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談骨氣》 教案

《談骨氣》 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骨氣》 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談骨氣》 教案

《談骨氣》 教案1

一、教學目標(投影)

1、學習課文運用典型事例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理解“骨氣”的含義,認識當前我們應該提倡什麼樣的骨氣,怎樣才能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3、積累下列詞語。

吆喝 拘囚 丞相 高官厚祿 大聲疾呼 拍案而起

嗟來之食 寶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二、課時: 一課時

三、教學重點

本文是怎樣選擇和安排典型事例,用事實證明觀點的。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961年我國正處在經濟暫時困難時期。為了讓廣大人民瞭解自己祖國的歷史,學習偉大先人的榜樣,從他們勤勞、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鬥志昂揚地建設我們的祖國,歷史學家吳晗寫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文章——《談骨氣》。

板書課題:2談骨氣吳晗

2、作者簡介

吳晗——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馬人。

3、生字詞學習(資料)

1)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生字詞。

2)要求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解決。

4、輕聲朗讀課文,標好段序。同時思考下列問題:(投影)

1)作者在課文中提出什麼主張?

明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即中心論點)

2)開頭引用孟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引用孟子的話,是為了具體解釋“骨氣”的含義

(全班齊讀第一、二自然段,深入理解“骨氣”的含義)

3)(點名朗讀三、四自然段)要求學生概括段意,分析它們與中心論點的關係。

明確:

第三段:從歷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氣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每個時代都有有骨氣的人。

第四段:從繼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時代“骨氣”含義也不同。

這兩段是對“骨氣”含義的深層分析,增強了説理的力度。使中心論點具有不辯駁的氣勢,支持論點。

4)課文提出中心論點後,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論點的?

明確:精選三個典型事例,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中心論點。

5)要求學生口述文中的三個事例並分別擬上小標題。

《談骨氣》 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根據和意義。

2、在回憶議論文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觀點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養思辨的.興趣和能力。

3、積累一定的詞語、句子。

教學方法:

採用導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先由學生自讀、質疑,然後組織全班討論,加深學生對“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論斷的理解。作業採用探究法,要求學生蒐集、篩選有關資料,再就“中國人的骨氣”問題發表議論。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

“導讀法”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導”必須着眼於學生自讀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本文的教學擬從引入不同觀點的文章入手,激發學生深入鑽研課文的興趣。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的前15分鐘為學生自讀,其餘時間組織學生質疑、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探究性作業另外安排時間(結合作文課)進行。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引入與課文觀點相反的文章;學生自讀課文;正字音、釋詞義;討論、把握本文的論點、論據。

一、導入新課

有人在網上發表文章,對吳晗的《談骨氣》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來看看那篇文章説了些什麼:

近日查檢以前的書時,不經意地翻到了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吳晗的《談骨氣》。……又讀了一遍這篇文章,我沒有再次感受到什麼“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吳老先生一開始就像一個天真的小學生似的寫道:“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請問:“難道那麼多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嗎!”答案不説也知道。為了支持論點,吳老先生搬出了那個“不食嗟來主食”的乞丐,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橫眉怒視國民黨反動派的聞一多,我真為這三個不屈的靈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説明人家的人格高尚,憑什麼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偽君子的臉上貼金?還説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説吃餃子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氣”當成所謂“傳統”塞到本國本民族的腰包裏,稍明智一些的人都會嗤之以鼻的。這與中國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區別呢?

這位作者對《談骨氣》的批評究竟有沒有道理?老師沒有“標準答案”。現在請同學們暫時把這些批評的意見放在心裏,慢些下結論,先按常規讀懂、讀好課文,然後再對兩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斷。相信這個問題會引起同學們思考的興趣的。

二、提示自讀要求

1、通讀課文兩遍。第一遍默讀,要求圈出生字、新詞,查字(詞)典讀準字音,瞭解詞義;按自然段次序標明序號。第二遍朗讀,要求讀得比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怎樣?”(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進行論證?)三個問題的順序大體梳理課文內容。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三、檢查自讀

1、瞭解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略)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提示:主要是講道理的,但作者寫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讀起來很有勁。讀的時候儘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達出來,並把那些你認為讀起來特別帶勁的句子找出來,體味體味。

學生朗讀課文後,找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shou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劇臣’等句子。然後結合給“寧(níng)音,要求學生用“寧”字組成表現骨氣的成語,學生説出了“寧死不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成語。

四、梳理文章內容

1、揣摩思路。教師提示:為了梳理和討論的方便,我們先來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並根據思路把文章劃分為幾個部分,然後再按“什麼”怎樣”為什麼”的順序進行討論,力求完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

學生在討論作者思路時,意見有分歧,絕大多數學生認為1—4段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論點並説明骨氣的含義以及今天我們對待骨氣的原則。5——9段為第二部分,作者分別用文天祥、餓人、聞—多三個事例論證“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第10段為第四部分,、總結全文,並指出無產階級應該有怎樣的骨氣。個別同學則認為第1段應為文章的第—部分,獨句成段,揭示中心淪點,顯得肯定而有力。2—9段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話闡明什麼是骨氣,然後用文天祥等三個具體的事例分別印證孟子三句話,這樣劃分才能顯出第二部分思路嚴密、結構緊湊的特點。對第三部分沒有意見分歧。教師指出:文章怎樣分段,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般教學參考書上都採用第一種分法,但第二種分法確實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學們對作者思路的正確把握。老師欣賞這種獨立思考的態度。

2、按“什麼”“怎樣”“為什麼”整體解讀課文。學生髮表意見,

生:“談骨氣”這個標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生:我不同意,“談骨氣’只是表明論述的範圍,第一段“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才是揭示中心論點的。(大家表示同意)

師:體會一下,這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這是一個語氣肯定的判斷句,用“是……的”這樣的句式,給人斬釘截鐵不容懷疑的感覺。

師:你的語感很準確。下面大家討論一下,作者是怎樣論證這個觀點的。

生:作者在提出論點後,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話。富貴不能yin,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具體説明什麼是骨氣。第3、4既從歷史、傳統的角度進—步肯定了中國人的骨氣以及我們今天對待骨氣的原則:對歷史上有骨氣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堅定不移地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

生:從第5段開始,作者用了三個具體的例子證明了“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這就支持了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生:課文最後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話積極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無產階級骨氣的內容,既、總結全文,又發出號召。

生:我有一個問題,作者所列舉的三個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後排列,應該是:餓人、文天祥、聞一多。但作者卻沒有這樣排列,為什麼?

師;問題提得很好。誰能回答?

生: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三個人物完全是與孟子的三句話一—照應的;文天祥多次拒絕元朝高官厚祿的誘惑,這是“富貴不能yin”;餓人直至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這是“貧賤不能移’;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shou槍,寧死不屈,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個人物按年代前後排列,就跟三句話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亂了。

生:我認為,這篇文章的思路,從優點説,比較嚴謹;但同時也顯得有些呆板,讀起來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學表示贊同)

師:同學們很會讀文章,我也同意這位同學對本文優缺點的看法。這是一篇寫得“規規矩矩”的議論文,比較適合於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入學習,放在初中三年級學習,確實嫌“淺”了,顯得不耐咀嚼。但是我們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仍然是可以學出趣味來的。下一課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五、佈置作業

作者列舉的三個事實論據,涉及到三個人物,請同學們到圖書館或網絡上查找以下資料:

1、文天祥《過零丁洋》;

2、“嗟來之食”的故事出處;

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中有關聞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興趣的其他資料。(找到資料後,有條件的同學可用電腦製作幻燈片)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討論、理解本文的論證過程,要求在關鍵處都能問個“為什麼”;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淪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的基礎上,聯繫網上的批評文章,獨立思考,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發表意見要求觀點鮮明,理由充足。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佈置探究性作業。

一、學生交流作業

1、文天祥《過零丁洋》(學生背誦)

2、《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由學生作口頭解釋)

3、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shou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學生就“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論證)的問題展開討論

師:經過上面的討論,同學們已從整體上理解、把握全文內容,還找到了課文涉及的一些資料。這是閲讀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細讀文章,請在關鍵處都問個“為什麼”,這樣也許會把本來較。

標籤: 骨氣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jrng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