》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獨立內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盪開筆墨寫聯想的閒筆來看,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於我們對內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讓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用語要簡明、準確)。

第1段獨遊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觀荷塘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第二步:綜合、歸納。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確實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四、小結寫作線索。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結構分析過程中就可以得到解決的;這裏,再小結一下。教法上由教師主述或由學生討論均可。很可能學生在認識上有爭議,教師應允許學生髮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現科學性錯誤就行。

教師小結:《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作者的遊蹤、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號一句可作為板書)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講析,讓學生反覆體會。

分析直接抒情的語句(讓學生按行文先後摘選)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安靜。

這是份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山情生。

起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提問)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遊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

至於為什麼有這種情緒,學生一定很關心。因此,在此可以聯繫作者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抓要點,防止説開而不可收),進而説明當時朱自清的思想狀況: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願遊行)。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治;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和民主的實現。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他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説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見陳竹隱《憶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是他尋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誕生是很自然的。用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來概括、濃縮他當時的心緒是十分準確的。弄清這句的含義也有助於弄清他為什麼要大寫荷塘月色之美,要發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是獨處的妙處)

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在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提問)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引導學生體會前兩段與此段的內在聯繫:

①抒發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説出來。只有在清冷的環境裏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藴含着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嗎?

②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遊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麼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説明: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在分析時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對這點,好認識;它與第2自然段有什麼關係,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並非遊離出來的段落)。

②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我安慰,反映了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脱現實的心態。

六、小結、佈置作業。通過對全文結構的分析,我們對《荷塘月色》的內容、寫作線索都比較清楚了;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對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瞭解。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欣賞《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礎。下一課時,我們將認真研讀作品中寫景狀物的段落,欣賞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我們還要進一步體味作者是怎樣把深沉、複雜的感情寄寓在景語之中的。請同學們課後背誦課文第4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2.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化語言的巧妙藝術加工。

3.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複習提問。

1.集體背誦《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請兩位同學各背誦一遍第4段。

教師針對學生背誦的情況,正音,矯正語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及縷縷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教師在講述時要儘量引用原句,重點詞語隨手板書,如彌望、裊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順序特點,但細一研究,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這就叫讀進去。

估計學生很容易認為只是到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才由靜轉入動。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是套用動靜結合這一評語,缺少鑑賞力。

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物靜而情動。花、葉、流水的人格化表現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説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着,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讚譽,更讓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於顏內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於文字之外了。

(説明:上面這種分析,教師應當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學生也達到這個深度,要適情而定,不要脱離學生實際硬灌,能啟發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重點還是抓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來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②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引導學生分析第4段的最後一句。荷葉田田,滿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於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

為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他們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還能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還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三、關於通感問題。

這個問題可放在分析第4段時順勢講解,不必講通感的定義,只讓學生認識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請學生分析這一句的比喻特點: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本體花香

(作用於人的嗅覺)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於人的聽覺)把作用於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於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説明人在景中。

引導學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辭現象的句子,並進行欣賞。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講析。

這兩段,應完全交給學生分析,教師不應再細説了,否則就會剝奪學生的必要的鑑賞機會。

這兩段的閲讀點,欣賞點似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其中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寫月光照在荷葉荷花上,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新鮮欲滴的實感。

2.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裏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麼不割愛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導學生從借景抒情的角度來思考,體會作者心中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處理以上內容時,可採用討論式,讓學生多説,拓寬思路。漸而使他們認識到,讀文學作品決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識讀上,要利用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參與評論,所謂鑑賞能力便是這樣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題:《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是很高超的,美的語言,有豐富表現力的語言並不是靠詞藻堆砌,靠粉飾來寫就的,散文的語言美就要表現在語言的生活化與藝術化的統一上。例如: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這一句,除亭亭一詞外,都是口語,葉子出水很高是寫實的一筆,不需修飾已經達到準確了,但作者不滿足摹形,他要傳荷葉之神,於是抓荷葉的狀態特徵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點睛之筆,一位臨風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現了,那展開旋動的裙與碩大舒展的荷葉融合為一體,荷葉的動態美便躍然紙上,心形兼備。

好,課下就請同學們也找這樣的例句進行欣賞,並寫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餘字即可)。作業:(略)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篇5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清作者的遊蹤,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瞭解作者不滿當時現實,渴望自由的感情。

2.學習鑑賞抒情散文,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3.學習作者刻畫景物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多方面體會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2.通過合作探究法,結合語言分析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當時知識分子的情感。

2.培養善於發掘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作者的遊蹤。

2.重點語句段落的講解,修辭手法的學習,詞語的表情達意。

【教學難點】

1.通過文中的字眼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以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2.通感手法和疊詞的學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説到荷花,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是古典詩詞曲中經常使用的意象。我們知道有個人最喜歡荷花了,他稱讚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就是周敦頤老先生。寫荷花的詩句也是很多的,大家想想看都有哪些啊?

(ppt展示: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北宋. 李清照《一剪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也是寫荷花的,不過就不是古詩詞,而是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先生。

(板書,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吧,我們在初中時就學過他的《背影》。我們一起來簡單回顧一下。

(ppt出示朱自清的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於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主要作品有詩歌散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篇6

一、導入新課:

我們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説》,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潔、樸素、莊重的,我們可以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個句子體會得到。不知道同學們眼中的荷花是怎麼樣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賞過荷花嗎?有沒有曾經覺得月色下的荷葉像舞女的羣,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剛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並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過描寫荷塘,有沒有反映出《愛蓮説》中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jie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jie石、汪精衞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四、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第一部分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家裏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脱卻又無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裏的矛盾,“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裏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温馨;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麼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遊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藉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裏的寧靜。

【小結】

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 (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麼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麼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為什麼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説“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係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後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 淡淡,朦朧的感覺; 作者這裏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裏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閒、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並且得到暫時的解脱的呢?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裏作者藉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裏寫得很超脱現實,應該説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並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句迴應了上面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中的“愛獨處”。

5、“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 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脱,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才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 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

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作業: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變化。

2、分析7~8段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rxl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