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走向素質教育的橋樑--語文活動課

走向素質教育的橋樑--語文活動課

福建永安第四小學 吳健勇

走向素質教育的橋樑--語文活動課

  

一、語文活動課程的概念

 (一)、語文活動課程的歷史

傳統的語文教學的觀念以知識的傳授為主,以應試教育為最終目的。在教學評價上忽視學生的語文技能的形成和運用。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語文教育觀念發生根本的轉變,認識到語文作為一們基礎的語言學科,其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所起到的多方面的作用。為了彌補語文傳統教學上的不足之處,人們開始重視語文的各種課外活動。然而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存在着難以實施、無法把握教育結果等等困難,所以伴隨語文教學改革深化,逐漸的語文活動從課外走向課內。近年來多可見各地的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課,福建省從去年開始將活動課列入語文教學計劃中,並編寫了一整套的語文活動課教案,教師人手一本。

從以上已可醒目地發現,語文課外活動課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作為歷史客觀地存在着,並代表着語文教學觀念的改變。

(二) 、語文活動課概念的確定

在課程研究歷史上的“概念重建主義”理論曾對活動課程進行了深入而豐富的研究,他們的觀點很值得我們加以參考,並從中對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進行一番審視。比如格林關於活動課程開發的觀點,大致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其一是“參與性”。強調學生在學校和班級的“生活世界”中主動而積極的參與,在師生圍繞“主題”的對話中開發其內在生命力與“存在體驗”。其二是“距離化”。格林在活動課程中注重藝術科的開發。她認為藝術科能使主體與客體“距離化”,從而能為自我意識的反省與提升、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生成創造空間,最終完善“審美理性”,超越“工具理性”。又如皮納的觀點。皮納把活動課程的開發指向於自我意識的提升。他認為當今課程的主要弊端是對自我意識的壓抑和使個性扭曲,(摘自--《“概念重建主義”理論對我國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啟示》張華)

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學理論中,對活動課程的論述實在是難以尋覓。僅見的是一些有關課程的論述。如《教育學》教材、著作中,都認為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即學校全部教學科目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某一學科。受此觀點影響,中小學長期以學科課程為主,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訓練,而諸如理論聯繫實際、能力培養、興趣愛好發展及個性完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影響,妨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語文教學中這些弊病又表現的特別的顯著,語文教學長期只見工具性,忽視在語文教學中對形象思維的培養以及藴涵其中審美性,而在應試教育下更連語文中的聽説等綜合技能的培養也在實際操作中被拋棄。

參考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述,我個人認為語文活動課程最主要的特徵有這幾點:其一,它是語文課程的一種,都需要教師的參與,並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其二,語文活動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並將語文課程內學到的間接經驗和知識技能進行運用,使之熟練並高度遷移形成語文能力。從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進,在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掌握的同時,使之與語文的審美性相互融合,達到一種如格林所論述的“審美理性”。其三,語文活動課程的主體必須是學生的主動參與。目的也在於激發學生內心的語文學習衝動,並努力通過活動課程使之定型,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並促進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創造精神。

二、語文活動課和語文課以及語文課外活動的區別 

(一)、語文活動課與語文課同是學校的正式課程,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 關係。

(1)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語文課的目標側重於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活動課的目標側重於學生語文技能的訓練,各種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個性特長的發展等。

(2)從課程內容相看,語文課的內容以間接經驗為主。語文活動課的內容以直接經驗為主,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主動發現和獲取各種語文知識,並使聽説讀寫等語文技能、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

(3)學習活動方式上看,語文課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上課,有固定的課時,以課堂為中心。由於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加之中小學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知識經驗不足,在語文課的實施中,學生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師的主動活動往往多於學生。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主要是學生的自主活動,也應有規定的時間,但不一定以課時為單位,可以把幾個課時合在一起,使時間相對集中便於活動的開展,而且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成小組參加活動。

我們在實際的工作更多是將語文課外活動與語文活動課程這兩者混淆起來。

語文活動課程與語文課外活動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不同的方面。語文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正式的課程形態,是對有關教育內容的規定及其進程的安排;而語文課外活動則是語文課的一種補充。學科課程的實施離不開課外活動的開展,如課外閲讀是語文課的必要補充;而如快速閲讀競賽活動課的實施則更離不開課外閲讀的.開展,通過課外活動,學生的各種語文技能得以初步訓練、能力得以鍛鍊、個性特長得以培養,但其更多還是處於一種自發的狀態。必須通過語文活動課加以加強和定型,使之進一步確立形成語文能力。

三、語文活動課程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有助於實現語文的素質教育

任何教學都具有教育性,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決不是簡單的起到傳授知識的作用,更應當承擔起素質教育的任務。在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從思想、道德、身心等各發面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語文活動課在這方面有其先天的優勢。正如陳鍾樑先生在與青年教師的一次談話中説:“現代課程論力求把理論框架放在一個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箇中心為人的素質。在這個理論框架下,語文才可以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設立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個板塊。這樣才真正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學語文教育參考》 1994年第8-9期)語文課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的途徑。一堂好的語文活動課,最終實現的教學目標不是單一,往往是多種語文能力的實現和鍛鍊,甚至是多學科的綜合運用。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具有開放性,決不是僅限與語文科內。如一次課本劇的表演過程,不僅需要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在改編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表演中更要求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一定形體表現能力。

2.有助於語文知識技能的形成和系統化

學生語文知識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較高的認識能力、閲讀能力,廣闊的知識面,具有較好的智力品質和非智力品質,而這些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語文課外活動來進一步完成。語文活動課決不是教師的講解課,而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的操作。在活動中學生必須運用課內所掌握的語文知識,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獲得對語文知識的直接經驗,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在熟練的基礎上高度遷移,形成語文能力。

語文活動課課題的確定、內容的選擇、形式的安排、方法的採用,都經過形象生動的感知性活動到具有一定難度的思維性活動、初級性活動到高級性活動、一般性活動到專門化的特殊活動的全過程,而不是想到什麼做什麼,所以在活動中有助於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系統化、完整化。例如對學生説的能力的培養,可以從課內的三分鐘演講到課外的講故事比賽,從初一的朗誦比賽到初三的主題演講比賽。這都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最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有助於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兩翼齊飛。

語文活動課能做到把思想性寓於知識性之中,用趣味性帶動知識性,使知識活靈活現,更好地把語文教學的審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來。比如在詩歌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可以開展配樂詩朗誦,或者是一次為詩配畫的比賽。這都需要學生在瞭解詩歌的語言這個工具的基礎上從人文精神方面進一步深化。

4.有利於因材施教原則的實施。

課堂教學的一個明顯的弊病就是不利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別情況進行教學。學生在個體上存在着差異,每個學生的興趣所指向的對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語文活動課中,有的學生喜歡閲讀藝術作品,有的喜歡看電影和戲劇,有的喜歡寫詩歌散文,有的喜歡辯論、朗誦、演講,當然也有興趣基本比較平均,即表現不出任何突出興趣傾向的學生,他們往往對活動類型抱有選擇態度。而多樣的語文活動課正可以提供給他們一個選擇的機會,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教師也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以及知識能力缺陷有目的加以鍛鍊。有的學生可能在聽説方面的能力較差,那在語文活動課中通過教師的誘導鼓勵他參加演講比賽。有的學生在寫作方面不足,就動員他參加校園新聞寫作報道組。使學生在語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鍛鍊和補充。

5.有助於促進思維的多樣化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指向多是一種求同思維,而語文活動課中更多是要求學生髮揮求異思維,限制求同思維的負面作用,從各個角度出發,尋求多種答案和結局。比如在初一《皇帝的新裝》課本劇的寫作過程中,有的學生選擇了為其加上結尾。學生們在大膽想象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劇本,騙子的結局各不相同。

四、從學生的心理角度看語文活動課。 

在教與學的關係中長期以來比較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忽視了學生在學習和自我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近年來學生的主體作用已經得到了較大的重視,我個人認為在這中間還有一種關係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那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對學習的作用。在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奮鬥過程,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要避免這樣去做,這不利與對學生的羣體意識和集體協作精神的培養。在教與學的關係中應當還有生與生之間的互動。在現代的建構主義理論中就非常強調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語文活動課中正要求學生在協作和會話中完成任務。

語文活動課特別強調滿足學生個人心理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語文課是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學生被固定與一種格式中,學生的活動被嚴格限制,單調而缺乏新意,教學活動始終是以班級為單位整體進行的。

語文活動課通過教師的統一安排,學生以興趣愛好自願結合組成活動小組參加語文活動,打破了固定的班級單位。在活動課中首先使活動小組的學生之間獲得了一種認同感,通過目標一致的努力和奮鬥,使彼此之間感情融洽,心情舒暢,親密合作,從而產生美好的心境,這使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協作產生了良好的學習情緒狀態,在這種美好的氛圍中,學生就不會把學習當成沉重的負擔,也不會帶來過重的焦慮,學生思路活躍,想象豐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課本劇的排練過程中,學生們自由組合,通過排練、對錶演成敗共同的關注,他們的創造力和探討問題的精神在相互的協作中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並且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作的非智力能力。語文活動課的這種作用,反過來又對我語文課上的小組討論教學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最終的目標已不再是簡單的語文能力,而是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優良的個性品質。

總結 

在上面初步論述了語文活動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總的看來語文活動課程應是語文課和語文課外活動中的一座橋樑,一頭是語文課上所掌握的知識,一頭是語文課外活動中獲取的零亂的直接經驗。伴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層層深入,通過語文活動課這座橋樑,將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這片廣闊的天地,使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的廣闊天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4vxr7q.html
專題