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三月份反思

三月份反思

第一篇《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

三月份反思

本冊開篇第一課選編的是文言文兩則,這充分説明文言文在我國語文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篇課文比較適合兒童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我是這樣認為的,在教學中也是這樣做的。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聾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能做到正確的斷句,流利地朗讀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教學中我把指導學生朗讀、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藴含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了,才能正確的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教學中我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了以下問題:

一、不必採取對譯法。老師認識的誤區是聾生現代文都寫不好,更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觸。一定要逐詞逐句的對譯,不然學生可能學不會。有效的方法是,學生反覆讀懂課文,根據註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學生如有不懂,我再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貫通全文。

二、充分發揮範讀的重要性。範讀課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覷,範讀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讀的流暢自如,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斷詞斷句,做到準確。

三、指導文言文的讀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第二篇時間匆匆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緊緊圍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句話展開,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教學中我以讀促講,讓學生陶醉於如詩如畫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課後我深思,比較成功的方面有學習本文時,特別是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先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反覆誦讀,讀出語氣,讀出設問反問,重點語句的指導朗讀範讀,指名讀,分組讀,對答讀。在讀中讓學生感悟體會散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會,在讀中領悟,交流和討論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理解。

再是結合課文第三段進行仿寫:“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結合學生的現實實際,回憶我們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用“在……的時候,……從……過去 ”的句式練習説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目的。

也有不足之處:教學中,沒能準確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散文這一體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比較散文與記敍文,説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還有讓學生對其他自然段的自讀、自悟的學習不夠充分。以後在教學時,一定注意到這幾點的教學滲透,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篇學生的潛能大小基於教師的要求多少

這個題目我想了好久,寫了幾個都不能代表我要表達的意思,終於在改了幾次之後敲定了這個題目《學生的潛能大小基於教師的要求多少》。

人,都會有一定的潛能,在於你知道不知道,更在於你會不會開發。而學生的潛能就有待於教師的認識和挖掘。

對學生潛能的挖掘是教師工作的難點和重點。有老師常説:“這學生沒治了!要把他教育好,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但是,每個學生都具有潛能,我們應深人分析潛能學生轉化的突破口,投入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幫助他們不斷超越,逐步成為素質和能力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就有這樣一個信念:“沒有任何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學生是一個發展着的人,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都還處在變化、發展之中。他們身上潛藏着各個方面發展極大的可能性,潛藏着極大的才能。只要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們身心獲得最好的發展,成為有才能的人。教師要有喚醒學生潛能的意識、眼光、能力。

我班的崔同學是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學生,她是我班學習上的尖子生,是去年秋天轉到我班的。在我的心目中,她學習踏實,背誦速度很快。這學期,開學初學習的每篇課文,都有要求背誦的部分。這樣我就要求班裏的學生比賽背誦課文,她和秦同學的背誦速度差不多。這時我又佈置了新的課餘背誦任務,本來我的初衷是看看他們誰能背會,也有給他們找事做的意思。誰知過了一個週末,週一上午課間,崔同學就主動找到我要求背誦,令我吃驚的是,我佈置的`所有要求背誦的部分,她非常熟練地全部背會了。下節課正是我的課,我就在課上把她全部背會的事告訴了大家。大部分同學都很震驚,唯有秦同學一臉的不服氣。果不其然,下午秦同學就到我辦公室要求背誦,雖然不太熟練,但她不服輸想超越崔同學的自信還是有的。結果週二晨會,秦同學也非常熟練的背會了。當我把她倆的背誦情況寫在展示欄中時,她倆的喜悦之情無以言表,其他同學的羨慕和佩服之情更令她倆自信和滿足。同時這件事也刺激和鼓舞了其他學生的學習激情。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這件事我在想,一個學生潛能開發的大小與教師要求的多少是密不可分的。我也在反思我自己,難道學生潛能開發的不夠深是我要求的不夠多嗎?

學生的“思維尚未覺醒”,需要教師用心靈把這沉睡的思維喚醒。

第四篇《北京的春節》序曲

我以為一節好課就是細膩,就是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感悟。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説的訓練。最近看了一些教學參考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認識到:其實一節精緻的語文課,在教學中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適當的方法。

一、着眼於整個篇章

《北京的春節》是普校小學階段最高年級的課文。對於聾生七年級的孩子來説他們已擁有了一定的語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聯繫前後課文進行理解。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着眼於整個篇章。今天的教學,我有些糾纏於段的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二、注意教學的詳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總覺得寫得太好,教學時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藴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説……教學彷彿一鍋“熬臘八粥”。文中六個特別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捨。“臘八粥”“臘八蒜”要讓學生讀和了解。其實學生一讀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課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總忍不住要講。“臘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説,教學就躡手躡腳了。課後仔細地想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也應有詳略之分,該捨得不捨,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卻又顯得力量單薄。

三、謀劃適當的方法

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為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因為班上學生能力不足,課堂很容易成為少數學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後説説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剛開始時,學生還能説説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多數學生就沒有感覺了,課堂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次引導讓學生去體會,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讀過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即使是讀了多遍,又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來達成呢?

所以,對於重點段的教學,還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後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標籤: 反思 三月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e2pv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