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七年級教案《風箏》

七年級教案《風箏》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教案《風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教案《風箏》

七年級教案《風箏》1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舊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大方凳旁靠着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着,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裏。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墮着。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説,“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幾時的舊事來,我便敍述到這一節,自説少年時代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説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麼?”他驚異地笑着説,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説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教案

教學目標:

1、品味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感受文中通過誤解和衝突所體現出的兄弟間深厚的親情。

3、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小兄弟痴迷風箏的童心,瞭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無法把握的悲哀

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由魯迅和他弟弟關於風箏的故事引入課文:強調魯迅的心曾因為風箏的事而沉重過,設置疑問,引入課題

二、作者簡介、背景簡介

三、預習檢查

讀準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樣mú嫌惡xián wù可鄙bǐ什物shí

驚惶huáng瑟縮sè懲罰chéng虐殺nüè寬恕shù苦心孤詣yì

墮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惡怒nù憤怒墮duò墮落

賺zhuàn賺錢恕shù寬恕墜zhuì下墜

訣jué訣別

決jué決定

抉jué抉擇

四、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主朗讀課文

1、朗讀要求:①讀準字音;②停頓恰當;③讀出感情;④讀出重音。

2、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②試着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課文記敍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後來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③風箏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線索)

(二)思考:尋找誤解和衝突

1、弟弟喜歡放風箏嗎?程度如何?從文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從“驚呼、跳躍”即可看出小弟痴迷於風箏、熱切向往放風箏

2、“我”為什麼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

3、“我”是如何毀壞風箏的?找出“我”毀壞風箏的動詞,體會這些動詞的作用

“伸手摺斷”、擲地、 “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專橫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

4、面對我的行為,弟弟是怎樣的反應?

“驚惶,失了色瑟縮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軟弱的,膽小的

思考:自我反省感受親情

1、是什麼原因讓“我”閃電般甦醒過來了?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

2、對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彌補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辦法一:送他風箏,一同放風箏——“他和我一樣,早已有鬍子了”

辦法二:“討他的寬恕”——“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結果:失敗

3、“我”想討弟弟的寬恕,但弟弟卻什麼也不記得了,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作者是一位能夠勇於反省、勇於自我譴責、勇於承擔責任、家庭與社會責任感都極強的作家,不可能因為弟弟的忘卻、無怨就會自我説謊,自我欺騙地認為自己無過了。

五、合作探究

1、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為什麼説“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

(1)生交流

(2)師總結

2、文中所説的“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説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1)生分小組討論

(2)師總結:“精神虐殺”是指“我”扼殺了弟弟喜歡風箏的天性。

“這一幕”是指我粗暴、蠻橫的拆毀了弟弟的風箏。“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

3、為什麼説“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除形容天氣外,有沒有別的含義?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説“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脱。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六、總結:

1、本文飽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把全篇抒寫感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悲哀、自責、後悔、同情。

2、從作者對待、處理風箏事件中,可以看出魯迅哪些精神品質?

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勇於自責反省為人嚴肅善於思考

七、拓展延伸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虐殺”,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讓我們上網玩遊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請大家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這種做法的看法或對遊戲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上得成功在於: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台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要常常把講台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於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裏,就嚷着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係,因為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七年級教案《風箏》2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我”複雜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2、學習魯迅先生反思自省的精神。

3、學會用質疑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內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小兄弟痴迷風箏的童心,瞭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無法把握的悲哀

教學難點: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

1、概括事件:文章記述了一件怎樣的事?

(課文記敍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後來“我”知道自己錯了而心情沉重,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心裏更加悲哀。)

2.文章的線索是什麼?(風箏)

3.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悲哀)

二、重點品讀

朗讀第3、4段,説説哪些描寫表現了弟弟非常喜歡風箏?哪些描寫表現了“我”嫌惡風箏?

弟弟::外貌。神態,動作描寫 瘦弱多病 喜歡風箏 天真活潑 心靈手巧 膽小怕事

我:動作描寫 蠻橫 粗暴 受封建家長制傳統的影響

思考一:“我”為什麼這樣做,弟為何不反抗?

(提示:文章中是否有暗示?一個認為管得對,一個認為應該管,他們都默認封建禮教下的“長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思考二:做風箏真的有錯誤嗎?作者為何要這麼詳細地加以描寫?

(更能突出“我”對弟弟精神虐殺的殘酷,同時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責與懺悔。)

教師小結:做風箏是兒童正當的遊戲,卻遭到兄長肆意的虐殺,這是一場刻骨銘心的精神虐殺,以致二十年後,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這樣詳寫更能突出“我”對弟弟精神虐殺的殘酷,同時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責與懺悔。作者正是帶着這種沉重的心情回憶往事,因此,文中有些詞句讀來令人質疑。請同學們仔細閲讀文章,提出自己的疑問?

默讀5到11段

思考一: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

點撥:因為意識到自己錯了,很後悔和自責。

思考二: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指什麼?為什麼説是精神虐殺?

思考三:我的心情沉重,想補過説明了什麼?

思考四:弟弟為什麼不記得了?説明了什麼?

思考五:為什麼我的心只得沉重?

朗讀12段

理解“無可把握的悲哀” “躲到肅殺的嚴冬的嚴冬中去吧” “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三、總結

1.學了這篇文章你得到哪些啟示?

2,文章的寫作有哪些特點?

七年級教案《風箏》3

教學設想: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初步整體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為進一步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①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或作評價。②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完成時間:2分鐘)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絃,感人至深,在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濃濃的手足之情。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在課前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把弄不懂的字、詞畫拿到組裏解決,再把解決不了的自已寫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完成時間:4分鐘)

3.質疑探究(完成時間:20分鐘)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2)讀完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為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麼説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3)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個別學生朗讀全文,聽讀課文後,進行朗讀評價。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安排時間:17分鐘)

[問題探究]

①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繫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説説作者為什麼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麼説“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盪漾了”?

師生討論後,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裏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佈置作業(完成時間:2分鐘)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七年級教案《風箏》4

教學目標:

1、瞭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痴迷、“我”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為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是呀,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遊戲,更是美好之至。現在回想起來,那遊戲的情景彷彿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遊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遊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説説各自童年時玩遊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於童年、關於遊戲、關於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説、散文、詩歌。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瞭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遊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究竟是為什麼?

(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為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並作簡要點評。

“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嚮往和痴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着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後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瞭解敍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着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痴心迷戀着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製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後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説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後“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麼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麼,在這篇瀰漫着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為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麼地殘忍和不人道,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可補過的機會,於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的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以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隻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悽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癒合的,而揹負着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着我們快樂的風箏。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恆悲哀

七年級教案《風箏》5

教學目標: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字詞的音、形、義,正確朗讀、書寫,體會其含義。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作者的感情。

4、能借鑑寫法:在鋪陳誤會和衝突中寫親情(或友情)。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2和教學目標3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4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設想: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拓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讀生詞,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簡介魯迅。

二、導入新課:

童年生活總是充滿快樂的,童年的遊戲往往也是終生難忘的。儘管有時也會有陰雲,有誤解,但童年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風箏》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三、檢查預習的情況:

1、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2、檢查朗讀情況。

四、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學生自由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2、具體寫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風箏一事,是哪幾個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

六、組織學生探討問題,明確答案。

七、佈置作業:

1、抄寫課後詞語。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並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步驟:

一、檢查課後詞語的掌握情況。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探討問題:

(1)、對於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粗暴地毀壞弟弟的風箏一事,作者是如何評價的?

(2)、為什麼説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3)、當認識到當年的過錯時,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4)、作者設想了幾種補過的方法?後來補過了沒有?

(5)、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説“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提示:在作者看來,被虐殺的一方應該怎樣才是對的?)

明確:小時侯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鬆,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寫童年的故事,表達了什麼感情?

(表達了濃濃的兄弟情,作者富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體驗與拓展:

1、你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有哪些感受?

(從親情、自我批判、社會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來談都可以。)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3、閲讀《滿天的風箏》,試與課文比較,説説它們所藴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

(《風箏》籠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後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永遠無法補過,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侯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三、總結全文

四、課後作業:課後習題二

標籤: 七年級 教案 風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734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